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機緣巧合造就的寧德時代似乎處在一個戰(zhàn)無不勝的棋局中,只要汽車行業(yè)的“新四化”還在繼續(xù),寧德時代憑借著目前的市場地位就能繼續(xù)“圈地”,“捆綁”住更多的車企。 除了比亞迪以外,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由于比亞迪既是主機廠,又是電池廠的雙重身份,注定它無法像寧德時代意義“左右逢源”。 可是,未來會如寧德時代所愿“一統(tǒng)江湖”嗎? 未必。 1、技術領先并不意味著永遠領先從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寧德時代能夠成功,很大程度可以歸功于技術押注的成功。 在寧德時代之前,比亞迪是國內動力電池行業(yè)的老大,比亞迪涉足動力電池時,為了避開與松下、LG、三星等日韓企業(yè)在三元鋰電池技術分支的正面競爭,是以磷酸鐵鋰電池作為切入點進入市場的,在國家“白名單”的保護以及補貼政策的支持下,比亞迪在2017年之前都是國內動力電池的老大。 寧德時代選擇的技術路線就是現(xiàn)在市場主流的三元鋰電池。隨著國家政策補貼逐漸向高續(xù)航方向傾斜,單體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池逐漸占據(jù)了上風,寧德時代也由此上位。 可是隨著比亞迪在三元鋰電池上的發(fā)力,寧德時代的優(yōu)勢已經不大了。更為關鍵的是,業(yè)界普遍認為在三元鋰電池之后,下一代動力電池產品將是安全性能更好、能量密度更高、循環(huán)壽命更長的固態(tài)電池方向。目前動力電池賽道中的玩家都在摩拳擦掌,未來誰能最先撞線還未可知。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是,今年6月21日工信部取消了動力電池“白名單”,吉利馬上就與LG化學達成合作協(xié)議,要合資建廠。隨著國內電池市場的開放,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yè)進場競爭,與寧德時代相比,日韓巨頭的技術能力和運營能力只會強不會弱。 可以預料,未來或將出現(xiàn)更多的外資企業(yè)和中國車企的聯(lián)姻,這對寧德時代來說不算是個好消息。 2、不能把控的上游資源動物界存在著一條“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新能源車動力電池供應鏈與之非常相似。 車企的排產看動力電池廠商眼色行事,動力電池的成本又受鎳、鈷、錳、鋰等礦產價格的制約。 電池的成本分為正極材料(鎳鈷錳三元或者磷酸鐵等材料),負極材料(石墨),電解液和隔膜材料等。據(jù)測算,目前三元鋰電池中鎳、鈷、錳的成本以及占到正極材料成本的90%。三元鋰電池剛被研發(fā)出來時,正極材料的成本在整個電芯中占比在35%左右,但現(xiàn)在這一數(shù)字已經上升到50%,也就是說,三元材料的成本,已經高達電池成本的45%。 其中的原因很簡單,鈷金屬的價格漲了。 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鈷金屬從32美元/公斤上漲至75美元/公斤,年增長114%。2018年一季度價格再創(chuàng)新高,達到95美元/公斤,漲幅達26%。雖然去年鈷金屬價格達到頂點后有所回落,但動力電池企業(yè)無法對電池成本有效掌控是個不爭的事實。 不久前馬斯克還開表示,為了獲得足夠的電池,特斯拉可能會進入采礦業(yè)。這并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特斯拉在經歷了“百折磨難”之后的肺腑之言。 3、車企心中也有小算盤雖然目前寧德時代與國內的大半車企以合資建廠或者股權投資的形式進行了深度捆綁,但站在維護產業(yè)鏈話語權的角度,車企打心眼里不愿見到寧德時代一家獨大。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寧德時代合作的背后,北汽還與國軒高科有股權合作;長安的供應商中還有孚能科技;奇瑞與欣旺達合資建廠,江淮與華霆動力合資建廠,雙方還有一個共同的固定供應商比克;吉利更是多面開花,與寧德時代合資建廠,與LG化學合資建廠,還自己獨資建廠…… 在未來,寧德時代還需更多思考,如何平衡車企與其他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獲取更多信任。 原文來自:電動知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