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余年中范閑憑借杜甫的一首《登高》折服了無數(shù)人。有人說杜甫的這首《登高》堪稱古今“七律”第一,這樣的評價是言之有據(jù)的。 《登高》這首詩并不是沾了詩圣杜甫的光,而是實至名歸。這首詩曾出現(xiàn)在高中課本,好多人都學過,熟讀成誦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是你真的明白這首詩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了嗎?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雖然古詩中多有對仗的詩句,但是像《登高》這樣八句皆結對的詩卻不多,更何況這是開先河的一首詩。每一聯(lián)是的對仗都是那么工整,韻味十足。 尤其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詩人用的是“落木”而不是像常人那樣用“落葉”,不但使韻律更加順暢,還引用了瘐信的《哀江南賦》“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前四句寫景,“猿嘯哀”、“蕭蕭落木”、“滾滾逝去的長江水”道盡了秋天的悲涼和詩人的滄桑與落寞。后四句抒情,“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用完美的對仗來烘托自己的凄涼的境遇。 尾聯(lián)更把詩人的潦倒演繹到了極致,一句“潦倒新停濁酒杯”感動了無數(shù)人。潦倒得連“濁酒”都不能喝了,是現(xiàn)實境遇的潦倒不堪還是詩人心境的凄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尾聯(lián)的雪上加霜卻把這首詩的意境推上了最高峰??峙律瞄L寫情景交融的王維也難望其項背。 古人多作悲秋的詩,卻無一首能與之相提并論。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為寄托相思,以景寫情,張籍的《秋思》只是寄托了思鄉(xiāng)之情。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唯獨杜甫的《登高》寫的是自己的境遇,動人心性。清朝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這樣評價這首詩: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變化筆法。五、六接遞開合,兼敘點,一氣噴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擬之境也。收不覺為對句,換筆換意,一定章法也。而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這首詩的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棄官后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此詩作于唐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當時旅居夔州。安史之亂以后,杜甫曾在其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道:“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事實上的他并沒有如愿回鄉(xiāng),而是投奔的四川都督嚴武。后來嚴武病逝,杜甫輾轉來到夔州。這首詩就是詩人在夔州所作。 一日,詩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眺,百感交集。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的感慨。此時的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寄居在夔州,身患有瘧疾、肺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厥鬃约捍掖易哌^的半生百感叢生。于是就有了這首《登高》,三年后杜甫病逝于一條小船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