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疾病治療:(8)
24、【心絞痛】是指胸骨后或心前區(qū)陣發(fā)性疼痛的癥狀,大多因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引起。屬于中醫(yī)學“厥心痛”、“真心痛”、“胸痹”范圍。其病理變化可概括為標本兩個方面:心和肝、腎、脾等臟氣的虧虛是其本,從而導(dǎo)致胸陽不運,痰濁內(nèi)生,氣滯血瘀,痰瘀交阻的標實證,引起心胸疼痛陣作。
【診斷要點】:
疼痛的部位,一般在胸骨后或心前區(qū),有時放射至左頸左肩、左臂內(nèi)側(cè)或上腹部。呈陣發(fā)性發(fā)作,一般持續(xù)3——5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
二、疼痛呈絞窄,緊壓或悶窒感覺,亦可僅感胸悶而不痛,多在劇烈活動、受涼、飽食或情緒激動以后突然發(fā)作,經(jīng)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即得緩解。
三、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中年以上,可有高血壓史或動脈硬化病史;亦可見于有風濕性心臟病或梅毒性心臟病史的人。
四、檢查:心臟、血壓可無異常發(fā)現(xiàn);或有心律失常,血壓增高(常見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引起的心絞痛);或在主動脈瓣區(qū)有雜音(見于風濕性或梅毒性主動脈瓣病變引起的心絞痛)。放射線心臟檢查可能正常;也可能有擴大或主動脈弓陰影增寬,心電圖檢查可提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必要時可作血液膽固醇含量測定或康、華氏反應(yīng)以協(xié)助鑑別診斷(如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血液膽固醇含量可增高,梅毒性心臟病的血清康、華氏反應(yīng)可呈陽性)。
五、如疼痛發(fā)作劇烈。甚至出冷汗,而且持續(xù)不止,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均無效時,提示有心肌梗死的可能。
【治療】
辨證施治:
發(fā)作時應(yīng)治標為先,以活血理氣,通陽化濁為主;疼痛緩解后重在治本,以調(diào)補臟氣為主,酌加治標藥物,鞏固其療效。
標證:胸悶不舒,或心胸絞痛陣作,舌質(zhì)有紫氣或紫斑,脈細弦澀。
【治法】:活血理氣,通陽化濁。
【方藥舉例】全瓜蔞一兩,薤白9g,紅花6——9g,桃仁9g,枳殼9g。
加減:
痰濁明顯,胸悶不舒,或見咯痰,體胖,苔白膩者,加法半夏9g,制膽星6g。
胸痛較甚者,酌加當歸9g,丹參9——15g,赤芍9g,或蒲黃9g,五靈脂9g。
胸悶較甚者,酌加廣郁金9g,桂枝3——5g(血壓較高時慎用桂枝)。
本證:
肝腎陰虛:頭暈耳鳴,腰痠肢軟,口干,脈細弦,舌質(zhì)偏紅。
【治法】:補養(yǎng)肝腎。
【方藥舉例】:制首烏15g,熟地9g,白芍9g,甘構(gòu)杞9g,女貞子9g,桑寄生15g。
加減:
(1)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舌麻、肢麻、面部烘熱、脈弦者,酌加天麻5g(或菊花9g,白蒺藜12g),鉤藤12g后下,生石決明15g先煎,豨簽草15g。
(2)陰虛火旺較甚,五心煩熱、夢遺、失眠者,加龜板15g,黃柏9g。
(3)兼心陰虛,心悸、氣短、脈細數(shù)者,去女貞子、桑寄生、白芍;酌加孩兒參9g,麥冬9g,五味子6——9g,玉竹9g,當歸9g。
(4)兼腎陽虛,怕冷、尿頻、遺精成陽萎者,參考心腎陽虛證酌加溫腎之藥。
2、心脾兩虛:頭昏目眩,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失眠,面色晄白,唇口淡白,舌質(zhì)淡紅,脈細軟無力或有結(jié)代。
【治法】:補養(yǎng)心脾。
【方藥舉例】:歸脾湯加減。黃芪9g
加減:
兼陽虛證,汗出、怕冷、脈結(jié)代者,去熟地;加桂枝5g,灸甘草5g。
心悸明顯者,酌加遠志6g,合歡皮15g,靈磁石15g。
心腎陽虛:心悸氣短,倦怠無力,怕冷自汗,腰痠肢軟,遺精,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白或紫暗,苔薄,脈沉細少力。
【治法】溫補心腎。
【方藥舉例】六味回陽飲加減。黨參9g
加減:
兼脾陽虛證,面肢虛浮、便溏、食欲不振者,加黃芪9g
二、【成藥】
蘇合香丸——每服半丸或一丸(3g),每日兩次。用于控制心絞痛。
三、【單方草藥】
(1)琥珀、參三七、血竭、沉香各等分,研細末,和勻,每次五——八分,每日二——三次,或發(fā)作時頓服3g。
(2)三稜、莪術(shù)等分,研細末,和勻,每次服五分,每日二——三次,或發(fā)作時頓服3g。
以上兩方均適用于絞痛發(fā)作期,可與煎劑同服。
(3)廣郁金、延胡索、沉香按2:2:1份量,研末和勻,每次五分——3g,每日二——三次。適用于胸悶為主或胸痛不甚者,可與煎劑同服。
(4)五靈脂、蒲黃各一兩,研細末和勻,每服6——9g,熱黃酒送服,早晚各一次。以上兩方均適用于心絞痛發(fā)作期。
25、【高血壓病】可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后者是由其它疾病如腎臟、內(nèi)分泌、顱內(nèi)病變等所引起的一種證侯,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前者則稱高血壓病,是一種全身性慢性心血管疾病,屬于中醫(yī)“頭痛”、“眩暈”、“肝陽”等范疇,并與“心悸”、“胸痹”、“中風”等有一定關(guān)系。發(fā)病原因為機體陰陽平衡失調(diào),復(fù)加長期精神緊張、憂思惱怒或過嗜酒辣肥厚,而致心肝陽亢或肝腎陰虛,兩者互為因果,并發(fā)生化火、動風、生痰等病理變化。一般早期偏于陽亢為多;中期多屬陰虛陽亢,虛實錯雜;后期多見陰虛,甚則陰傷及陽或陽虛為主。
【診查要點】
常見癥狀有:頭昏、頭痛、頭脹、眩暈、耳鳴、心慌、四肢麻木、面紅、煩躁、失眠等。
二、血壓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
三、病程較久,出現(xiàn)心慌、心悸、氣急、或夜間呼吸困難等癥時,應(yīng)檢查心臟。如發(fā)現(xiàn)心臟向左擴大,心尖區(qū)有吹風樣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瓣第二音亢進,則提示高血壓心臟病。
四、如發(fā)現(xiàn)血壓突然升高,伴劇烈頭痛、頭暈、惡心、嘔吐、意識障礙、抽槒或暫時性偏癱、失語等癥狀,提示高血壓腦病(即高血壓危象),病情嚴重。
【治療方法】
辨證施治:
本病辨證首當分別標實為風陽上亢,治以潛陽熄風為主,挾有痰火的,佐以清火化痰;本虛多為肝腎陰虛,治以滋養(yǎng)肝腎為主,必要時當標本兼顧,如陰虛及陽者,又須注意補陽。
風陽上亢:頭眩暈,目花,耳鳴,顳頂抽掣痛,頭重腳輕,肌肉跳動,手抖,唇舌、肢體麻木,或有手足抽槒,項強,語言不利,苔薄白、尖紅,脈弦或勁。
【治法】潛陽熄風。
【方藥舉例】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5g
加減:
如頭痛較甚,目赤、面紅、煩躁易怒、口苦苔黃者,去豨簽草、臭梧桐;酌配龍膽草5g
如體肥多痰,頭?;柚兀w重著麻木,苔膩者,去牡蠣、珍珠母;酌加陳膽星5g
肝腎陰虛:頭昏頭痛,眩暈耳鳴,目花,視物模糊,心慌易驚,失眠多夢,腰腿痠軟,或有遺精,形瘦口干,面赤升火,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弦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
【方藥舉例】復(fù)方首烏丸加減。制首烏15g
加減:
心慌易驚,失眠較甚者,可加炒棗仁9g
如陰虛及陽,兼見面色晄白,下肢痠軟,夜尿多或有陽萎滑精,脈沉細,舌質(zhì)淡紅,宜育陰助陽,酌加仙茅9g
二、【成藥】
養(yǎng)肝熄風丸——每次5g,一日兩次,適用于肝腎陰虛證。
清肝丸——每次5g,一日兩次,適用于肝陽上亢證。
三、【單方草藥】
(1)小薊草一兩,車前草一兩,豨簽草15g,煎服。
(2)側(cè)柏葉、臭梧桐、桑樹根各一兩煎服。
(3)野菊花(全草)一兩,夏枯草15g,或加車前草15g,克氏排草一兩,煎服。
(4)旱芹菜(去老葉及須)四——六斤,切碎水煎,入罐密封變酸,每日一次,每服一碗,加糖二——四兩。
(5)青木香,研粉,裝膠囊,每服五分,一日三次,食后服,三個月一療程。
(6)鮮馬兜鈴一兩,水煎,加糖適量服。
以上單方可單用于降血壓,也可與辨證施治方藥酌情合用。
其他如白毛夏枯草、鉤藤、決明子、黃芩、野菊花、地龍、槐花、茺蔚子、丹皮、大薊、杜仲、桑寄生等均有一定降壓作用,可隨證選用二——三味,煎服,用量每味15g。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87.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