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腰帶,在中國古代服飾王國里,也許是最不起眼的。但腰帶在傳統(tǒng)服飾中的實用、裝飾、權(quán)力象征的作用,使我們有必要探究腰帶的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談?wù)勓鼛А?/p> 談?wù)撗鼛щx不開我國傳統(tǒng)服飾的特點。中國傳統(tǒng)服飾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袍衫因其前后深長,又稱深衣。自秦漢到明清,袍衫雖然經(jīng)歷了由交領(lǐng)右衽到圓領(lǐng)、立領(lǐng),由褒衣廣袖逐漸過渡到緊衣束袖的變化,但這些變化都是局部的變化,而深衣式袍衫一直得以保持并流行了三千年。深衣的系解,在清代出現(xiàn)紐扣之前,一直由小帶子完成。所以說,傳統(tǒng)服飾深衣樣式和沒有紐扣系解的特點,決定了腰帶極大的實用價值。尤其是男子,離開了腰帶就出不了門、上不成班、打不成仗;回到家要想寬衣必先解帶。 一、古代腰帶的種類和作用 我國古代的腰帶按質(zhì)地大分兩類:一類以絲帛制成,稱“大帶”,一類以皮革制成,稱“革帶”。 大帶和革帶的使用,具有時代特點。經(jīng)歷了大帶為主階段、大帶與革帶共用階段和以革帶為主三個階段。唐朝之前是以大帶為主階段,唐代至明,是大帶與革帶共用階段;清朝時期是以革帶為主階段。 大帶和革帶的使用,又具有身份特點。女性和普通男性普遍只用絲腰帶(大帶),個別百姓也有使用革帶的,但那是熟牛皮制成的沒有裝飾的“韋帶”。因平民百姓腰韋帶,穿布衣,故“韋帶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稱。女性和男性下層人士使用大帶,以實用為主要目的。 武大郎腰上用以束衣的大帶 革帶最先在騎兵中廣泛使用,由于革帶結(jié)實,可以在革帶上開若干帶環(huán),佩掛各種隨身用的小物件,取用方便。胡人騎士們的流動性強,就把一些常用的物件掛在革帶上隨身攜帶。革帶傳入內(nèi)陸,一些有身份的男子既用絲腰帶(大帶),又用革帶。士大夫階層使用革帶,以等級象征和裝飾為主要目的,主要用在禮服、朝服等正裝上。 (一)大帶及其用途。中國清期之前還沒有在服裝上使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jié),這種小帶雅稱“衿”。古代的士大夫階層,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條大帶用以束衣,這條大帶雅稱“紳”。所以稱士紳或者紳士、搢紳。 大帶在唐朝之前的官民中間得以廣泛使用,百姓一般單用大帶,士大夫階層既要用大帶束衣,又要用革帶佩劍,所以大帶和革帶常同時使用。魏晉之前,由于革帶粗糙,革帶多在里,外用大帶包之以遮其鄙陋;魏晉之后,隨著革帶的變革,革帶多在大帶之外。唐朝之后至宋、明,隨著革帶的進一步美化,士大夫階層的正裝中,舍棄了大帶,革帶一枝獨秀;到了清朝,由于紐扣的廣泛使用,文官服飾的大帶和革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大帶單獨使用和大帶、革帶兼用 (二)革帶變遷。革帶按在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或流行的時間順序,可分為鉤帶、蹀躞(dié xiè)帶和玉帶三種類型。鉤帶為中原本土獨創(chuàng),大體流行于魏晉之前,主要功能為束衣;蹀躞帶大體在兩晉時期,從北方游牧民族傳入內(nèi)陸,流行于南北朝、隋和唐中期以前時期,其功能除束衣外,主要便于懸掛隨身物品;玉帶為中原本土創(chuàng)設(shè)的革帶升級版,流行于中唐以后至宋、元、明時期,因深衣樣式由寬博向貼身的變化,玉帶的束衣功能逐漸減退,裝飾功能以及通過帯銙顯示身份地位的功能逐漸得到強化。革帶變遷的過程,也是革帶功能由實用向裝飾、由裝飾向身份象征轉(zhuǎn)化的過程。 鉤帶和蹀躞帶的流行,是革帶的實用為主階段。鉤帶興于中原,主要用來束衣。蹀躞帶興于游牧民族,由于騎馬的流動性,必須把必要的物品隨身攜帶,掛在腰間的革帶上,便于隨時取用。 早期的鉤帶,功能比較單一 現(xiàn)代人習(xí)慣把隨身用品放在包里,古人則是掛在腰間的革帶上。掛哪些物品品,不同時代不同的人也有區(qū)別。如《禮記·內(nèi)則芳》云:“左佩紛、帆、刀、礪、小脂、金隧?!薄凹姟凹茨ú迹胺奔唇斫?,“礪”就是磨刀石,“隧’就是打火石。 蹀躞帶上攜帶的日常用品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的“蹀躞七事”,即:針筒、刀子、佩刀、噦厥(yue jué)、礪石、火石袋、契苾真?!搬樛病毕喈斢诮裉斓奈募?。“噦厥”是一種用來解繩結(jié)的工具,“契苾真”是一種用來刻字的楔子。 遼國《遼史儀衛(wèi)志》記載了文官、武官蹀躞帶上懸掛物件的差別:“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礪石、金魚袋;武官:佩刀、刀子、磨石、契芯真,噦厥、針筒、火石袋?!?/p> 蹀躞帶的大用途 革帶的實用性,自古至今一直在武士、武官的服飾中得到長久的體現(xiàn)。只是不同時期佩掛物品變化而已。革帶演化到今天,其裝飾作用減退,因其實用功能仍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尤其在軍警中,還被普遍使用。如戰(zhàn)士的革帶可以佩掛槍支彈藥、匕首,交通警察佩掛警棍和槍支等;我們普通百姓,也曾在革帶上掛鑰匙、BP機和手機等。 玉帶的流行,是革帶的裝飾和等級象征階段。唐初,朝堂上的大臣們?nèi)匀辉谘g掛一些小物件。唐太宗被那些小刀具、磨刀石等物件晃得眼暈,讓物件碰撞發(fā)出的叮叮當當聲吵得心煩,而且覺得有失官員的威儀和朝堂的莊嚴,就規(guī)定大臣上朝不準在腰上掛小物件。這一改革,使革帶的實用功能減退,開啟了革帶裝飾和身份象征的歷程。 唐宋時期,官員革帶不再懸掛小物件,但至少還有基本的束衣功能。到明代洪武年間,官服使用的革帶連束衣功能也沒有了,革帶功能由實完全向虛轉(zhuǎn)化。革帶束而不系,用細繩系于腋下懸于腰際,為了保持腰帶平衡,佩戴者須雙手扶著,做出“撩袍端帶”的樣子,這樣可以顯得官員氣度大方,更有官威。 明代官員手托革帶 清代時,由于紐扣開始在服飾上廣泛使用,文官朝服上的革帶和大帶都已消失。但在武士和其他制式服裝上也有使用,但已不占主流。 二、革帶裝飾——帶鉤、帶扣與帯銙 由于古代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工藝的局限,革帶顯得粗糙難看。初時,用大帶把革帶包括起來以遮丑。在隋唐之前,革帶的裝飾主要是局部裝飾,即帶鉤、帶扣等革帶連接用品的裝飾;革帶的全面裝飾是在唐代以后,先是用絲綢把革帶整體包封起來,再是在革帶外側(cè)固定飾品(帯銙)以裝飾。 帶鉤、帶扣和帯銙先后出現(xiàn)。帶鉤起源較早,一般認為不遲于春秋時期;帶扣在南北朝時期隨蹀躞(dié xiè)帶從北方傳入中原;帶銙是在隋唐以后隨革帶裝飾潮流而流行。 (一)帶鉤的裝飾。帶鉤裝飾主要通過制作帶鉤的材料來表現(xiàn)。大多使用金銀銅鐵等各種金屬,也有使用玉、石頭、骨頭制作的。玉質(zhì)帶鉤是其中較為珍貴的一類。 革帶單鉤法 帶鉤的使用方法分為單鉤法、并鉤法、環(huán)鉤法三種。單鉤法在今天的皮帶中仍又應(yīng)用。 玉帶鉤 帶鉤的裝飾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其材質(zhì)及制作工藝,完全由各人的財力和愛好決定。帶鉤的多樣性、個性化特征明顯。我們從出土的帶鉤可以看出,一些帶鉤及其精美、考究,成為不多見的重要文物。 秦代金帶鉤 (二)帶扣的裝飾。帶扣由帶鉤演化而來,由扣環(huán)和扣舌兩部分組成,裝于革帶兩端便于解結(jié)。最早的玉帶扣出現(xiàn)在漢代,但發(fā)現(xiàn)極少,直到唐、宋方開 始陸續(xù)出現(xiàn)玉帶扣,元明兩代玉帶扣比較流行。 宋代玉代扣 清代 鴛鴦戲水玉帶扣 (三)帶銙的裝飾。革帶綴有裝飾用的金、玉牌飾,叫帶銙。用金牌飾裝飾的革帶叫金帶,用玉牌飾裝飾的革帶叫玉帶。一般用玉帯銙裝飾的為多,玉牌有玉板、玉浮雕、透雕等多種樣式。 玉帶銙 帯銙裝飾流行于唐、宋、明時期。這期間正是中華文明高度發(fā)達時期,反映到帯銙的裝飾上,也是精彩紛呈。帯銙也成為我國文物的一個獨立門類,在很多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各種材質(zhì)制作的帯銙。 三、腰帶與身份地位 封建等級制度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就連一根腰帶,也要根據(jù)官位等級予以區(qū)別。古人相遇,根據(jù)腰帶就可以判斷對方是官是民,官級大體幾何。 (一)大帶(絲帶)與身份地位。唐代以前,主要根據(jù)絲帶面料的質(zhì)地、顏色和寬度,來區(qū)分身份地位。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用絹制絲帶,大夫以上官階的用寬為四寸的生絹,士以上官階的則用寬二寸的熟絹。但總體上,通過大帶區(qū)別身份地位,沒有形成制度化和法制化,執(zhí)行力度有限。 (二)唐代至明,主要根據(jù)革帶帶銙的質(zhì)地和數(shù)量與身份地位。唐代開創(chuàng)了按官級佩帶不同帶銙的制度,官員的腰帶(革帶)都是朝廷定制,依據(jù)官職大小使用不同數(shù)量和質(zhì)地的帯銙。 帯銙質(zhì)地以玉為最高等級,以下依次為金、銀、銅、鐵。如《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官階為一至二品的官員佩帶金銙,三至六品的官員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的官員只能用銀銙;帯銙的數(shù)量,根據(jù)官爵高低在十三塊至七塊之間選用。 唐代官員的革帶(劇照) 宋朝帶銙有了極大地發(fā)展,佩戴等級更加嚴明,制作材料更豐富, 牌飾的紋樣更多,有仙花、荔枝、戲童和寶相花等20余種。 宋代官員的革帶(劇照) 明代官員的革帶(劇照) 清朝革帶雖已不再流行,但對帯銙的佩戴仍有規(guī)定。清朝一品大員的帶銙由金制成,四角帶玉,并綴有紅寶石;二品官員不可以使用玉制品;三品官員不能用玉和紅寶石;四品官員只可以使用銀制品等。 腰帶作為中華古代服飾的一部分,中據(jù)腰間束衣,起到中樞的作用;中據(jù)腰間裝飾,起到區(qū)分和辨別身份地位的作用。如今,雖然因服飾的現(xiàn)代化和松緊帶在服飾中的使用,使腰帶的作用發(fā)生了變化,但我們考察古代腰帶,對于我們服飾文化研究、文物研究和考古,甚至對歷史題材影視、戲劇欣賞,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