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場世界范圍內(nèi)流行的瘟疫,讓中醫(yī)再次成為網(wǎng)紅詞,有不遺余力捧得,自然就有不遺余力黑的。與其毫無意義的爭論,不如踏踏實實讀書看病,近一個月的忙碌終于結(jié)束,我也能靜下心來重新閱讀《輔行訣》中天行熱病的相關內(nèi)容。溫故知新,古人不欺;隨心涂鴉,還望扶正。 相關文章 淺讀《輔行訣·二旦六神湯》 作者:李超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shù)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shù)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小陽旦湯 治天行[病]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芪(五兩) 人參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陽旦湯即《傷寒論》桂枝湯、大陽旦湯則是黃芪建中湯加人參。時邪束表,其性為寒,治以辛溫,意在微汗,故名曰陽旦湯。大、小陽旦湯皆有汗出惡風之癥,小陽旦湯所治者,表虛為主,無需贅述。而大陽旦湯所治者則是表里俱虛,營衛(wèi)俱損;陽加于陰謂之汗,汗出不止,陰陽俱損;故《金匱要略》載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勞里急,諸不足”,而此處言“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小陰旦湯 治天行[病]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人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陰旦湯即為《傷寒論》黃芩湯加生姜,大陰旦湯則是小柴胡湯加芍藥。時邪束表,其性為熱,治以辛涼,故名陰旦。黃芩湯為治療溫病常用方,《備急千金要方》載解肌湯治療傷寒溫病,即是以黃芩湯加葛根、麻黃組成;葉天士及柳寶詒等亦將黃芩湯作為治療溫病的基本方。由此而知,陽旦湯與陰旦湯之根本區(qū)別,即為太陽傷寒之“發(fā)熱惡寒”與太陽溫病之“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黃芩湯所治下利、腹痛、干嘔伴見發(fā)熱、汗出,此與太陰病有本質(zhì)不同,亦從側(cè)面告知,不可見下利、腹痛即辨屬太陰?!锻馀_秘要》及《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瓜蔞薤白白酒湯亦用白酨漿,結(jié)合東漢末年鄭玄注《禮記·內(nèi)則》云:“漿,今之酨漿也”等史書記載,推測白酨漿為釀酒后的渾濁液體,類似于陜西、陜西等地的稠酒,助藥力走散。大陰旦湯既是小柴胡湯加芍藥,更是小陰旦湯加柴胡、人參、半夏,其病熱邪更甚,邪氣入里更深,少陽樞機不利,故見頭暈目眩、口苦咽干、往來寒熱諸癥,藉柴胡推陳致新之力、半夏降逆止嘔之功、人參/沙參益氣生津之效,增強黃芩湯解肌功效。) 小青龍湯 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喘咳不已者。 麻黃(去節(jié))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干姜。 (《輔行訣》小青龍湯即仲景麻黃湯,大青龍湯則是仲景小青龍湯。雖同為辛溫解表,《輔行訣》小青龍湯服后當“汗出徹身”,而非小陽旦湯之“稍稍令汗出”,其行云布雨之意明顯,故名之曰青龍湯。若寒邪更甚,不僅束于肌表,膀胱州都之官不能行職,水飲內(nèi)停,成外寒里飲之勢,則治以《輔行訣》大青龍湯,麻黃、桂枝解表寒,細辛、干姜療里寒,散寒解表與溫化寒飲并施,名曰大青龍湯。 《傷寒論》大青龍湯表寒兼里熱,以寒邪束表,衛(wèi)陽郁而化熱生發(fā)熱惡寒、煩躁等癥;《傷寒論》小青龍湯則是內(nèi)外皆寒,以寒邪重而內(nèi)外兩感。) 小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shù)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輔行訣》小白虎湯即為《傷寒論》白虎湯,癥見但熱無寒,汗出煩渴,故以治以寒涼清熱生津,藥用寒涼,似秋季蕭瑟,若西方冷冽,故名之為白虎湯。 《輔行訣》大白虎湯即為《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易人參為生姜,治療天行熱病耗氣傷陰,熱邪已清,而津傷明顯,致使口舌干燥伴咳嗽頻頻,此方為熱病后期咳嗽不二之選。) 小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nèi)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shù)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干姜(二兩) 上藥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訖,內(nèi)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nèi)膠于內(nèi),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朱鳥湯即為《傷寒論》黃連阿膠湯,大朱鳥湯則在此基礎上加干姜、人參各二兩、苦酒二升。小朱鳥湯主治“內(nèi)生煩熱、坐臥不安”與黃連阿膠湯“心中煩、不得臥”相同,皆是天行熱病犯于少陰,致使心火上炎,水火不得交融,故心煩失眠;小朱鳥湯另治“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心主血脈,心火旺盛則血熱妄行,故下利純血。大朱鳥湯下利更甚,日數(shù)十行,以致羸瘦如柴,營血不足,肝風內(nèi)動,則腹中絞痛,加人參甘緩尚可理解;何以加干姜辛散,實在難以琢磨,愚意白頭翁、秦皮之屬似是對癥。) 小玄武湯 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nèi)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湯 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輔行訣》小玄武湯即《傷寒論》真武湯,大玄武湯則是在小玄武湯基礎上加人參、甘草。寒邪直中少陰,腎氣不能施化,寒水內(nèi)停,癥見小便不利、腹痛、肢冷等癥狀,故治以溫陽利水,名曰玄武。大玄武湯則寒水更盛,故腰重痛,反侮于土,則便溏腹瀉,故在小玄武湯基礎上加人參、甘草,培土制水之法也。) 小勾陳湯 治天行熱病,脾氣不足,飲食不化,腰痛,下痢方: 甘草(三兩) 干姜 人參(各二兩) 大棗(六枚,去核)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大勾陳湯 治天行熱病,脾氣虛,邪熱入里,腹中雷鳴切痛,嘔吐下利不止者方: 甘草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升,洗去滑) 生姜(切,二兩) 黃芩(二兩) 黃連(二兩) 大棗(十二枚,劈去核)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 (《輔行訣》小勾陳湯即為理中湯易白術為大棗,大勾陳湯則在小勾陳湯基礎上加半夏、黃芩、黃連,與《傷寒論》半夏瀉心湯相同。勾陳,上古六神獸之一,主戊土;《易冒》載“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蓋仁獸而以 玉虛 為主”。寒瘟襲人,脾土受之,不得運化,出現(xiàn)納差、食不下,腰痛、腹瀉等癥,治以小勾陳湯溫脾止瀉。若脾土本受寒傷,復感熱邪,則治以大勾陳湯/半夏瀉心湯,與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皆治療上熱下寒,寒熱格拒,食入則吐。) 小螣蛇湯 治天行熱病,胃氣素實,邪氣不除,腹?jié)M而喘,汗出不止者方: 枳實(三兩) 厚樸(二兩) 甘草(二兩) 芒硝(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許,去滓,內(nèi)芒硝,待焰已,頓服之。 大螣蛇湯 治天行熱病,邪熱不除,大腑閟結(jié),腹中大滿實,汗出而喘,時神昏不識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枳實(三兩) 厚樸 甘草 大黃 葶藶(熬黑,打如泥) 生姜 芒硝(后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內(nèi)芒硝,待焰化已,溫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棗。 (螣蛇五行屬己土,中醫(yī)與之對應的則是胃府。大、小螣蛇湯組方及功效皆同《傷寒論》中承氣湯類似。胃氣本實,復感邪氣,胃氣不能順降,出現(xiàn)腹?jié)M氣喘等,故治以枳實、厚樸承降胃氣,芒硝軟堅散結(jié)之用,甘草緩和藥力。若胃府實結(jié)不通,濁熱上擾神明,出現(xiàn)神昏不識人等情況,則需服用大螣蛇湯/大承氣湯,蕩滌胃府,推陳致新。) 弘景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即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天行熱病,五臟各以其時感邪則受之,故《輔行訣》中大小六神方中大小朱雀、大小玄武、大小勾陳、大小螣蛇湯皆以感邪部位命名,而大小青龍、大小白虎湯則是以方劑功效命名。《傷寒論》中亦言“少陰病、二三日”等,故知六經(jīng)病皆有表證,因六經(jīng)經(jīng)絡巡行部位不同、臟腑功能差異,故感邪后出現(xiàn)不同癥狀。 《輔行訣》一書五行辨治、組方等思路值得學習,更為我們學習《傷寒論》提供了不同的視角,愚意與其毫無意義的討論《輔行訣》真?zhèn)危蝗绾煤皿w會這本備受爭議的書,在思辨中成長。 不忘初心,做一個好醫(y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