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的金沙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游。那這個“金”真的是由河底里含有金子而來的嗎? 還真是! 一、金沙江里產(chǎn)金沙 1.因金沙得名 實際上,早在先秦時期,金沙江淘“沙金”便就存在,而且品質(zhì)好。因淘金的盛況而留下了很多地名,比如:“金塘灣”、“金塘村”、“金塘鄉(xiāng)”等。宋代,因河中出現(xiàn)大量沙金而改稱“金沙江”,一直延續(xù)至今。 △金沙江景觀 2.金沙哪里淘? 金沙江的沙金主要產(chǎn)自麗江、東川、巧家、永善等地的金沙江岸邊。 《云南通志》載金沙江沙金“以麗江石鼓以下較好,至東川府巧家為最,永善次之,綏江再次,綏江以下便微乎其微了”。 巧家所產(chǎn)水金在金沙江所產(chǎn)沙金中“為最”,自古即天下聞名。 △金沙江與產(chǎn)沙河段示意圖 3.金沙如何淘? 淘金都在枯水季節(jié)。 淘金的工具有“金盆”(即淘金床,用薄木板制成、上過土漆的條形容器,以樟木制的為好)、搖兜、漏斗、“金盒”等。一般2—3人操作。 上淘金的第一道工序叫“跑水”。一人在岸邊巖腳淘沙;一人往淘金床邊挑運;一人緊靠水邊搖、淘。先在“金盆”里裝入淘金人認為含金量最大的適量“烏沙”,浪入適量的江水,雙手端著放在水面上很有技巧地晃蕩,然后,把金盆里的水傾倒在江中,它會帶走一些粗的沙子,反復(fù)進行,剩下鎢沙和金沙。 第二道工序叫“提”,就是在經(jīng)過“跑水”后的適量“烏沙”中滴入一大顆水銀,很有技巧地揉搓,一直揉到金沙全部裹入水銀中,烏沙分離。 第三道工序叫“燒”,就是把與金子裹在一起的水銀置入捅開的包谷核里,再把這個包谷核燒掉,燒時水銀蒸發(fā),金沙凝聚成小顆,即煉到了金子。 沙金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稱“秕糠金”。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水中沙金 二、巧家緣何“為最”? 1.地質(zhì)條件 砂金的存在與地質(zhì)構(gòu)造有密切的關(guān)系,或是在火山帶,或是在構(gòu)造巖漿活化帶,或是褶皺區(qū)。 △中國金礦分布圖 巧家縣所處位置,正好在早期經(jīng)歷過喜馬拉雅運動,后期受到斷裂等影響形成的金礦帶。 △巧家縣在西南地區(qū)斷裂帶的位置(小江斷裂帶中) 云南的巧家縣早在1000多年前,便開始在沙礫中尋找黃金。在巧家縣的上游,就正好有一座的金礦石。 △巧家縣與金沙江金礦位置圖 2.氣候條件 這里受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fēng)控制,雨熱同季;冬春受極地大陸季風(fēng)控制,干涼同季。年均氣溫21.0℃,年平均降雨量822.7毫米。多年蒸發(fā)量達2529.3毫米。境內(nèi)太陽輻射強,年均輻射量為135.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134.2時,日照率65%—80%。
在巧家縣雨季降水量較多、蒸發(fā)量大、日照強等因素的氣候條件下,使得出露地表的金礦石易受到風(fēng)化、侵蝕,礦石崩裂、沙金搬運。 3.水文條件 金沙江河流的中段,大部分為連續(xù)的“V”型峽谷(如虎跳峽),其余河段的兩岸山地海拔約1500~3000米,嶺谷間高差仍達1000米左右,峽谷底寬150~250米,最窄處100~150米,水面寬80~100米。 而巧家等地,卻為開敞的“U”型河谷(谷底寬200~500米、最寬可達1000~2000米、水面寬100~200米)。地勢的相對平緩,河谷的寬闊,流速的減慢,為泥沙和黃金的沉積提供了條件。 △金沙江巧家段 受水流沖擊和風(fēng)化后的金礦石,隨泥沙滾入江中,在巧家縣相對獨特的地形中,水流緩慢,便逐漸沉淀了下來。 二、想去金沙江淘金?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很激動,迫不及待想去金沙江淘金呢?但是,你去了也沒用。 1950年后,沙金由銀行收購。也就是說,金沙江的沙金是國家的,你想去淘金,這可是違法的。 但80年代以來,金價一提再提,淘沙金者有日多之勢。近年最出名的就屬2010《焦點訪談》報道的非法在金沙江淘金新聞,新聞報道稱有100艘非法淘金船!據(jù)了解,他們打造一艘淘金穿只需要50萬左右,然而一個季度就可以獲利200萬!這不僅損害國家利益,還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可惡。淘金段江水被攪得渾濁不堪,河床也遭受到了嚴重破壞,由于采金時淘出的大量沙石擠占原有的河床線路,時間一長,就直接導(dǎo)致整個河道被改變,沿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被惡決破壞,村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金沙江非法“淘金” 處于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屬于重點生態(tài)保護區(qū),現(xiàn)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也非常脆弱。比起金山銀山,青山綠水才是永遠的生財之道! 供稿:楊蔓婷 參考文獻: 1.地理中國 2.楊岳清, 田農(nóng). 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地區(qū)金礦類型及成礦條件[J]. 地質(zhì)學(xué)報, 1993, 67(1):63-75. 3.袁震洲, 方德祥, 祝成銳,等.云南巧家縣降水量及蒸發(fā)量變化特征及趨勢分析[J]. 大壩與安全, 2015, 000(003):50-54. 都來了 點個贊再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