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聯系,是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別循行于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應的位置(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在下肢內踝上八寸處交叉后,變換前后位置:足太陰在前緣,足厥陰在中線),同時還各有絡脈互相聯絡,在體內分別屬絡相為表里的臟腑,如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等。它們的經別除了共同通過所絡屬的臟腑外,六陰經脈的經別從體內走出體表之后,又合入互為表里的六陽經脈的經別。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不僅由于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于相互絡屬于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里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響,如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心火可下移小腸等等。在治療上,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的腧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經的穴位可用以治療大腸或大腸經的疾病。 【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分布于人體各部,經脈中氣血的運行是依次循環(huán)貫注的,即經脈在中焦受氣后,上注于肺,自手太陰肺經開始,逐經依次相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復注于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huán)無端。氣血在十二經脈流注過程中,脈氣交接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一是在體內有臟與腑的“屬”、“絡”關系,使脈氣相通;二是在體表,通過支脈或絡脈而交接于下一條經脈,如手太陰肺經,在內屬肺,聯絡大腸;在外“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上述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是其主要規(guī)律。營氣行于脈中,按十二經脈走向,按時循經運行;衛(wèi)氣行于脈外,晝行于陽,夜行于陰,環(huán)周運行;經別著重于表里經內部的循行;絡脈著重于體表的彌漫擴散;又有奇經以溢蓄調節(jié)式的經氣運行等。 了解經脈不同名稱的穴位 人體共有十四條經脈,其中包括了人體的十二條經與奇經八脈里的任、督兩經。臟腑與經脈的對應關系:膽與足少陽膽經相對,肝與足厥陰肝經相對,肺與手太陰肺經相對,大腸與手陽明大腸經相對,胃與足陽明胃經相對,脾與足太陰脾經相對,心與手少陰心經相對,小腸與手太陽小腸經相對,膀胱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對,腎與足少陰腎經相對,心包與手厥陰心包經相對,三焦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對。 十二經脈與對應臟腑 【足少陽膽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膽經或是膽有了異常就表現出以下病癥:嘴里發(fā)苦,好嘆氣,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孔像蒙著薄塵,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還可發(fā)生足少陽部位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癥。此經共有44個穴位,主治頭面五官病癥、神志病、熱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口苦、目眩、頭痛、頸痛、腋下腫、胸脅痛、缺盆部腫痛、下肢外側疼痛等。 【足厥陰肝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肝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癥:腰痛得不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現小腸疝氣,婦女可出現小腹部腫脹,嚴重的則咽喉干,面灰塵,脫了血色。此經共有14個穴位,可主治肝膽病癥,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例如胸脅痛、小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頭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癥。 【手太陰肺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肺經有了異常變動就會表現出以下狀態(tài):肺部脹滿,膨膨氣喘、咳嗽,鎖骨上窩“缺盆”內(包括喉嚨部分)疼痛,嚴重的則交捧著兩臂,感到胸部煩悶,視覺模糊。還可發(fā)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癥。此經共有11個穴位,可治呼吸系統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咳嗽、喘息、咳血、胸悶胸痛、咽喉腫痛、外感風寒及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 【手陽明大腸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大腸經有了異常變動就會出現以下病癥:牙齒痛、頸部腫脹等。此經共有20個穴位,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癥,胃腸等腹部疾病、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的病癥。例如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各種鼻病、泄瀉,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側外緣疼痛等。 【足陽明胃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胃經有異常就會表現出:冷戰(zhàn)發(fā)抖,喜歡伸腰,顏面黯黑,胸膈部響,腹部脹滿。這還可發(fā)為小腿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癥。本經共有45個穴位,可治療胃腸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huán)系統疾??;頭、眼、鼻、口、齒等器官病癥;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胃痛、腹脹、嘔吐、泄瀉、鼻衄、牙痛、口眼歪斜、咽喉腫痛、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疼痛等。 【足太陰脾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脾經有異常就會表現出:舌根部發(fā)強,吃了就要吐,胃脘痛,腹脹,好噯氣,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輕松,全身感到沉重無力。本經共有45個穴位,可治療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癥。例如胃脘痛、惡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厥冷等。 【手少陰心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心經有異常就會表現出: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還可發(fā)為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癥。本經共有9個穴位,可主治胸、心、循環(huán)系統病癥、神經系統病癥以及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癲狂及上肢內側后緣疼痛等。 【手太陽小腸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小腸經有異常就表現出:咽喉痛,頜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痛得像被牽引,上臂痛得像折斷。本經共有19個穴位,可主治小腸與胸、心、咽喉病癥,神經方面病癥,頭、頸、眼、耳病癥,熱病和本經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睪丸、耳聾、目黃、咽喉腫痛、癲狂及肩臂外側后緣痛等。 【足太陽膀胱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膀胱經有異常變動就會表現出:頭痛嚴重,眼睛要脫出,后項像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斷,股關節(jié)不能彎曲,腘窩好像凝結,腓腸肌像要裂開;還可發(fā)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癥。本經共有67個穴位,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huán)系統、消化系統的病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癥。例如癲癇、頭痛、目眩、鼻病、遺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側部位的疼痛等癥。 【足少陰腎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腎經有異常變動就會表現出:饑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黯黑像漆柴(炭),咳嗽痰唾帶血,剛坐下就想起來,雙眼視物模糊不清,心臟懸空而不安,腎氣虛的容易發(fā)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動;還可發(fā)生“骨”方面的深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癥。本經共有27個穴位,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huán)系統等病癥和本經所過部位的病癥。例如遺精、陽痿、帶下、月經不調、哮喘、泄瀉及下肢內側疼痛等癥。 【手厥陰心包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心包經有異常變動就會表現出: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急,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本經共有9個穴位,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本經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煩悶、癲狂、嘔吐、熱病、瘡病及肘臂攣痛等。 【手少陽三焦經】 據《靈樞·經脈》記載,如果三焦經有異常變動就會表現出:耳聾、耳鳴、咽峽腫、咽喉痛。本經共有23個穴位,可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癥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癥。例如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頰腫、水腫、小便不利、遺尿以及肩臂外側疼痛等癥。 選自《黃帝內經九型體質養(yǎng)生》 田元祥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