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某,男,44歲,初診,2009年1月23日。右上腹脹伴乏力2年。在本院就診,查乙肝兩對半提示大三陽,HBV-DNA8.321E+7,肝功: ALT216. 6U/L,AST98. 80U/L,予中藥對癥治療,癥狀有所緩解,此后上腹脹,乏力常常因疲勞加重,反復(fù)發(fā)作。近日因熬夜休息不足,致右上腹脹悶感加重,伴納少口苦,遂到我處求診。刻下癥見:右上腹脹悶,乏力, 納食減少,口苦口干,眠差,大便偏硬小便略黃,舌紅苔黃,舌底脈瘀,脈弦數(shù)。西醫(yī)診斷: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診斷:脅痛,證屬熱毒阻滯、肝胃和。 患者飲酒致濕熱內(nèi)生,阻滯肝脾氣機(jī),肝失疏泄則右上腹脹悶不適, 脾失健運(yùn)則納食減少,氣血升化乏源而體倦乏力,氣機(jī)不通,熱邪內(nèi)生,若傷津液則口干口苦,熱擾心神,故眠差。大便偏硬小便略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熱盛之象,舌底脈瘀提示體內(nèi)尚有瘀血。四診合參,可辨證為熱毒阻滯氣機(jī)、肝胃不和。治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和胃,予自擬五虎湯加減, 方如下: 珍珠草30g,溪黃草30g,雞骨草30g,甘草6g,川連15g,生地15g, 夏枯草20g,蒲公英20g,丹參10g,蛇舌草10g,地丁 20g。水煎服,28 劑,日1劑。 【二診】 (2009年2月20日):服上方后癥狀有所緩解,仍有疲倦乏力, 右上腹脹悶;程度較前減輕偶有口干口苦,舌淡紅苔黃,脈數(shù)。復(fù)查HBV- DNA44548 ;守上方28劑,日1劑,水煎服。 【三診】 (2009年3月20日):癥狀好轉(zhuǎn),乏力,上腹脹較前明顯緩解, 偶有口苦。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數(shù)。復(fù)查HBV-DNA (-);續(xù)守上方14 劑,日1劑,水煎服。 【四診】 (2009年4月15日):舌淡紅,苔薄黃膩,脈滑。已無任何癥狀。 復(fù)査HBsAg77.82, HBeAg0. 1, HBV-DNA (-);予前方加減繼續(xù)治療。 處方如下: 珍珠草20g,溪黃草20g,雞骨草20g,甘草6g,蛇舌草15g,丹參15g,郁 金15g,山梔子10g,半枝蓮15g,懷牛膝15g,28劑,日1劑,水煎服。 【按語】 本病以上腹脹和乏力為主要表現(xiàn),屬祖國醫(yī)學(xué)之脅痛范疇,按常法針對肝膽病常治以清熱祛濕一類藥方如茵陳蒿湯,但從嶺南氣候特點(diǎn)及臨床 所見癥狀特征,可知嶺南地區(qū)肝炎病毒攜帶者常有熱毒偏盛特點(diǎn)。以清熱解毒疏肝行氣和胃立法,故予自擬五虎湯加減治療。五虎湯以蛇舌草、珍珠草、半枝蓮、溪黃草、雞骨草為主要藥物,以其配合丹參、郁金等活血涼血行氣之類藥物對患者進(jìn)行治療,使表面病毒基因轉(zhuǎn)陰,可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法對治療肝膽病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整理者:李興明;審閱:姚乃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