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西醫(yī)學病名,在中醫(yī)學屬于“眩暈”“頭痛”等病證范疇。 長期高血壓會影響多個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結構與功能,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 1.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與肝、腎關系密切,病位在肝。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等損傷肝腎之陰,或者熱病耗傷肝陰,致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致肝陽上亢,出現頭痛、眩暈、血壓升高。 2.辨證論治: 本病以頭暈目眩、頭痛為辨證要點,根據其病因、病位、病性等不同情況,明辨其虛實。 適宜艾灸的常見分型有腎氣虧虛、陰虛陽亢和痰瘀互結證。 3.治療方法:補虛泄實,調整陰陽。 4.處方主穴:百會、足三里、涌泉。 ①百會: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三陽五會”。屬督脈。 在頭部,后發(fā)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位于帽狀腱膜中。 ②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③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 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5.隨證配穴: ①腎氣虧虛證加太溪、三陰交以補益腎精。 ②痰瘀互結證加豐隆、內關以化痰通絡,活血化瘀。 ③陰虛陽亢證加太溪、太沖以補腎滋陰,平肝潛陽。 文中內容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