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嘔吐、腹瀉、便秘、多汗、尿瀕、煩躁、夜啼、失眠、月經(jīng)不調、呼吸系統(tǒng)疾患) 捏脊療法就是指在脊柱部,由下而上連續(xù)地挾起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起于尾骶終于項枕部的一種推拿治病法。主要用于兒科疾病,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腹瀉、腹脹、營養(yǎng)不良等的治療;目前也被用于成人,如失眠、神經(jīng)衰弱、胃腸功能紊亂以及婦科病等。在預防保健,增強人體抵抗力方面也有廣闊的前景。 【操作方法】 一、捏脊療法的作用手法 捏脊是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將背脊正中線的肌膚捏拿提起、放下,由下向上推捻(由尾骨部長強穴開始捏拿向上推捻至項枕部)提放動作,一直捏拿到第七頸椎部的大椎穴,為1遍,也可再向上至枕后啞門、風府穴處。一般每日治療1次,捏脊3~5遍。在捏拿向前推進時,每捻捏3下向上重提1下。在臨床上,捏脊療法的手法有捏、拿、推、捻、提、放、揉和按8種手法,故又稱捏脊八法,分述如下: 1.捏捏是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從長強穴將肌膚捏起,向上不問斷地將肌膚捏拿、推捻、提放的動作,使肌膚連續(xù)不斷地卷起,如水浪一樣向前波動,一般在捏拿時雙手與患者背部呈45度角。 2.拿拿法是與捏法相似的一種手法,是雙手的拇、食二指將肌膚拿起后作向前推捻的動作。 3.推推法是用雙手食指第二、三節(jié)部,緊貼在背脊正中線的肌膚。沿正中線連續(xù)保持一定速度向前推進,捏脊l遍一般為15~20秒鐘。 4.捻捻法是雙手拇、食二指將捏拿起的肌膚作揉捻動作,并左右手交替向前推捻前進。捻時雙手拇、食指(拇指球與食指中節(jié)橈側上面)連續(xù)向后搓捻,隨搓捻,隨向前推,似鳥啄食一樣的動作。 5.提提法比一般的捏拿動作稍重,是雙手食指向前,拇指輕輕的提起動作。有時在提放時可聽到肌膚的摩擦音。 6.放放法就是雙手拇、食指在不斷提起的同時把前面所提起的肌膚進行放下和松開的動作,這樣就形成了波浪式向前推進動作。每次捏拿、推捻過程中必有的動作,也是捏脊推進時的掃尾動作。 7.揉 揉法是在捏拿推捻完后,在腎俞穴或其他穴輕輕揉動3~4次,常同按法同時操作。屬于捏脊的結束動作。 8.按按法是在捏拿推捻完后,雙手拇指腹在揉的同時進行按穴的動作。有時為了提高療效,可根據(jù)不同的病癥揉按不同的俞穴,如脾積,按中脘;腎積,按氣海等。 捏脊療法就是在上述8種手法的綜合下而成的一種波浪式推進的捏拿提捻放動作。一般每日進行1次,每次3~5遍,在空腹時進行。 二、捏脊療法的作用部位 捏脊療法的作用部位是背脊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部。也就是說,沿著督脈經(jīng)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或風府穴。捏拿完畢再揉按腎俞穴。其作用部位與主治范圍可參考表2—3。 【主治病癥】 一、厭食 捏脊時重提大腸俞、胃俞、脾俞,捏脊后揉按上述各穴及中脘、天樞穴及足三里。 二、嘔吐 捏脊時重提胃俞、肝俞、膈俞,捏脊后揉按中脘、下脘、章門、天樞、臍中(神闕)。 三、腹瀉 捏脊時重提大腸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捏脊后揉按中脘、上脘、天樞、氣海、足三里。 四、便秘 捏脊時重提大腸俞、胃俞、肝俞,捏脊后揉按氣海、關元、足三里。 五、多汗 捏脊時重提腎俞、厥陰俞、肺俞,捏脊后揉按中脘、關元。 六、尿瀕 捏脊時重提膀胱俞、腎俞、肺俞,捏脊后揉按中極、三陰交。 七、煩躁 捏脊時重提肝俞、厥陰俞、心俞,捏脊后揉按膻中、內關。 八、夜啼 捏脊時重提胃俞、肝俞、厥陰俞,捏脊后揉按神門。 九、失眠 捏脊時重提腎俞、脾俞、肝俞,捏脊后揉按神門、三陰交。 十、月經(jīng)不調 捏脊時重提關元俞、脾俞、膈俞,捏脊后揉按關元、血海。 十一、呼吸系統(tǒng)病癥 捏脊時重提腎俞、肺俞、風門,捏脊后揉按中府、膻中。 【注意事項】 1.脊柱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癤腫、皮膚病者忌用本法。 2.飽餐及飯后均不宜立即使用本療法,需休息2小時后再進行。 3.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4.對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提捏不宜太重,可選用捏五提一法或單捏不提法,最好不要選用捏三提一法。 5.如頭面部癥狀明顯(目紅赤、癢澀羞明、鼻腔紅赤、牙齒松動、牙齦潰爛、面黃肌瘦、唇紅煩渴、面紅煩急、驚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風府穴。 6.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 7.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為l療程,療程間隔3~4天。慢性病在1個療程后可休息1周,再進行第2療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