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謝禮恒 部分作品 | 吳言 設(shè)計 | 張涵、胡丹 | 圖:淡水間 若將紫砂比作一條船, 年輕時,我為它拉纖,是個賣力的纖夫; 中年時為它搖櫓撐篙,當(dāng)是櫓公; 一直到晚年,才為它掌舵。 回首平生,我把一生都獻給了紫砂。 ——顧景舟 | 一代壺宗 顧景舟 從一份影像斑駁的中國江南版圖上尋找古代宜興,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里留存了幾千年的書院、廟宇、道場、亭榭,在歷史的淘洗與歲月的剝蝕后,大都已變成一串串斑駁而模糊的符號。唯獨一柄古風(fēng)霜懷的紫砂茶壺,身世平淡卻暖手溫心,終究與俗世不離不棄,幸留壺命。 | 顧景舟先生自題字 | 顧景舟先生制壺 | 顧景舟先生手稿 一顆安靜的心,只有安靜的慢慢體會。 且吸納吳地脈象,滋潤世代茶客;又因文人寶愛,為其鑿字賦詩,壯聲提氣,身價便有些不殊,壺手與文人合緣,漸漸有了頭面。所摶妙器,為人間平添一味雅玩,亦為當(dāng)?shù)亻_掘了一份世代不衰的傳宗產(chǎn)業(yè)。 | 圖:頑玩石不全3 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方式成長,每個坐在茶室里的人,當(dāng)然也不例外。 原本,紫砂茶壺并不是被用來供養(yǎng)的,它只是滔滔人世的一件飲茶之器。 | 那些高貴的用詞,字與字,形象與形象優(yōu)雅的排列,令人著迷與崇敬。我們太久不敢使用那些頂級的詞語,是怕說得過滿,溢出了自己的殘缺,而又時刻都在提示自己,我們不能沉悶不能平靜不能望而卻步,我們在專注的時候,總是純粹。 如果肯給它一張干凈的茶桌,它會顯得儀態(tài)靜雅;飽浸茶湯之后,它會泛出恬淡幽光、溢出清雅茗香。想那一柄壺,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與江南的詩詞書畫、器物、手藝、弦樂、美食、風(fēng)俗,都是十指連心的。此地民歌,這樣唱道: | 圖:月瀆公子 缸尖四面景偏饒 碧水當(dāng)門影動搖 賈客榜中間聲缶 玉人樓畔夜吹簫 瓿盎瓶壘累疊雙 層尖高欲倚樓窗 新來添買花瓷器 為侍漕船早發(fā)幫 江南最好焙茶天 陽羨雪芽谷雨前 買得蜀山窯器好 為郎親試金沙泉 | 久等必有善。 尋常百姓的樂子,便這般鋪撒開來。窯場、陶器、樓屋、水榭、灘簧調(diào)、米酒、古董、香茗、茶點、槳聲、燈影,里面斷斷少不了一把紫砂壺。熱乎乎的茶,從精致的壺里沏出,等于從苦短的人生里超脫出來,無論達官貴人、平頭百姓,皆可從一壺茶中獲得凡塵的恬淡與快意。那是何等尋常,又何等不易! | 圖:墨痕戊辰 | 圖:茶人世安 隨風(fēng)唱影。 茶生高山,壺出古窯。 宜興南部丘陵山區(qū),十萬茶山,莽莽蒼蒼;尤唐代貢茶,令天子開顏,代不乏書。如此,茶與壺走到一起,因緣際會,是前世修來;此中精妙,相依相生,故事與人物,于潮汐起伏與窯火明滅間,交替互補,漸次登場。有茶,有壺,有美食,有弦樂,有仙居。文人來得更勤快了。早先是李白、杜牧;稍后蘇東坡、朱熹;能詩者詩,能畫者畫,倪云林、文徵明、唐伯虎、沈周、董其昌、吳仕、陳鴻壽……一把砂土如何得道升仙?原因之一,是文人與藝人坐到了一起。 | 圖:巨剛 按照一把紫砂壺誕生的要求,我們不妨踏勘一下它生長的環(huán)境。陶瓷之史于宜興,有7000年之久。文字記載的紫砂人事,可遠(yuǎn)溯北宋。手藝的壽命,于眾口相傳而存活,傳代,卻還要靠一雙手。傳到明清,壺藝已興旺得緊,就一把沏茶的壺,驚動了皇上,民窯出的貨,一樣可以入龍廷伺候。名手,皆站在茶壺背后,個個眉眼鮮活。 | 把對時間的敬畏融入等待中。 若要在一張紙上畫出紫砂的核心地帶,我們發(fā)現(xiàn),緊鄰太湖西岸的一座灼熱古鎮(zhèn)十分重要。此地有鼎山與蜀山,早先為兩個建制小鎮(zhèn),后合并,稱為鼎蜀鎮(zhèn)。鼎山地盤,有青龍山、黃龍山、烏龜山,其狀如大鼎,后人嫌其筆畫繁甚,俗稱丁山;蜀山原名獨山,坡仙到游,說此山似蜀。金口既開,鄉(xiāng)人膜拜,此前稱獨,一改皆蜀。鼎蜀鎮(zhèn)氣場迥異,水土調(diào)勻。秦漢時陶窯林立,人口繁衍,陶聲鏗鏘遍及東南。蜀山腳下有一清澈水脈,名蠡河。源出宜興西南山區(qū),由西南向東北貫穿鼎蜀全鎮(zhèn),然后北折,經(jīng)古鎮(zhèn)張澤,入東氿,匯入?yún)窃介g的太湖,并貫通京杭。蠡河之名,系紀(jì)念春秋時楚人范蠡。鼎蜀陶業(yè),自古奉范蠡為祖師,并立廟塑像,奉其為“陶朱公”“造缸先師”。相傳范蠡助越王勾踐覆滅吳國后,即帶西施棄官潛行,出沒于太湖之濱,最后定居宜興。 | 圖:石瓢 清韻·大明 山泉水的好,只有離開了才知道。 鼎蜀山區(qū)泥土粘力甚強,宜作陶器,他便發(fā)動士著百姓,致力制陶。既然歸隱,索性將范姓改陶,人稱“陶朱公”。鼎蜀鎮(zhèn)有古地名蠡墅,相傳是范蠡卜居之處。此間粗細(xì)窯貨,全憑這蠡水碼頭吞吐進出,盤活一方水士。 | 圖:石瓢 清韻·大明 從蜀山南麓起,蜿蜒一小街,明清建筑,古風(fēng)撲面。商行米肆、南北雜貨,人氣極旺。尤見陶器煥彩、千姿百態(tài),引來八方商賈,魚躍龍潛。窯場壺手散居于蜀山周邊鄉(xiāng)間,農(nóng)忙躬耕稼穡,農(nóng)閑摶陶作壺。辛苦與快活統(tǒng)稱自在。 | 圖:松風(fēng)舍 好味道注定是要被等待的。 且說那青龍、黃龍兩山,雖系無險之丘,但造化卻大。青龍山出石灰石,系造房之上等石材;黃龍山出制壺砂土,俗稱五色士。燒成后,大抵呈現(xiàn)紫色,合“紫氣東來”之吉喻。 | 圖:在宜興·陽羨溪山實景圖 高人以為,紫砂礦石堪比金,遇水,則漸化而潤;木,砂器制作之工具;土則壺之根本;火,冶陶之魂也;其暗合五行六爻,一壺可釋乾坤,方家案書甚贊不絕。紫砂土看似平易,實則靈異,其材質(zhì)肌理,普天之下,竟為宜興獨有。尤黃龍山礦藏豐甚,礦質(zhì)或延順至潛洛、趙莊一帶,如散珠暗擲。窯則散落于蜀山四周,依坡而臥,狀如蒼龍,故稱龍窯。燒窯柴草,取自南部丘陵山中,一年四季,騾載馬馱,吞吐甚巨。千度烈焰,方始成陶,柴薪之中,乃松枝、茅柴最佳,油性足,燃點高,添發(fā)陶器古樸之質(zhì)。而窯上看火師傅,尤喜茅柴,易燃,亦易熄,掌握窯溫方便。 | 顧景舟在一廠教導(dǎo)學(xué)生 | 顧老的工作臺及工具 哪怕少一時刻也不能領(lǐng)略到其中謎一樣的深情。 外地客官到此,問起那些摶壺高手何處高臥,答曰:蜀山向南一箭之地,有一村落,名上袁,家家摶陶,戶戶制壺;名手集聚,歷代不衰。雖皆鄉(xiāng)村角色,亦重隱逸修行?;蛟S在村莊旮旯處,隨便走出一個草根人樣,一問,卻是個頂級制壺高人呢。 | 圖:清涼地兒 | 圖:吳旖霓 時間緩慢,灘長水淺。 故事,便這樣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