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弱代償原理出自《物演通論》,是王東岳所著,分為三卷:自然哲學論、精神哲學論、社會哲學論。這本書論證了三個原理:遞弱代償衍存原理、感應屬性增益原理、生存性狀媾合原理。 從這個介紹可以看出,《物演通論》這本書是作為哲學著作出版的。遞弱代償原理是這本書三大原理之一,且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理論。整本書都是為了論證這個原理而展開的。 遞弱代償原理,講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物種,生存強度總是呈現(xiàn)遞減態(tài)勢,一代比一代弱,為了保證自身能夠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fā)揮自己續(xù)存的能力以及結(jié)構屬性。 王東岳認為:萬物演化的方向,都是越來越弱,生存度越來越低。這就做遞弱。相應的,萬物的屬性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多。這就做代償。人類文明也同樣在這個規(guī)律之中,貌似越來越強,但是個體依賴性越來越大,總體生存度越來越低。 無論是《物演通論》這本書,還是王東岳這個人,爭議都非常大,基本上呈現(xiàn)出兩極,喜歡這本書的人評價很高,不喜歡這本書的人評價卻十分低。 那么,遞弱代償原理正確嗎?適合于人類歷史嗎?為何產(chǎn)生那么大的爭議? 這三個問題,其實都是關于立場與標準的問題。 這既是歷史學的問題,也是哲學的問題。因為歷史學講的就是立場,所以我們都會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為哲學講的就是價值,所以我們都會說哲學是小姑娘要收多少禮金。 什么是立場呢?立場就是關系。無論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還是叔本華的唯心主義學說,或是其它哲人所提出的學說,他們在書里論述都是某些事物之間的關系,無論這個事物是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都有產(chǎn)生一種關系。 例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這本書論述的就是時與空、數(shù)與量之間的關系。馬克思的《資本論》,這本書論述的就是貨幣與商品、資本與生產(chǎn)之間的關系。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論述的是意志與表象、生存與行為之間的關系。 康德與馬克思,其哲學,首先提到的便是關系的分類與處理。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普遍性、客觀性、關聯(lián)性就是這兩大哲人,其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說,人生來就要處理三種關系,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自己的關系。 什么是標準呢?標準就是價值。我們都知道哲學是一門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即我們用什么樣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關系營造價值,從而產(chǎn)生標準。我們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關鍵是對誰有意義。這便需要講關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關系就無法營造價值,沒有價值就無法產(chǎn)生標準,沒有標準就沒有判斷的依據(jù)。 例如,某個人逝世,誰會悲傷?那么這個問題就涉及到關系與價值,即誰與這個人有關系,這個人對誰有價值。一個普通人逝世,最悲傷的無疑就是這個人的親人,親人便是關系。親到什么程度呢?這便是價值。 一個人逝世后,那么就得蓋棺定論了。怎么定論呢?那么就得看他做了什么事情,對哪些人產(chǎn)生了哪些價值。好與壞,對與錯,都是相對的。對這個人的子女而言,無論這個人怎么樣,對他們的子女都有生養(yǎng)之恩。其子女無論怎么定論這個人,都無法撇開這個關系與價值。這便是關系產(chǎn)生立場,價值產(chǎn)生標準。 要對《物演通論》這本書,對遞弱代償原理進行評判,那么就得弄清楚其書其原理所論述的關系,所產(chǎn)生的價值。是否適合于人類歷史,那么就得弄清楚其書其原理與人類歷史之間的關系以及營造的價值。要弄清楚爭議的根源所在,就得找到哪些人需要這本書,兩者之間產(chǎn)生了什么關系。 一:遞弱代償原理只在宗教領域具有正確性,其他領域都是錯誤的。 宗教有三大功能:維系人類情感、確立人倫道德、界限知與未知。維系人類情感,這是宗教的基本功能,無論是佛教、基督教、道教,或是其他的宗教,都具有滅除人類內(nèi)心苦惱與不安,獲得希望和安定的作用。 確立人倫道德,這是宗教的積極價值,具有能夠促使人類進行自我反省,匡正世道人心的作用。界限知與未知,這是宗教與科學最難分開的一個的功能,具有促使人類對未知世界保持敬畏與探索的作用。 從宗教的功能,我們可以看到,宗教服務的對象是個人,宗教的三大功能就為了處理個人生來就必須處理的個人與自己、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三大關系。 《物演通論》講的是:宇宙演運即造成物類衰變,生物進化就導致種系殘弱,文明前行則促進人寰危機;精神增益是載體趨弱的反比變量,信息擴張是物演分化的邊際效應,知識拓展是背離本真的天然尺度;社會結(jié)構是自然實體結(jié)構的一脈延伸,文明現(xiàn)象是生物智質(zhì)代償?shù)暮罄m(xù)惡果,歷史進步是人類自取禍殃的必由之路。 暫時不說《物演通論》論述的是什么關系,從這個結(jié)論,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完全是宗教原罪說的概念。其服務的對象是個人,其與佛教、道教、基督教等所要解決的問題,所要處理的關系是一致的,其作用是促使人類進行自我反省。這是一本宗教類的書籍。 當然,宗教類的書籍也有宗教神學與宗教哲學的區(qū)別。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先有宗教,還是先有神靈。從宗教的角度說,是先有了神,這才有了宗教。從哲學的角度說,是先有宗教,而后才有了神靈。 遞弱代償原理,是《物演通論》的基本理論,其論述的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達爾文也曾在《物種起源》中論述過。初讀這本書的人,第一感覺,這是本生物學著作,或者是醫(yī)學著作。 《物種起源》就是一本生物學著作,其論述的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進化關系。其要處理的是人類與神之間的關系,即人類如果不是神創(chuàng)造的,那是怎么來的。而《物演通論》,其論述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遞弱代償關系,處理的是人類生來就必須要處理的三大關系。 《物種起源》與《物演通論》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物種之間拉關系的方式不同,前者是通過相似物種的逐次對比,后者是將所有存在或者消亡的物種放在一起進行整體對比。 逐次對比,這是一個很嚴謹?shù)膽B(tài)度,因為物種存在的時代與時空并不相同,要深究其關系,必須將兩個相似的物種放在同一個時代,同一片天空下進行對比。如此逐次對比,才能保證對比的統(tǒng)一性,保證不同的物種是處于一個相同的背景之下。 整體對比,這就沒有一個時代或者時空能夠能夠單獨拿出來,作為對比的統(tǒng)一的背景?!段镅萃ㄕ摗钒褧r代與時空不斷變化的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性背景。這不是拉大了對比的尺度,而是改變了對比的方式。 舉個通俗的例子吧。 就用從小學到大學,這個升學的過程作為例子。要知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達爾文用的是逐次對比,一年級和二年級對比,二年級和三年級進行對比,如此類推。從而得出結(jié)論,原來大學生也是從小學生一步步升學上來的。 而王東岳,用的是整體對比,將所有的年級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得出的結(jié)論是:升學后,學生考試能力越來越差,考試的分數(shù)越來越低,相應的,學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學生的考試能力不斷下降,這是遞弱。相應的,為了保證考試及格,學生們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這是代償。 學生的考試能力下降了嗎?顯然是沒有的。造成考試分數(shù)越來越低的原因,不是考試能力的問題,而是考試內(nèi)容和評分標準的問題。對于小學生,考試內(nèi)容是十分簡單的,評分標準也是答對就行。對于大學生,考試內(nèi)容那是很難的,評分標準也不再具體,而是以社會實踐為標準,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考試的背景是升中學。對于中學生來說,其考試的背景是升大學。對于大學生來說,其考試的背景是有能力參加工作,有能力處理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小學、中學、大學,都屬于學校這個大概念大背景,但這個大背景是不斷變化的。大背景是以所有的小背景為單位組成的,這沒有錯,但是不能說哪一個小背景就能代表大背景。小學是學校,但是學校不是小學。 小學生之所以考試成績很好,分數(shù)很高,那是為了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小學教育為學生提供的保護。誰來保護小學教育呢,這就需要中學教育了。這就是升學的意義。小學生沒有必要面對整個社會。 從這個升學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物演通論》與《物種起源》的不同。 王東岳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背景等級差異的問題。對于世界上所有的物種來說,他們雖然都存在或者曾經(jīng)存在于這個世界,但是他們的存在,背景等級是有差異的。 細菌之所以存在度很高,是因為大的環(huán)境為其提供了保護,細菌不需要面對整個世界整個自然,他要面對的只是構成世界以及自然的一個小部分環(huán)境。而作為生物進化最高等級的人類,面對的卻是整個的地球,整個的自然。 我們?nèi)祟愔阅軌虼婊钕聛恚鞘且驗榈厍驗槿祟愄峁┝吮Wo。人類不需要面對整個的宇宙環(huán)境,只需要面對地球環(huán)境就夠了。 等到人類向宇宙進發(fā),那么就得面對太陽系或者整個的宇宙了。那個時候,人類脫離了地球的保護,就必須要再度進化了,進化成為更高等級的物種。簡單來說,就是要升級。 對于世界上所有的物種來說,他們并非是生存度下降了,而是面對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了,存活的標準也不同了。比如說,人類存活主要是意識的存活,如果一個人變成了植物人,其身體的存活已經(jīng)構不成人類存活的屬性。個人逝世后,其肉身被保護起來,不會腐爛,這也不是生命的延續(xù)。而低等的生物,存活的標準是極低的。 《物演通論》論述的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關系,是拋開了背景等級差異的單線關系。這種關系,是違背事實的,是完全錯誤的。這種單線關系,類似于個人與神之間的單線關系,其營造的價值是宗教的。 有了神,才有了人與神之間的關系,才有了宗教。拋開了背景等級差異,才有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遞弱代償關系。這是先有神,后有宗教。所以,《物演通論》是一本宗教類書籍,不屬于哲學。 二:遞弱代償原理不適合于人類歷史,因為人類歷史也有背景等級差異。 人類的歷史,并非是個人的歷史自傳。歷史,更強調(diào)的是人類這個大集體的發(fā)展變化。人類文明的區(qū)域,是不斷變大的。人類社會層次,也是不斷提升的。 在《文明的命運》這本書中,就談及了人類歷史背景等級的差異,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生活的領域是不同的。根據(jù)這個不同,人類文明社會劃分為五個時代:森林遷徙時代、河流定居時代、大陸擴張時代、海洋貿(mào)易時代、太空補充時代。 有了背景等級差異,才有了發(fā)展與進步的對比,才有了歷史。按照遞弱代償原理,否定了背景等級差異,等于就否定了進步。沒有進步,就沒有歷史。 遞弱代償原理,無法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任何的指導性意見。畢竟,除了宗教領域,在其它領域,這個原理都是錯誤的。 三:遞弱代償原理引起巨大爭議的根源是需要。 《物演通論》這本書與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就是需要。一是經(jīng)濟需要,這群人需要這本書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獲得收入,那么就會給予這本書極高的評價。二是精神需要,這群人需要這本書發(fā)揮宗教作用,從而得到宗教慰藉。 對于認為自己很弱,競爭能力差,自卑,未來沒有希望等產(chǎn)生這樣想法的人,遞弱代償原理給予了這群人相當大的宗教慰藉。 首先,說明了他們的弱,不是真的弱,而是遞弱。所有的弱,都來源于一個原因,這就是生命等級高。越高級的物種,越高級的生命,越高級的個人,越高級的公司,他們都是遞弱的產(chǎn)物。等級太高,所以生存度越低,對周邊社會的依賴越大。這樣的肯定,就能讓那些競爭處于劣勢的人或者企業(yè),得到滿滿的自信。 那遞弱了怎么辦呢?代償。要去多學習生存技能,要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這顯然有很大的激勵效果,能調(diào)動信仰者的積極性。 《物演通論》這本書,對于信仰遞弱代償原理的那些人,具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如何處理人生來就要處理的三大關系,如何獲得代償。這有著系統(tǒng)的指導,特別是書中有很多結(jié)合社會實踐的例證,那作用就更大了。很多人都會活學活用。代償一旦成功,就會成為遞弱代償原理的傳播者,并且給予極高的評價。 真正具有高度認知的人群,對《物演通論》以及遞弱代償原理,一般都是抱著不點評,漠視,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態(tài)度。對這群具有高度認知水平的人來說,《物演通論》的宗教觀,遠不如其他傳統(tǒng)宗教以及其典籍。 對《物演通論》評價極低的人,一般都是本來就有宗教信仰的那一群人。宗教信仰與科學信仰并不相矛盾,但是宗教信仰與宗教信仰之間,矛盾肯定是尖銳的。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現(xiàn)代,對于宗教方面的評論很少,一般都是各有各的喜好。 然而,《物演通論》披著哲學的外衣,擺弄的卻是宗教的那一套,這就讓人有了貶低的口實。其實,宗教現(xiàn)代化,也挺有意思的。現(xiàn)代社會,言論自由,對于學問,也抱有極大的寬容,由此帶來了這本書極大的爭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