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也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絲綢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shù)千年來,游牧民族、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通行東西方世界。 古絲綢之路示意圖:從中亞撒馬爾罕到西亞巴格達走了木鹿-馬什哈德-德黑蘭一線(可放大) 在古絲綢之路全長6440公里的路途中,會經過沙漠戈壁,也會經過綠洲平原;會翻越茫茫雪山,也會跨越湍急河流。通常都會趨利避害尋找距離最近、安全性最好的路徑走完旅程,但有一段讓人深感意外,那就是中亞河中地區(qū)通往伊朗高原一段,離開河中地區(qū)的綠洲,在布哈拉西南渡過阿姆河后,歷經卡拉庫姆沙漠的考驗,進入沙漠腹地的馬雷綠洲和捷詹綠洲獲得補給后,古絲綢之路沒有繼續(xù)沿著伊朗高原的科佩特山脈北麓綠洲,西行至里海南部沿岸的濕潤山地平原,而是轉而向南,走氣候條件嚴酷的荒漠,再進入伊朗高原邊界的加恩山脈山口,進入馬什哈德。 伊朗高原及周邊地形示意圖 相比較這條“荒漠線”,沿科佩特山脈北麓向西進入里海之濱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北麓,進而在如今伊朗拉什特沿河谷再進入伊朗高原北部,或者北上至亞美尼亞山地,再進入小亞細亞,這條“綠洲線”的氣候條件似乎更宜人,也完全避開了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之間的呼羅柵地區(qū)干旱南行的嚴酷環(huán)境。由于厄爾布爾士山脈走向幾乎與里海輪廓平行,冬季受南移的西風帶控制,盛行西風經過里海后,增溫增濕,受山脈的阻擋而抬升,形成地形雨,年雨量甚至達1000毫米以上,森林廣布,可以說整個伊朗高原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qū)了。 厄爾布爾士山脈最高峰-達馬萬德山,高約5610米。是伊朗最高峰,也是亞洲最高的火山 要弄清楚這個“不尋?!钡慕z路走向,就不得不先弄清楚古絲綢之路的存在意義。首先古絲綢之路的作用,不僅在于連接東西方、歐亞大陸的兩端,也是為了能把途徑中途的一個個文明點串聯(lián)起來。再者絲路的首要功能在于經濟效益,而后才是文化交流;每一個文明聚集點就相當于一處商機。 伊朗首都德黑蘭,處于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南側,屬背風坡 所以古絲綢之路在伊朗高原一帶的走向,大致有三條。最北邊的一條,是先沿土庫曼斯坦的科佩特山脈北麓進入里海南岸,然后在阿莫勒翻越厄爾布爾士山脈,經由德黑蘭向西進入伊朗西北部和兩河流域;第二條則是沿著捷詹河溯游而上到達伊朗馬什哈德,沿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橫穿整個帕提亞國后,在德黑蘭接上北線;最后一條則是由伊朗高原東部向南,走到盧克荒漠南端(巴姆城),然后向西直接進入“波斯”板塊。 古絲綢之路主線圖及中亞與西亞的地緣結構圖 當然這三條路線,中線無疑最為重要,途徑了伊朗高原上政權的核心部分。不過很多時候,對于從中亞草原南下的游牧民族來說,這只是一個順序問題。游牧民族其實并不會如我們今天這樣,去研究戰(zhàn)略方向。他們只是關注哪一區(qū)域更為富庶,或者更容易征服罷了。如果由河中地區(qū)一直向南的話。游牧侵略勢力所能選擇的,并不僅僅是向西滲透伊朗高原的帕提亞板塊;或者向東,經由藍氏城征服整個吐火羅盆地;亦能夠由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的接合部插入,繼續(xù)南下進入阿富汗的錫斯坦盆地,或向西進入波斯板塊,或向東進入富裕的印度河流域。 里海沿岸燈光圖:德黑蘭和馬什哈德夜晚燈光面積較大 其實中線之所以更重要,還跟絲路的逆向選擇有關,也就是從西亞經過伊朗高原進入中亞,就距離上而言,無疑經馬什哈德的中線可以獲得更多選擇。而最先選擇從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插入的并非來自北方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是從地中海而來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的軍隊從兩河流域入手,先攻取了波斯帝國的核心區(qū),然后折返伊朗高原西北部占領“米底王國”板塊,后來再向東征服帕提亞(即安息)板塊,最后在征服整個伊朗核心區(qū)之后,再到達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的捷詹河中游流域。此時的馬其頓方陣要面對的下一步選擇,要么先沿著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東進搞定吐火羅盆地,要么北上通過捷詹綠洲、馬雷綠洲進入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河中地區(qū)。但不管是先向東還是先向北攻擊,中亞農業(yè)區(qū)都會是馬其頓人的下一步選擇。 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及東征路線圖:在攻占帕提亞明顯轉向南下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德蘭吉亞那(可放大) 但實際上,亞歷山大的最終選擇卻是還是先征服興都庫什山脈以南地區(qū)。當然這個選擇并不是亞歷山大主動的選擇,他不過是緊追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腳步,一路追殺。當時的波斯帝國不僅喪失在西亞的新月沃地行省,而且還丟失了在伊朗高原上的三大地緣板塊,其復興的希望,只能寄托于興都庫什山脈南北的“殖民地”。而對于一個農業(yè)屬性明顯的帝國來說,波斯人對興都庫什山脈南北的征服重心,無外乎是沿山麓低地分布的河谷平原。換句話說,當亞歷山大帶著他的馬其頓軍隊跟著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圍著興都庫什山脈轉一圈,并占領了綠洲之后,也相當于基本完成了對波斯帝國東方領土的接收工作。至于這個攻擊路線是應該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就不那么重要了。 蜿蜒在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公路:只要地緣價值夠大,再難也會開辟一條通道 所以中亞至伊朗高原這一段的絲綢之路,具體是沿著北線走厄爾布爾士山脈北麓,還是沿著中線走捷詹河逆流而上經馬什哈德,亦或是沿著南線走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南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來往東西方的商旅、使節(jié)、學者或者軍隊通過上述路徑達到了最終目的。何況這三條線路之間肯定也存在著某些互聯(lián)互通,只是就地緣結構的角度而言,只要連接的地緣板塊價值足夠重要,自然會有與之相通的道路被開拓出來。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