頡利可汗這輩子走的最長的路,居然是李世民的套路。 長安城固然繁華似錦,但頡利更愿意回到北方那片望不到邊際的草原上。 去長安的路他太熟悉了,四年前,他意氣風發(fā)的帶著數十萬大軍,殺到長安城下,短短的幾年后,自己的東突厥,就倒在了唐軍屠刀和鐵騎之下。頡利可汗想不明白。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后世的史官也有些意外。漢朝隱忍了六十多年,歷時七十多年,恩威并施,這才在漢宣帝時期,讓匈奴一分為二,南匈奴歸附北匈奴實力大減,漢朝獲得了勝利。漢朝臣服匈奴,用了一百二十多年,而唐朝,只用了三年,就達到了相似的效果,就連史料中,也不得不承認:
那么,從渭橋之恥到大破突厥,這三年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大唐反攻突厥 談判的技巧,一個伏筆已經埋下有人說,唐朝滅突厥如此迅速,是因為沾了隋朝的光。是長孫晟用計讓突厥分裂,唐朝才有了可乘之機。 但事實證明,唐太宗李世民面對的東突厥,是巔峰狀態(tài)下的東突厥。早在十幾年前,東突厥的實力已經很強大,他們可以動員十幾萬大軍,圍困隋煬帝,可以讓高昌,吐谷渾,契丹全部臣服。甚至在隋朝混亂之時,李淵,劉武周,劉黑闥,李軌,梁師都,薛舉都曾經向突厥稱臣。從古到今,從來沒有那個北方游牧民族如此強大。 面對如此強敵,新建立的唐朝,即使統(tǒng)一中原,依然沒有十足的把握戰(zhàn)勝,甚至在武德七年的時候,面對突厥騎兵的長驅直入,唐高祖李淵想要遷都。 那么,東突厥真的就這么無敵嗎?李世民是懷疑的,面對父親遷都的想法,李世民吹了一個牛皮,“如果聽我的建議,和頡利打一仗,一兩年就可以活捉頡利,要是不行,您要遷都我不反對?!?/p> 在當時,李世民雖然貴為秦王,但說出這番話,也會被人們認為是昏話。東突厥的實力,怎么可能是一兩年就能打敗的呢?可事實證明,李世民可以做到。 因為,李世民已經發(fā)現(xiàn)了突厥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東突厥一個國家,居然有兩個可汗。這就相當于中原出了兩個皇帝,這樣不亂才怪呢? 既然可能亂,我就加把火。 我想,李世民當時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 突厥全盛時期圖 渭水之變,就是李世民加的第一把火武德九年,玄武門的鮮血已經干涸。 李世民如愿以償登上權力巔峰,一切如此美好。 當所有事情都向著預期的目標前進之時,邊關狼煙四起,比邊關狼煙更快出現(xiàn)的,是突厥騎兵卷起的滾滾黃塵。 雖然尉遲恭在涇陽取得勝利,但小小的勝利無法抵擋突厥的步伐。 一時間,長安危急,天下危急。 久經沙場的李世民非常清楚,突厥人勇猛彪悍,沒啥文化,對付這樣的大老粗,只有兩種方法, 第一,喂到飽。 第二,打到服。 而李世民選擇了,先喂到飽,再打到服。 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扣留突厥使者,第二件事,出城談判。 不是有兩個可汗嗎,好,我挨個和你們談判,而且在談判過程中,故意讓另一個可汗聽到一些關鍵詞。 這個離間計相當蹩腳,但非常有效。頡利可汗產生懷疑,李世民為什么敢扣留使者,為什么敢只帶六個人就出城,他為什么要和突利可汗相談甚歡,會不會有什么陰謀,如果有陰謀,我該如何處理?頡利可汗心中一萬個問號,再也沒有剛開始這般的豪橫。 對于這場談判,被唐朝一方稱為渭水之恥,畢竟,無論哪個朝代,城下之盟都是恥辱中的恥辱。但一切轉機也在此出現(xiàn)。 唐太宗像 天災人禍,對突厥和唐朝毫無憐憫三年到底能干多少事?其實真干不了多少,就算是生孩子,從貞觀元年算起到貞觀三年,也不足以形成勞動力和兵員,種田,織布,這些工作也是靠天吃飯。 老天爺并沒有給唐太宗李世民太多顏面,貞觀元年到貞觀二年,可以說自然災害不斷。 貞觀元年夏,山東諸州大旱 貞觀元年八月,關東及河南、隴右沿邊諸州霜害秋稼 貞觀元年,關中饑,至有鬻男女者 貞觀二年五月,大雨雹 這一系列自然災害,集中在貞觀元年,至貞觀二年這短短兩年間,本來就滿目瘡痍的中原,無異雪上加霜,而貞觀元年的關中饑荒,更可以看出,就連京隰之地都鬧了饑荒,開始賣兒賣女,何況其他地方。 面對天災,自古以來沒有更好的法子。于是,李世民開始從皇帝皇后開始,親耕、親桑、緩刑慎刑,出宮女,開辟荒地,重金贖回流落外國的中國人,令各州縣救災濟民。 一系列的組合拳打了下去,很快穩(wěn)定局勢,至少在天災之后,并沒有出現(xiàn)人禍。局勢穩(wěn)定之后,政府開始出錢,贖回因為饑荒被賣掉的孩子,再次穩(wěn)定了民心。 那么,與此同時,北方的突厥,又發(fā)生了什么呢? 在新唐書突厥傳中,貞觀元年,薛延陀,回紇等部背叛突厥,小可汗突利平叛不力,被頡利可汗囚禁。 而在這一年,突厥境內也出現(xiàn)天災,大雪讓牲畜大量死亡,突厥百姓也遭受災害。 面對叛亂,頡利可汗毫無辦法,面對天災,依然毫無辦法。頡利可汗第一個想到的,居然是害怕唐軍趁火打劫。但唐太宗李世民表示: 突厥不講信用,我大唐還能不講信用?你只要不擾亂我們邊境,我就不打你。 多么深明大義的話呀,但頡利可汗如果知道,這時候,唐朝面臨的自然災害,不比突厥更輕。他就不會這么想了。 李世民一個漂亮的順水人情,不但穩(wěn)住了突厥,也安定了邊疆,更主要的是,李世民看到了突厥內部已經發(fā)生動蕩,只等待一個好機會。 一個好的領導人,并不是他在順境中如何作為,而是看他在逆境中如何反敗為勝。 貞觀元年到二年,唐有羅藝之亂,梁師都之亂,突厥有回紇,薛延陀之亂。唐有大旱霜雪災害,突厥有大雪災害。但李世民冷靜應對,而頡利毫無建樹。強弱在這個時候,已經見了分曉。 初唐疆域圖 扭轉乾坤的貞觀三年經歷了兩年的天災人禍,卻讓唐和突厥兩個大國走向不同道路。 對于唐來說,滅了羅藝和梁師都,讓唐王朝內部更加穩(wěn)定。而一系列應變措施,讓所有官員和百姓,都認可了這個新皇帝。 到了貞觀三年,最困難的事情過去了,溫柔的曙光撫慰著唐朝的土地。 這一年,真的是風調雨順,沒有什么自然災害,也沒有什么叛亂。 但為什么叫做扭轉乾坤的貞觀三年呢?只因為史料中的一句話。 是歲,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后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余萬口。 果然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李世民正愁怎么能在不影響休養(yǎng)生息的前提下,組織一支戰(zhàn)無不勝的軍隊,然后,軍隊就來了。 一百二十萬男女,這在古代簡直就是無價之寶,這么多人,我們減去六十萬女子,再減去十萬老弱男子,還剩下五十萬精壯。這五十萬人,即使挑出五萬人參軍,也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更讓唐朝開心的是,這些人之中,有 不少突厥人,他們適應突厥氣候,熟悉突厥地理風俗。用這些人打突厥,性價比實在太高了。 與此同時,另一個利好也出現(xiàn)了。 貞觀三年八月,薛延陀遣使朝貢。 貞觀三年冬十一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貢。 貞觀三年十二月,突利可汗來奔。 當年東突厥的盟友,全部倒戈投降。這時候的頡利可汗,已經要人沒人,要盟友沒盟友,徹底成為孤家寡人。這時候不打,待到何時? 于是,在貞觀三年十一月,大唐亮出了最強大,最恐怖的一面,十數萬大軍,在戰(zhàn)神李靖的帶領下,邊境集結。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大唐將士,集結!復仇!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如果三年能解決問題,何須十年? 這三年,唐朝到底做了什么?也許,唐朝真的沒做什么?卻又好像把什么都做了。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大唐想做泰山,突厥就是塵埃,大唐想做江海,突厥就是細流。 如此,三年足矣。 參考文獻: 《新唐書·突厥傳》 《新唐書·太宗本紀》 |
|
來自: 袁承志dtau70na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