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臨證本草】黃 芪

 逸農農 2020-05-17

【臨證本草】黃 芪


概 說


黃芪首載于《本經》,原名黃耆,有“補氣之長”之意,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以根條粗壯、質地堅韌、斷面色黃白、無黑心及空洞、粉性足、味甜者為佳。主產于內蒙古、山西等地,習稱“內蒙黃芪”、“西黃芪”或“綿芪”,為道地藥材。生用或蜜炙用。溫補之時多炙用,其余均生用。

性能特點


品嘗黃芪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性微溫,能夠補益脾肺之氣而歸脾、肺經。

功效應用


1.補氣升陽:《本經》僅載黃芪“補虛”,《名醫(yī)別錄》載“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日華子本草》載“黃芪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醫(yī)學啟源》明確提出黃芪“補肺氣,實皮毛……善治脾胃虛弱,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本品甘溫入脾,長于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補氣升陽之要藥。用治脾胃氣虛之乏力、食少、氣短,配伍白術、茯苓等;用治中氣下陷之內臟下垂,常配伍人參、柴胡、升麻等,如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量一定要大,柴胡、升麻的用量一定要小,是黃芪用量的1/20~1/10即可;用治血虛證,與當歸配伍,即當歸補血湯,方中黃芪與當歸用量之比為5∶1。
2.益衛(wèi)固表:本品能補肺氣,益衛(wèi)氣,從而具有固表止汗之功,用治衛(wèi)氣虛弱、易于感冒者,配伍防風、白術共成散劑,名玉屏風散,散劑常服,能夠明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抗病力。治療肺氣虛弱之咳喘氣短,可配伍人參、紫菀、五味子等;用治表虛自汗,可以配伍麻黃根、牡蠣等,如牡蠣散。
3.托毒生?。?/span>瘡癰內陷之膿成不潰或潰久難斂,說明氣血不足,無力鼓邪外出,此時當補益氣血,黃芪為必用之品,因黃芪能夠補益正氣、托毒排膿。黃芪的這個作用,早在《本經》中即有記載,而且把這個功效列在首位,即“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足見《本經》對本品托毒生肌功效的重視程度,古人稱之為“瘡家圣藥”,并不為過。治療瘡癰日久而膿成不潰者,常用生黃芪配伍川芎、穿山甲等,如透膿散;治療瘡瘍潰后久不收口或內陷者,則配伍人參、當歸、肉桂等,如十全大補湯。治療此類病證,同西醫(yī)相比,中醫(yī)具有極大的優(yōu)勢。不過,此類病證需長時間的治療方能痊愈,醫(yī)患都要樹立信心。
4.利水消腫:本品既能補脾益氣以治本,又能化氣以利水,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氣虛水腫多見于慢性腎炎,癥見水腫、汗出、惡風等,常配伍防己、白術等,如防己黃芪湯。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重用黃芪或與黨參、山藥、茯苓、白術等同用,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有效,且能加速消除蛋白尿,改善腎功能。對于高血壓伴有氣虛水腫者,重用黃芪配伍利水藥,不僅能夠消除水腫,而且具有降壓作用。也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輕用有升壓之功,重用則有降壓之效。筆者認為,這當取決于患者的疾病與狀態(tài),不可一概而論。
此外,根據“氣能行血”的中醫(yī)理論,黃芪還能補氣以行血,用治氣虛血滯之半身不遂,常配伍當歸、川芎等,如補陽還五湯;因“氣能攝血”,黃芪能補氣攝血,用治氣虛不攝之便血、崩漏,常配伍人參、當歸等,如歸脾湯;能補氣生津以止渴,可用治氣虛津虧之消渴,常配伍天花粉、葛根等,如玉液湯

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煎服,9~120g。黃芪用量可大可小,小者,每日用量10g以內即可;用量大者,每劑用量可達120g,如此大的劑量見于清代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過去所用黃芪均為野生,現(xiàn)在多為栽培品,藥力大減,所以,現(xiàn)在應用栽培品,劑量還需加大,方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使用注意:因黃芪具有溫補之性,故舌紅苔黃、內熱明顯者,不宜用。


臨床經驗


陳瑞春經驗:臨床上腎炎水腫、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減退等,以及不明原因的水腫,均可以本方(真武湯)主治,取得明顯療效。但水腫消退后疲憊之證難以恢復,幾經實踐,摸索到重用黃芪,可以彌補其沒有補氣之不足。真武湯溫陽利水,加參芪益氣,整個方規(guī)是益氣溫陽利水,較之單純的溫陽利水顯著不同。(《經方臨床應用》第二輯)

張祖純經驗:黃芪能補氣,《神農本草經》列在中品,主治“癰疽敗瘡,大風癲疾補虛”。后世則廣泛用于補虛方中。當歸補血湯歸少芪多,黃芪一般用量較大。假如病人體質雖然虛弱,而素有表實胸滿,方用中等分量黃芪,就可更增胸滿不適,促致生痰。黃芪善于補氣,佐于養(yǎng)陰藥中,則可滋陰。故陰陽兩虛病者,可以應用。但若脈象尺弱寸浮,證屬下虛上盛,則投用黃芪,又宜審慎。1965年8月河南籍張姓木工,年40歲,由牧區(qū)來西寧治病,體質中等,平日有吐痰史,多感冒?,F(xiàn)腰腿酸痛,全身困乏無力,時有畏寒,診其脈尺弱而寸現(xiàn)浮數(shù),舌淡苔滑。此腎陰內損,衛(wèi)表不固,證屬內傷夾外感。經治療兩旬、服藥將近20劑,自覺病愈十之七八。但脈象仍尺弱寸現(xiàn)浮數(shù),精神欠旺,因病者急欲回家,方內加入黃芪予服5劑。再診,述服有黃芪方后,頭昏胸悶胃脹,吐痰增多。仍依前法用藥而愈。黃芪升提助火、礙胃實表,使用不當與用量過大,反致營衛(wèi)失調,病生枝節(jié)。又如麻黃為肺家之藥,常用于理咳平喘與散寒發(fā)汗利尿劑中,若病人心虛,于咳嗽方內加入麻黃,常有服后止咳功效不顯,而病人增加心悸;甚則四肢覺有物竄刺之副作用。所以不能一見虛證,便大劑量投用黃芪;一見咳喘,即迭進麻黃之類。議病議藥,應相舉并重。(《黃河醫(yī)話》)

張子琳經驗:用黃芪宜揚長避短 黃芪用途廣泛。內科用以補氣,提氣,益氣生血,利尿固表。外科用以托毒透膿,益氣生肌。服用本品,有病去病,無病健身,南方常當禮品相贈,真可謂補中之佳品。但,有其利則有其弊,只有用之精當,才能取長避短。黃芪用量一般偏大,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中把黃芪用至120g,功效卓著。為免其弊端,我用黃芪一般是逐漸加量,這樣做,即使是高血壓患者,亦不出現(xiàn)不良反應。亦可減少膩膈、胸悶等弊病。我的用藥總則是:用補防滯,用瀉免傷元氣,用燥避損津液。遇補陽還五湯證中有疼痛者,應加桑枝、絲瓜絡,其效更著。
用牽正散治療口眼斜,屬虛證者亦應加用黃芪。何謂虛?有氣虛見證者屬之,久病不愈者亦屬之。(《張子琳醫(yī)療經驗選輯》)
張琪經驗:張琪教授治療痹證尤其重視扶正祛邪這一治療原則。如獨活寄生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為臨床常用治痹之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主治為血痹病,治療中常加桃仁、紅花、牛膝以益氣和營為主,活血通絡為輔,治療氣虛外邪侵襲效果尤佳。關于黃芪用量,張老常用至75g以上,因“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故重用補氣,氣旺血行,方能取效。治氣虛絡阻而致痹證,黃芪用量多在30~75g,“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故必重用補氣藥,方能取效。
補陽還五湯是清·王清任創(chuàng)制的治療中風的名方,驗之臨床,確有比較好的療效。張教授在中風的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用此法。其所以應用廣泛,療效顯著,因本病多為老年,氣虛為本,血瘀為標,血瘀為氣虛不能運血所致,故單用活血藥難以奏效。必須標本同治,其效方著。益氣非黃芪莫屬,且用量須大。常用50~100g,在個別的用至200g?!蹲C治準繩》謂:“卒仆偏枯之證,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黃芪助真氣者也。”長期服用黃芪,易出現(xiàn)口干咽燥、舌紅等癥,故即無明顯陰虛癥狀,亦常佐以滋陰清熱之品,又黃芪常服多見胸脘痞悶,可加陳皮、枳實等理氣之品。一般認為高血壓者忌用黃芪,據臨床觀察雖血壓高,辨證不屬于肝陽上亢及風痰有熱者,但用無妨。(《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張琪》)

呂承全經驗:

學生甲問:呂老,上午在門診復診的肝硬化病人,原來一直服用健脾利水之劑,水腫遲遲不消,然而您在原方基礎上將15g黃芪改為50g,又去掉利水之豬苓、澤瀉,服藥一周水腫基本消失,這是什么道理?

呂老答:這有黃芪的很大功勞。黃芪的主要功能是補中氣,益肺衛(wèi)。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肺氣不足之證。此患者本是脾虛水濕不得運化而潴留,溢于肌膚而水腫。原來的治療原則是正確的。黃芪能益氣健脾,運氣行水,有推陳出新的作用,所以成倍增加黃芪之用量。至于豬苓、澤瀉之屬,雖較黃芪利尿為快,但易傷津耗氣,于此脾虛水濕者,有所不宜,故去之。此一增一減,正治病求本之意也。

學生乙問:有人認為黃芪能升高血壓,然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大都有門靜脈高壓癥狀,如果用黃芪補提中氣,是否會使門靜脈壓進一步增高?

呂老答:不會。黃芪益氣能改善機體的循環(huán)功能,具有維持血壓相對平衡的雙重作用,因此不會增加門靜脈壓,反而能改善其癥狀。記得1961年曾治賈某,原患肝硬化腹水,夜間突然出現(xiàn)吐血不止,某醫(yī)院診為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經搶救治療,出血已止,但腹水漸重,幾經放腹水和用甘遂、蕪花之類攻水劑治療近2個月,腹水仍未消失。當時病人面色萎黃、肢體消瘦,腹大如甕,立則欲倒。我用桂附理中湯加黃芪調治,每次黃芪均在100g,服藥半月后,腹水已消大半,又調治半月腹水基本消失,此后改單味黃芪每次100g水煎服,先后共用黃芪15000g,水腫再未復發(fā)。1年后復查,食管靜脈曲張消失,別無不適癥狀。

王清任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以“四兩黃芪為主藥”,說明黃芪能改善機體的血液循環(huán)功能,使氣血平衡。

學生丙問:呂老師,我在外科實習時,老師為了促使瘡瘍早日潰散而重用黃芪每能獲效,這與其固澀斂汗之功,一收一散是否相矛盾?

呂老答:二者不矛盾,因其關鍵均取黃芪的扶正作用。表虛不固,汗液外濫者,用黃芪益氣固表,收澀斂汗,而外科瘡瘍用黃芪主要是取其托毒外出。我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瘡瘍初起用黃芪可以促使其消散,中后期可以促使瘡瘍潰破或膿毒排出。不僅如此,我還多次以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治療滯產,取得了滿意的療效。1972年下鄉(xiāng)去安陽曲溝巡回醫(yī)療時,一初產婦10多個小時未能產下,經西醫(yī)婦科檢查無異常,肌注催產素,但用藥后2小時仍未生產,我當時用補中益氣湯原方重用黃芪120g,1劑藥后不到2小時即順產一男嬰。(《黃河醫(yī)話》)

鄧鐵濤經驗:鄧老治療重癥肌無力用黃芪重達90~120g,因問其故,鄧老謂:重癥肌無力乃脾胃虛損之病,虛損猶如坑壑,修復不易,故需重用黃芪以補之。東垣補中益氣湯非不對癥,但黃芪量輕,力量單薄,則虛損難復。其治療重癥肌無力的強肌健力飲從東垣補中益氣湯變化而成,重用黃芪,量重則力宏,故臨床效果甚佳。張元素謂黃芪甘溫純陽,補諸虛不足,益元氣、壯脾胃。鄧老善于吸取前人經驗,融合自己的臨床體會,倡重用黃芪以治重癥肌無力,極具個人特色,這是鄧老運用強肌健力飲的心法之一。
補氣必須行氣。鄧老強調在運用補氣藥時,需佐以少量之陳皮或枳殼行氣,因補則氣滯,反佐行氣可防止此弊,但行氣之藥量宜輕不宜重,重則耗氣,反于病無補,故陳皮用量不過3g,僅為黃芪用量之1/40~1/20,這又是鄧老運用強肌健力飲心法之一。[張世平.鄧鐵濤教授治療重癥肌無力之經驗總結.廣州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8(2-3):72]

仝士穎經驗:仝老最善用黃芪,認為黃芪甘溫、扶助正氣,補氣走表,固表止汗,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凡脈沉弱無力,正氣虧虛者皆可用之。對正氣不足,毒邪熾盛,常借鑒透膿散的配伍原則,用黃芪配穿山甲、蜂房、金銀花補氣托毒,炮穿山甲通經絡,能直達病所。[郝現(xiàn)軍,梁震林,趙紅濤.仝士穎治療痹證臨床經驗.陜西中醫(yī)函授,2000(2):15]

周信有經驗:黃芪有補益元氣、扶正培本之功。周老在臨床上凡是遇到纏綿難愈的慢性疾患,而表現(xiàn)出正氣虛損不足,如神疲體倦,氣短懶言,體質瘦弱,面色不華,均首選黃芪。另外,臨床常見的虛實夾雜病證,如各種肝炎所致的肝脾腫大,肝硬化腹水;各種心臟病所致的血脈瘀滯,唇紺舌暗,血瘀肝大,心衰水腫;腎病水腫等,因其均系臟腑代謝功能衰退,而致病理代謝產物留滯為患,表現(xiàn)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的特點,故治在祛瘀利水以瀉其實的同時,均宜輔以扶正益氣之品,以治其本,而扶正益氣之品周老一般亦是首選黃芪。如治療冠心病的益氣通痹湯、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的培元復脈湯、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益氣補血湯、治療肝硬化的消癥利水湯等均選用黃芪。此外我在治療卒中后遺癥偏癱時亦常喜重用黃芪,如處方:黃芪40g,當歸9g,赤芍9g,川芎9g,廣地龍20g,丹參20g,懷牛膝9g,全蝎6g。水煎服。臨床應用效果頗佳。(《周信有臨床經驗輯要》)

鄧鐵濤經驗:清代王清任善用黃芪,我?guī)熎浞ǎ弥卯?,確有奇效,試作歸納,介紹如下。
陷者舉之 重用黃芪以升陷,其適應證為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腎下垂等等)、重癥肌無力、肌肉痿軟、呼吸困難、眩暈等屬氣虛下陷者。以上諸癥皆因氣虛下陷,升舉無力,致使臟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陽不升,諸陽不能匯于巔頂而眩暈;或宗氣不充而難司呼吸出現(xiàn)呼吸困難;或肺氣難支,吐故納新受阻,朝百脈之職難司,四末失養(yǎng)而肌肉痿軟無力。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芪30g,再配枳殼3g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殼反佐,因胃屬腑主受納,胃氣以降為順,雖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氣需降,故重用黃芪補氣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殼以順應胃氣以下降,以促進胃黏膜之復原。
治脫肛,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載方:用黃芪120g,防風9g。此方實出王清任治脫肛之黃芪防風湯。王氏方:黃芪四兩,防風一錢。李東垣認為: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梢娡跚迦沃S芪防風湯實源出于東垣,防風之分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脫肛的確有效。
子宮脫垂,治以補中益氣湯加首烏。加首烏之意,一者在于引經,二者因胞宮沖任所系,全賴陰血所養(yǎng),氣得血養(yǎng),血得氣行,氣血充和,沖任得調,所系之胞宮則能復其原位。若能配合針灸,加強沖任之調理,則取效更捷。
重癥肌無力,治以強肌健力飲,此方為自擬經驗方,亦重用黃芪為主藥。
“升”者平之 此處言“升”,血壓升高也。高血壓一病,肝陽上亢者為多,臨床上多使用平肝潛陽、降逆息風之品,但亦有不然者。我治療氣虛痰濁型之高血壓者,則重用黃芪合溫膽湯以治之。
故黃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壓。如何掌握升降之機?我的體會是:黃芪輕用則升壓,重用則降壓。為什么藥理研究只得一個降壓的結果?因為動物實驗都是大劑量用藥進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壓的結果。我治療低血壓癥,喜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的分量不超過15g。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我喜用黃芪合溫膽湯,黃芪分量必用30g以上。誠然,論方劑補中益氣湯除了黃芪之外還有柴胡與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黃芪降血壓時亦可加潛陽鎮(zhèn)墜之品,效果當然更好,但不加鎮(zhèn)墜藥亦有降壓作用,這是可以肯定的。曾會診一中風患者,偏癱失語而血壓偏高,辨證為氣虛血瘀之證,處方以補陽還五湯,黃芪照方用四兩,該院西醫(yī)生對黃芪四兩有顧慮,擬加西藥降壓,曉之以理,照方服藥后血壓不升反降,乃信服。
雖說黃芪重用可以降壓,有證有據,但黃芪仍然是益氣升陽之藥,這一點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證為肝陽上亢或有內熱之高血壓亦想用幾兩黃芪以降壓,則犯“實實之誡”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見,藥理學之研究目前尚未能為我們解答全部之問題,仍須辨證論治。
攻可補之 張錫純認為,黃芪之升補,尤善治流產崩帶。但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我的經驗。死胎之于母體,已轉變?yōu)橹虏≈铩靶啊?,病屬實證。
癱者行之 對于偏癱、截癱等屬于氣虛有瘀者,補陽還五湯是一張?zhí)貏e著名的效方。
我體會使用補陽還五湯需要注意兩點:一者辨證須是氣虛血瘀之證,二者黃芪必需重用至120g,不宜少于60g方效,其他藥量也可略為增加,但決不能輕重倒置。
表虛固之 李東垣認為,黃芪能補三焦之外又能實衛(wèi)氣。衛(wèi)氣者,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者也?!皩嵭l(wèi)”就是“固表”。自汗一證,玉屏風散為療效確切的名方。我體會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盜汗屬氣虛者亦適用。為了方便,常用湯劑,其分量為:黃芪12g,防風3g,白術15g,防風用量少于黃芪,白術的量是黃芪與防風的量之和(其理見“玉屏風散”),治自汗盜汗兼陰虛者,我喜用玉屏風散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或加浮小麥、糯稻根各30g,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黃根10g。
治瘡瘍爛肉,黃芪也是一味重要藥物,曾會診一患者,腋下腫瘤摘除之后,傷口久不愈合,不斷滲液,1天要換多次紗布。用補益氣血之劑重用黃芪30g后滲液減少,不到半月而傷口愈合,此黃芪內托之功也。
證須審之 我雖喜用黃芪,但黃芪到底是藥,不是糧,用之對證則效,用之不當則害人。余曾治一肺結核病人,于養(yǎng)陰除痰藥中加入黃芪9g,1劑額部發(fā)熱,2劑全面發(fā)熱,3劑頸面均熱,撤去黃芪熱自消失。又治一中風患者,藥后頭皮發(fā)癢,體溫增高,誤以為外感,改用辛涼解表之劑,1劑退熱,再用黃芪90g,又再發(fā)熱,右上肢活動反而退步,乃知辨證不確當。細想患者脈雖虛大,但舌苔厚膩而舌質不胖亦無齒印,此證痰瘀比較,痰濕重于血瘀,改用祛痰為主,稍加祛瘀之藥,以五爪龍代黃芪,證遂向好轉。對于使用黃芪的指征,我認為舌見淡胖有齒印,脈虛大或寸部弱,再參察有否其他氣虛之證候,便可考慮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則要時時留意證候之變化,切戒墨守成規(guī),刻舟求劍。
補陽還五湯取效的主要關鍵,在于重用黃芪60~120g,甚至120g以上(此時煎藥用水量及煎藥時間,必須相應增加,否則便不能獲得應有的療效)。(《鄧鐵濤臨床經驗輯要》)
蔡小蓀經驗:黃芪,原名黃耆,始載于《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補藥。歷來在婦產科疾病中使用甚廣。

陰挺:即現(xiàn)代醫(yī)學所指的子宮脫垂或陰道壁膨出。可用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提,且黃芪分量宜重,可用至30~90g,以增強益氣舉陷之力。

黃芪常與補養(yǎng)藥同用以益氣補虛,又能與祛邪藥同用而扶正祛邪。如配以人參,則大補元氣;配附子、肉桂,則補氣助陽;配白術則益氣健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人參、白術、升麻、柴胡,則補氣升陽;配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則補氣活血,散瘀通絡等,確是一味力大功宏的補氣中藥,且其益氣升陽、固表斂汗、利水退腫的作用尤為人參、黨參所不具。但其功用畢竟重在補氣扶陽,故凡氣滯濕阻、食滯胸悶、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則亦在所不宜,不可妄用之,免犯“實實”之戒!

若是中風偏癱,血壓偏高者,黃芪用量宜在50~70g,因黃芪用量在15g左右有升高血壓作用。臨床證明黃芪與黨參合用治療腎炎性尿蛋白有效。治療腎病綜合征,重用黃芪70~100g可促進尿蛋白的消退。(《蔡小蓀——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

劉立昌等經驗:用黃芪治水腫仲景早開先河。仲景用黃芪主要用治風水及皮水。黃芪善利小便由張錫純首先提出,他認為“三焦之氣化不升則下降。小便不利者,往往因氣化下陷,郁于下焦,滯其升降流行之機也。故用一切利小便之藥不效,而投以升提之藥恒多奇效?!?/strong>在升補舉陷的理論指導下,他常運用黃芪治療水腫證及小便不利證,并明確指出“黃芪之性,又善利小便”。
黃芪之用于水腫,一宜生用,不可炙用;二宜大量,不少于50g。三宜守方長期服用,不可朝秦暮楚。[劉立昌,李莉芳,張磊.黃芪治療水腫功效發(fā)微.中國醫(yī)藥學報,2003,18(4):227]

華占福經驗:1951年春,某醫(yī)生給一孕婦開保產無憂散保胎,服藥2劑引起陰道出血,病家邀我去診,查原方黃芪用量15g,黃芩3g,其他藥量均為原處方量。引起流血的原因何在?我反復思忖,悟到補氣藥量過重能補陽助熱,熱迫血行則流血,而將原方黃芪量減為6g,黃芩量加至9g,去黨參,連服2劑,血止胎安。此減少黃芪、黨參助陽之力,增加黃芩涼血之功,血涼而靜,不止自止。可知,藥不對癥會引起失誤,用量不當,也會導致不良后果。(《黃河醫(yī)話》)

朱鴻銘經驗:黃芪甘微溫,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以補氣為長,以生用為佳。但易于助火,因此,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仍盛等證,均不能用。1980年9月曾遇一高姓半身不遂患者,右側肢體不能自主活動,強痙而屈伸不利,舌紫暗,苔垢膩,脈弦滑,一醫(yī)予補陽還五湯5劑,貌似對證,而黃芪用量為500g,且患者服藥前喝過老母雞湯,有惱怒情志刺激,于是服藥后脘腹脹悶難耐,不食不便,急予理氣消脹、消食通腑法,腹脹始消。此案用藥失誤在于黃芪用量過重,又值氣滯、食積之際,某醫(yī)以為王清任當年用黃芪可以到四兩,現(xiàn)代可以再重,似乎黃芪用量越大,治半身不遂可以收效越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朱鴻銘.略談臨證用藥之偏.山東中醫(yī)雜志,1987(4):4]

陳慈煦經驗: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中用補陽還五湯治中風偏枯,方中重用黃芪四兩益氣,對中風屬氣虛者有效,但陳老臨證見患者仍有頭痛、眩暈時,若測血壓又高,此系風陽未平,用黃芪以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萬不可猛浪投以大劑。同時佐以珍珠母、石決明、鉤藤等平肝潛陽之品,監(jiān)制其性溫升散之弊。[陳繼婷,萬盛全,楊毅.陳慈煦用藥經驗舉隅.浙江中醫(yī)雜志,2007,42(11):681]

程益春經驗: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提到:“黃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芪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生黃芪是程老師治療糖尿病的一大用藥特點,檢索文獻未發(fā)現(xiàn)相關證據說明生黃芪不可用于消渴,臨床觀察亦發(fā)現(xiàn)生黃芪用于治療消渴病效果明顯。[劉素榮,馮蘭玲.程益春治療糖尿病腎病用藥經驗擷要.山東中醫(yī)雜志,2005,24(10):632]

郝現(xiàn)軍等經驗:黃芪味甘性溫,功能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用于表虛自汗,氣虛血脫,脾虛泄瀉,中氣下陷,氣虛水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收等證。黃芪配補血之品可益氣生血,用于氣虛崩漏失血,血虛氣弱之證,故稱為“氣中血藥”。配活血藥可加強活血藥的作用。正虛邪盛,用黃芪可扶助正氣,驅邪外出。配疏肝理氣藥如柴胡、白芍、香附能增強疏肝解郁的作用。黃芪補肝氣作用較強,且升清陽于肝氣肝陽不足者,每用40g以上,并配香附、桔梗、升麻等宣發(fā)上焦氣機之藥而奏升清陽、升發(fā)肝氣等功效。筆者治療肝腹水(臌脹)最喜用黃芪。黃芪功能補氣升陽,宣發(fā)上焦氣機,走表行水,配軟堅藥可促使結塊消散。鼓脹病乃氣虛之甚,氣虛過極,不能化氣行水,可致血瘀、結、水停,非大量黃芪不足以補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但陰虛、火毒盛、出血者慎用。[郝現(xiàn)軍,王冠民.臨床用藥心悟.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5,39(11):25]

許占民經驗:許老臨證善用黃芪,將其功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歸納起來有以下7個方面。

益元氣,補肺脾,多與人參、肉桂合用 黃芪味甘性微溫,無毒,歸脾、肺經。善補脾肺之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脾肺氣足,則一身之氣皆旺,故《中醫(yī)大辭典》謂其:“大補元氣。”對于脾肺氣虛,元氣不足,倦怠乏力,虛餒少氣,食少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脈弱者,常以黃芪與人參、肉桂配用。參、芪合用,溫壯元氣之力更宏,肉桂溫腎助陽,且善鼓舞氣血運行。前人嘗謂氣虛不愈,諸藥不效者,唯有益脾補腎。以上三藥合用,兩顧脾腎兼以保肺,所以對真元不足,陽氣偏虛之候甚宜。

補元氣,升陽氣,多與白術、柴胡同用 黃芪味輕氣浮,秉性升發(fā),既能補肺脾之氣,又善升舉陽氣,為補氣升陽的要藥。正如《本草正義》所云:“黃耆,補益中土,溫養(yǎng)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臨證時對于中氣不足,氣虛下陷,癥見食少腹脹,倦怠少氣,腹瀉脫肛、臟器下垂及婦女崩帶者,常以之配合白術、柴胡同用,共奏補氣升提之功。

補虛勞,解肌熱,多與桂枝、牡丹皮配用 李東垣首倡“氣虛發(fā)熱”,并創(chuàng)立甘溫除大熱之法。許老認為所謂氣虛發(fā)熱,實則氣陰兩虧之肌熱,治療時喜用補中益氣湯合加減八味丸化裁,尤推崇黃芪、肉桂、牡丹皮三藥。認為黃芪補氣之中具有外透達表之性,善于益元氣,瀉陰火,解肌熱;肉桂常以桂枝易之,則更具散肌熱之功;牡丹皮苦辛氣香,藥性寒涼,清透陰分伏熱,三藥合用,補虛解熱,實乃虛勞發(fā)熱之佳品。

固表止汗,多與牡蠣、浮小麥同用 黃芪功擅補益脾肺,實腠和營,固表止汗。凡表虛不固,虛汗外泄者,乃必用之品。故《本草正義》謂“其皮直達人之肌表肌肉,固護衛(wèi)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對于體虛自汗、盜汗之證,許老首選黃芪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伍以煅牡蠣益陰潛陽,固澀止汗;浮小麥味甘性涼,專入心經,養(yǎng)心氣,退虛熱,止虛汗,如此,則氣陰得復,肌腠固密,虛汗自止。

利水消腫,多與漢防己、白術配用 人體水液的輸布有賴脾之運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不正常停滯,導致水腫諸癥。黃芪既能益氣健脾,利水消腫,又可補肺益衛(wèi)固表,為補氣利尿之要品。對于表虛不固,脾虛失運,外受風邪,水濕郁遏肌膚經絡之身體困重,小便不利之水腫病證,常配合白術、漢防己同用,則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效甚佳。

化生榮血,多與當歸合用 蓋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對營血虧虛之證,許老必重用黃芪甘溫補氣,以補生血之源,同時配合當歸甘苦辛溫,養(yǎng)血補營之圣品,二者合用,使峻補之元氣附載于血中,令血與氣固,氣血相裹,氣得血配則靜謐;血得氣融,則恢復生機。故吳儀洛在注釋當歸補血湯時說:“黃芪乃補氣之藥,何以五倍于當歸而云補血湯乎,蓋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亦。

通調血脈,多與川芎、赤芍配伍 張潞曰:“(黃芪)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于壅滯也。”楊時泰稱其“能活血脈”,“治脾胃虛弱,脈弦,血脈不利”,《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中黃芪與桂枝相配宣通血痹,即用其通脈的作用。故黃芪為補陽利陰之品,在益氣升散的基礎上又可疏通經脈。其作為“補虛通痹之專司”,對于氣虛運行無力,經脈痹阻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之證可謂針鋒相對。臨證之時,許老常用至30~90g,同時配合川芎、全蝎、赤芍等共奏補氣活血通脈之效。

總之,黃芪味甘,性味俱浮,微溫,純于氣分,善于走表,不但能大補元氣,而且升氣于表,布元氣在人身,如天之無所不覆,臨床上治療虛勞、水腫、虛汗、血脈不通諸證,無不取其益氣、升散、達表之功用。[張一昕,張會珍.許占民教授運用黃芪的臨床經驗.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3,18(4):33]

石筱山/石仰山經驗:治療痹癥,喜用黃芪 《素問·痹論》說:“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邪傷人,最易引起筋骨、經絡間痹阻不通,氣血流行失暢,出現(xiàn)周身關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怕冷、活動不利等,治療上予以祛風、化濕、散寒。然而體質虛弱,尤其是衛(wèi)陽不固,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體表免疫功能低下,從而保護肌膚、體表的作用減弱,病邪乘虛侵襲,風寒濕邪留注于經絡關節(jié)。病邪纏綿、反復不定則體質更虛、更加無力抗拒外邪入侵。

根據中醫(yī)理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治病求本”的原則,石氏善用黃芪扶正益氣。因其性溫味甘,為補氣諸藥之最,配合祛風散寒、活血化濕通絡之品,補氣不礙邪,祛邪不傷正,起到相得益彰之效。據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它不僅有補氣、溫煦、推動之功能,更有生用“性善透表”、透邪外出、扶正達邪、通痹止痛之作用。

王君,男,68歲。右肩關節(jié)酸楚較甚,舉提艱難,手指脹麻,左腰腿膝亦有酸痛畏冷,苔薄膩。脈濡澀,花甲之年,肝腎氣衰,寒濕痹阻關節(jié)經絡。治擬益氣溫陽,和營通絡。處方為:炙黃芪45g,川桂枝9g,白芍術(各)9g,全當歸9g,川斷肉12g,淫羊藿12g,制狗脊15g,鹿角片12g,巴戟肉12g,左秦艽9g,海風藤12g,雞血藤15g,炙甘草4.5g。服藥l4劑后癥情有所好轉,再擬上方加制草烏9g,青防風9g浸酒。每晚服50g左右,連服半年,癥狀基本消失而停藥。

痹癥日久,每易耗傷氣血,氣血失暢則百骸肢節(jié)失于溫煦濡養(yǎng),又有年老肝腎漸衰,肝主筋,腎主骨而出現(xiàn)痹阻不通,不通則痛癥狀,因而調益肝腎,益氣養(yǎng)血,蠲痹通絡,標本同治。方能祛除病矣。(《中華名中醫(yī)治病囊秘·石筱山石仰山卷》)


李浩然經驗:
發(fā)汗與止汗 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wèi)斂汗;傷寒之證,行發(fā)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汗為津液,由肺宣發(fā),黃芪益氣補肺,故有發(fā)汗與止汗之效。如肺虛汗常自出者??勺眠x牡蠣散、黃芪散;氣虛外感汗源匱乏者,可選黃芪桂枝五物湯等方。
通便與止瀉 黃芪甘溫補氣,入肺脾二經,脾健清升則泄瀉可止。肺氣充沛肅降有權則腑行自暢。如肺脾氣虛之飧泄,可選升陽湯;氣虛便秘可用局方黃芪湯等。
利尿與縮尿 肺脾氣虛,治節(jié)失司,膀胱約束無力,治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五味子,重用黃芪升舉下陷之氣,恢復升降轉輸之能,膀胱約束之力自增,小便自得控制。其次,中焦氣虛升運無力可致下焦氣化不及而尿閉,治宜升清降濁兼以溫腎,方取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并加肉桂、通草,一升一降,氣化得行小便自通。
活血與止血(生血) 氣血關系密切,倘因氣虛則無力帥血可致血瘀。治宜益氣活血。方取補陽還五湯。氣虛則血失統(tǒng)攝而妄行,為吐衄、尿血便血、崩漏等,治當益氣攝血,當歸補血湯、歸脾湯酌選可也。
升壓與降壓 氣虛則心力減弱,搏出血量減少,腦部及肢體供血不足,而現(xiàn)一系列氣虛清陽失升的低血壓癥狀,治當益氣升陽,可進升陷湯、補中益氣湯等。再者黃芪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使其輸出量增加,并能直接擴張血管,故黃芪又能降壓。對高血壓中風后半身不遂,治宜補氣活血,可選補陽還五湯加味。
祛風與息風 《金匱要略》治血痹陰陽俱微如風痹狀,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表虛外感風濕用防己黃芪湯,以及《世醫(yī)得效方》治氣虛外感自汗用玉屏風散等,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而御風邪。此外,“營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營衛(wèi)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治當益氣養(yǎng)血以祛虛風,可選神效黃芪湯加減,此皆黃芪息風之例,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謂:“黃芪主大風者,以其與發(fā)表藥同用能祛外風,與養(yǎng)陰清熱藥同用更能息內風也?!?/span>
升陷與平喘 心肺氣虛,胸中大氣(即宗氣)不足則呼吸氣短,動輒喘促,脈沉細微或結代,甚至氣陷二便失調;如脾氣下陷清陽不升,可見久泄脫肛等。治療均宜大補其氣,前者可用張錫純升陷湯加減;后者可取升陽湯化裁,二方均重用黃芪補氣,氣足則其喘自平,其陷可升。
增溫與除熱 氣虛之人,氣短怯寒,易于感冒。黃芪補氣,氣足則遍身得煦而寒象除矣。若脾胃氣虛,升降失常又可產生虛熱,治應大補其氣,以補中益氣湯加減,重用黃芪則其熱自除。故李杲曰:“黃芪除燥熱肌熱圣藥也。”消散與收斂 黃芪入肺脾二經,善能補氣養(yǎng)正,故托里消毒散、內消黃芪湯等重用黃芪,令正氣充旺則癰瘍腫消而潰斂矣!
綜上以觀,凡用黃芪,便艱能暢,便瀉可止;尿澀可利,尿多能縮;氣陷能升,氣喘可平;身熱能除,身寒可卻;血壓高低,力能調節(jié);內外之風,俱可應用;腫瘍潰瘍,消斂功同;活血止血,其揆一也;所以然者,辨證確切,黃芪善補氣也。(《長江醫(yī)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清纯少妇被捅到高潮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91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中文|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不卡 |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在线| 久热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二三四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毛片| 国产日韩久久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国产麻豆视频一二三区| 99热九九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综合香蕉五月婷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综合|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国产| 亚洲人妻av中文字幕| 亚洲高清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av中文字幕|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性色 | 激情五月激情婷婷丁香| 欧美日韩高清不卡在线播放|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成人在线免费|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不卡| 黑丝袜美女老师的小逼逼|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青青操日老女人的穴穴| 国产中文另类天堂二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自拍|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 午夜福利网午夜福利网| 中文字幕亚洲在线一区|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麻豆| 日韩精品日韩激情日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