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 這里講的是人迎倍于寸口定病變經(jīng)脈的情況。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這里講的是寸口倍于人迎定病變經(jīng)脈的情況。 《靈樞·終始第九》: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 《靈樞·終始第九》: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這段講的是人迎盛于寸口時補瀉的經(jīng)脈、穴位數(shù)、針次頻率及何時起針。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這段則講的是寸口盛于人迎補瀉的經(jīng)脈、穴位數(shù)、針次頻率及何時起針。 《靈樞·禁服第四十八》:“通其滎輸,乃可傳于大數(shù)。大數(shù)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 這段講的是人迎寸口脈針法選用五輸穴進行補瀉。 《靈樞·終始第九》:“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 人迎寸口脈針法進行補瀉的穴位數(shù)為三個(單側(cè)),即:陰經(jīng)一個,陽經(jīng)二個。無論是補或是瀉,均是這個規(guī)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