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方 《 輔行訣》記載:“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具體方證為: 1.正陽旦湯: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飴糖。在《傷寒》:稱小建中湯。 2.小陽旦湯:桂枝、甘草、生姜、大棗、芍藥。在《傷寒》:稱桂枝湯。 3.小陰旦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生姜。在《傷寒》:去生姜,變稱黃芩湯。 4.大陽旦湯:黃芪、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飴糖、人參。在《傷寒》:去人參,變稱黃芪建中湯。 5.大陰旦湯:柴胡、人參、半夏、生姜、甘草、大棗、黃芩、芍藥。在《傷寒》:去芍藥,變稱小柴胡湯。 6.小青龍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在《傷寒》:稱麻黃湯。 7.大青龍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棗、石膏。在《傷寒》:稱小青龍湯。 8.小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傷寒》:稱為白虎湯。 9.大白虎湯: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甘草、粳米、生姜。在《傷寒》:去生姜,加人參,稱竹葉石膏湯。 10.小朱鳥湯:黃連、阿膠、芍藥、黃芩、雞子黃。在《傷寒》:稱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11.大朱鳥湯:黃連、阿膠、雞子黃、芍藥、黃芩、人參、干姜、苦酒。 12.小玄武湯: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在《傷寒》:稱真武湯。 13.大玄武湯: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人參、甘草。在《傷寒》:去甘草、生姜,稱附子湯。 14.小勾陳湯:甘草、干姜、人參、大棗。在《傷寒》:去人參、大棗,稱甘草干姜湯。 15.大勾陳湯:生姜、甘草、人參、黃連、黃芩、半夏、大棗。在《傷寒》:加干姜,稱生姜瀉心湯。 16.小騰蛇湯:枳實、厚樸、芒硝、甘草。在《傷寒》:去甘草,加大黃,稱大承氣湯。 17.大騰蛇湯:枳實、厚樸、芒硝、甘草、大黃、葶藶子、生姜(一作大棗)。 以上大小二旦六神方證共計是17個,對照《傷寒》,方證無變化的有:小建中湯、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白虎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真武湯等。方證有加減變化的有:黃芩湯、黃芪建中湯、小柴胡湯、竹葉石膏湯、甘草干姜湯、生姜瀉心湯、附子湯、大承氣湯。惟有大朱鳥湯、大騰蛇湯在《傷寒》沒有對應的方證名,但已含小朱鳥湯、小騰蛇湯方證于其中,因此,可以說,張仲景把大小二旦六神中的17方證全都撰入了《傷寒》。 第三部分:開竅救卒死方證 《輔行訣》曰:“陶隱居云:中惡卒死者,皆臟氣被壅,致令內(nèi)外隔絕所致也。仙人有開五竅以救卒死中惡之方五首”。其五方為: 1.點眼以通肝氣方:礬石。 2.吹鼻以通肺氣方:皂角、細辛。 3.著舌以通心氣方:硝石、雄黃。 4.啟喉以通脾氣方:赤小豆、瓜蒂、鹽、豆豉。《傷寒》:去鹽,稱瓜蒂散。 5.熨耳以通腎方:戎鹽、豆豉、蔥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啟喉以通脾氣方證,張仲景在《傷寒》撰為瓜蒂散方證。 以上是統(tǒng)計《輔行訣》記載方劑,從三部分來看,第一部分五臟補瀉方為39首;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為17首。第三部分開竅救卒死方為5首。這樣三部分相加應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分的正陽旦湯與第一部分的建中補脾湯方藥組成相同,皆與《傷寒》的小建中湯相同,故其總數(shù)為六十首。張仲景以60方證中,選用了五臟補瀉方證39個中的21個、大小二旦六神17個(15個)、開竅救急方證1個,共37個,減去重復的小建中湯則為36個,也就是說,張仲景撰用《湯液》方證中的三分之二為《傷寒》。那么《傷寒論》為112(113)方,如合《金匱要略》則為257方,其余的方證是從哪里來的呢?“仲景論廣《湯液》”應為其大眼目。 (二)論廣《湯液》 皇甫謐謂“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shù)卷,用之多驗”,謂論廣者,當不外以其個人的學識經(jīng)驗,或間有博采發(fā)揮之處,后人以用之多驗,更證實其科學性。這里更提示了我們,張仲景依據(jù)60個方證,經(jīng)過精選,并經(jīng)臨床體驗,變化為諸多方證,這些在《傷寒》比比皆是,如桂枝加桂湯方證、桂枝加芍藥湯方證、桂枝加大黃湯方證、桂枝加附子湯方證……書中可見40多方證,以麻黃湯加減變化的也有30多方證,還有以柴胡、承氣、附子類等二十余類變化的方證,這大概屬論廣的部分吧?此外,《傷寒》中有不少既不屬于《湯液》原方,也不屬論廣的方證,如崔氏八味丸、當歸芍藥散等,可知來源于其他經(jīng)方著作。 (三)博采眾方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經(jīng)方十一家”為“《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臟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臟狂顛病方》十七卷,《金創(chuàng)瘲瘛方》三十卷,《婦女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jīng)法》三十二卷,《神農(nóng)黃帝食禁》七卷”。這么多的經(jīng)方,張仲景是能看到的,不止《湯液》,所撰用的方證當有不少出自以上經(jīng)方書籍,但具體出處目前尚無法考證。不過考證1973年長沙出土的《漢墓馬王堆帛書》(簡稱《帛書》),可看到《傷寒》中的風引湯很近似《帛書》諸傷方第一方,其他藥如用冬葵子治療小便不利、烏頭祛寒痹痛、燒裈散治療瘥后勞復陰陽易等,皆與《帛書》相似。足以說明,張仲景撰寫《傷寒》,其方證來源,不但取自《湯液》,還博采于眾多其他經(jīng)方方書。 (四)令方證標準化 仲景在選用經(jīng)方過程中,緊密結合臨床,凡方藥必與證相應,即力求方證的標準化。對比《湯液》與《傷寒》的方證,可看出,有的是藥有所變,有的是證有所變,其目的是貼近臨床使其標準化。經(jīng)臨床檢驗方證相應者,即直接撰用,如桂枝湯(小陽旦湯)、麻黃湯(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瀉心湯(小瀉心湯)、黃連阿膠湯(小朱鳥)等。有的方證不相應者,則進行改證或改藥,如《湯液》中的小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shù)升不已,脈洪大者方”,《傷寒》則去掉“飲水數(shù)升不已”癥,名為白虎湯;而把兼見“飲水數(shù)升不已”改寫為“大煩渴不解”,而改稱白虎加人參湯方證;又如大陰旦湯去芍藥而改稱小柴胡湯……。而論廣的方證更顯仲景對方證標準化的用心,如桂枝湯的方與證,與《湯液》中的小陽旦湯基本一致,故仲景只是改變了方名,而證基本沿用,且更具體化、標準化。而值得注目的是,對桂枝湯的論廣,如桂枝湯“治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如又見“氣從少腹上沖心者”,則為桂枝加桂湯;如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則為桂枝加芍藥湯方證;如見“大實痛者”,為桂枝加大黃湯方證;如見“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為桂枝加葛根湯方證;如見“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為栝樓桂枝湯方證……論桂枝湯方證還很多,論廣其他方證更多,以上所舉只是仲景標準化之一斑。這里可知,所謂“論廣”實際是仲景把每一方證進行標化。 |
|
來自: 半癲大師 > 《中醫(yī)(胡派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