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乾二先生于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辭世,享年93歲。 張乾二,1928年8月出生于福建惠安,1954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廈門大學化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張乾二致力于量子化學與結構化學研究,在配位場理論方法、休克爾分子軌道理論圖形方法、多面體分子軌道理論、多電子理論的群論方法、價鍵理論方法、表面科學中的量子化學研究等領域獲得諸多重要成果。 張乾二曾多次獲得國家榮譽,如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4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4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87年)。 值得關注的是,張乾二院士還是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他曾公開表示,“我特別強調教學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校的教授,更是要以上好課、培養(yǎng)好學生作為首要任務”。 2013年12月,張乾二院士撰寫文章《如果有來生,我還當教師》。 文中,張乾二院士表達了自己作為一位教師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及對“后浪”們的希冀和祝愿:“未來的科技發(fā)展是年輕人的……青年包袱少,敢想敢干,因而更具創(chuàng)新的活力和潛質,只要他們刻苦努力,甘于寂寞,沉下心來做學問,在新的世紀一定會有所成就?!?/p> 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有來生,我還當教師 張乾二 百年更迭,世紀之交,作為一個從事基礎科學理論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回顧過去一個世紀的科學發(fā)展,我想說,創(chuàng)新來源于對傳統(tǒng)理論的挑戰(zhàn),來源于對現(xiàn)實實踐的反叛,也就是說要承受許多不解,要甘于寂寞,這是一個真正科學家的素質。 眾所周知,20世紀最偉大的兩個科學理論發(fā)現(xiàn)是普朗克的量子論及后來發(fā)展相對完善的量子力學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本世紀初,這兩個理論的誕生,為今天半導體材料、信息技術、航天航空科技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它們并不是一開始就獲得世人承認的。 雖然愛因斯坦1921年因對數學物理作出的貢獻和闡明光電效應規(guī)律而獲得諾貝爾獎,但是他在1905年對狹義相對論和1916年對廣義相對論的貢獻卻不是他獲獎的主要理由。 門捷列夫在前人對大量化學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元素周期律在他的生前,也沒得到科學的評價。 從諾貝爾獎獲獎者做出代表性工作到最終獲獎,一般需要超過10年的時間,這說明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工作被科學界和社會普遍認同,需要時間,決不能急功近利。 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科學技術的應用往往存在一段相當的距離,一個只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是成就不了學問的。 我常與我的學生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處理義利的關系很重要。從事基礎研究,一定要有興趣、要著迷、要輕名利。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它一定不是在按常規(guī)計劃、可預見性結果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和邏輯推理得到的。 于是,從事基礎研究,你決不可能知道它將來給你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也不可能知道它會給你帶來多少功名。你只有愛它、迷它,你才能無怨無悔地去為它獻身。 物質條件在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中決不是主要條件,20世紀的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并不是在條件最好的實驗室或工作條件中得到的。條件過于優(yōu)越,就容易使人懈怠,也就缺少了進一步努力的動力。 未來的科技發(fā)展是年輕人的。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只有26歲,肖克利發(fā)明晶體管時也是30多歲,普朗克建立量子論時也不過40歲,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高峰期都在30至40歲之間。 青年包袱少,敢想敢干,因而更具創(chuàng)新的活力和潛質,只要他們刻苦努力,甘于寂寞,沉下心來做學問,在新的世紀一定會有所成就??茖W研究沒有捷徑。 不囿于傳統(tǒng),勇于挑戰(zhàn)現(xiàn)實和人生,是一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條件。而事實上,正是這種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也會給你帶來生活的樂趣。 我常想,作為一個老師,我可以和許多人不一樣,我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要說的話,這是一個人活著的最大的價值。 如果有來生,我還當教師! 編輯:李晨琰 來源:科學網 |
|
來自: LEARN&STUDY > 《名家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