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生卒年不詳,大抵與魏惠文王、惠子、孟子是同時期人。莊子是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把老子的“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并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盡管這樣,鮮為人知的是他在《逍遙游》一篇中,天才般提出了一種生命美學與有關幸福論的人生哲思。 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其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是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他尤其善于用寓言和故事的方式,說明道理,使文章富有文學性與哲學性,被評為“文學中的哲學,哲學中的文學”。因此,與《論語》這一語錄體哲學書籍不同,《莊子》一書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fā)展到成熟的階段,甚至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代表。而其中尤以《逍遙游》這篇文章為莊子的代表之作,也是傳世名篇。 這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并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最后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 因此,本文會從莊子《逍遙游》原文主旨出發(fā),結合現實人生,來探討解析莊子在《逍遙游》中有關“逍遙”的生命美學與人生哲思。 01、開篇通過兩種鳥“大小”之別的對比,隱喻所謂“逍遙”是自由發(fā)展事物的自然本性,從而使我們領悟一種“相對幸?!鄙缹W 初讀《逍遙游》的朋友們往往不得要領,大多被莊子雄奇怪誕的想象力所征服,被一個個“鵬、學鳩,以及列子御風”等寓言弄暈,其實這正是莊子文章的魅力所在。通過寓言故事的手法將人生哲理深藏于文章表象之下,從而讓他哲學知識大門只對有緣人打開。 ①不知幾千里的鯤化為鵬,莊子用極具浪漫主義想象力的手法突出強調了“鵬”的大。 文章開篇,莊子用極具想象力的浪漫手法確定了文章的基調: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p> 大鵬確實很大,窮盡了現實世界中人們空間上的想象力,用不知幾千里等夸張的語句突出強調了鯤的“大”。甚至莊子把這種抽象的“大”與現實世界的云彩結合美化了,從而顯得更加立體,更加形象:大鵬的翅膀像垂下天空的云彩。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莊子還側面的用《齊諧》這本專門講志怪的書中(今已失傳)讓大鵬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大鵬翅膀掛起的風能夠卷起三千里的海浪,氣浪的漩渦中大鵬能上“九萬里”這一極高的高度。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在我看來,此處大鵬的大,也絕不是我們通常狹隘、片面的理解那樣,認為大才是對,才是好。而是莊子通過夸張的藝術手法,著重突出強調了“大”的概念;從而“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在此為文章主題埋下了伏筆,做好鋪墊。也為下文與與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中,深藏隱喻了所謂的幸福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相對存在的道理。且看下文 ②很小的學鳩“自以為是”,提供了大小兩組對比,進一步隱喻了幸福是“相對”的概念 大小不同,對幸福的理解、追求也不一樣。大鵬背負青天要飛九萬里的距離,這在蜩與學鳩等小動物眼中,覺得很累,沒有必要。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的確,大鵬沒有必要非那么遠,借著風力,背負青天要飛九萬里才能到南海。它也可以和蜩與學鳩想飛就飛,飛不過那棵樹的距離就停下,飛不動了就落在地上。因此,很多人認為學鳩的嘲笑也是它們目光短淺,有一種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狹隘。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莊子提供大小兩組對比中,循序漸進、更深刻的揭露出了所謂幸福是“相對”的概念。 幸福是相對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人作為個體也只有和平庸與不幸的生活做出比較,才能感知出所謂幸福的精神狀態(tài)。莊子行文亦然,只不過莊子有關幸福的對比討論,深埋九地之下,顯得含蓄隱晦。回歸文章,通過學鳩相比,大鵬不是顯得相對要幸福一點嗎?它空間上可以更遠的距離,達到九萬里的高度;反之亦然,學鳩不用像鵬一樣,乘著風背負青天,顯得很累,它們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在樹木與樹木之間自由遷徙,這也是為小者的一種幸福。 因此,細究下來兩種鳥之間,“大小”之別中有關幸福的對比,只是相對之別,并沒有是非優(yōu)劣之分。抽象提煉,引申出來,有的也只是二者根據自己意志,充分發(fā)會自己的“自然本性”所擁有的能力罷了。那么這種發(fā)揮自然本性的狀態(tài),又與“幸福”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且看下文 ③自由發(fā)展事物的本性,是達到“相對幸?!钡淖詈梅椒ㄖ?/strong> 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墒怯幸稽c是相同的,就是它們充分而自由的發(fā)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都是同等幸福的。因此,某種程度上《逍遙游》其實講了一個大鳥和小鳥的故事。 兩只鳥的能力完全不一樣。大鳥能飛九萬里,小鳥從這棵樹出飛不到那棵樹??墒侵灰鼈兌甲龅搅怂鼈兡茏龅摹圩龅?,它們就都同樣幸福。魏晉時期給《莊子》這本書做注的哲學家郭像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夫大鵬之上九萬。尺鷃之起榆枋,小大雖差,各任其性,茍當其分,逍遙一也” 大鵬能上九萬里,蜩與學鳩也能在樹木之間的距離遷徙,大小雖然不一樣,但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自然之性充分發(fā)揮其自然能力,達到同樣逍遙的目的。 因此,《逍遙游》在我眼里,是莊子通過兩只鳥的大小對比,揭露出了人們只要與鵬與學鳩那樣,根據事物的自然本性而自由發(fā)展,就可以感知到幸福相對的這一精神狀態(tài)的生命美學。然而如果我們只是用這種“相對幸?!钡母拍钊ダ斫狻跺羞b游》中“逍遙”精神的話,還是太狹隘,太片面了。 因此,正如文章中大鵬與學鳩的對比那樣,有“相對幸福”也必然會有“絕對幸?!保踔磷非蟆敖^對幸?!辈攀乔f子《逍遙游》一文中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02、中篇以列子的寓言,以“有所待”的概念展開,莊子進一步闡述有關“幸?!钡娜松芩?/p> 誠然,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所講的那樣:“除無必要,勿增實體?!边@個世界里的道理,一如上19世紀的物理學家為了讓其物理研究自圓其說,假想出一種電磁波的傳播媒質,提出的“以太”這個概念那樣。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可以無中生有般創(chuàng)造出某種概念從而讓自己的理論自圓其說。在這里莊子作為道家先驅,他陷入了一種理論開拓者們常見的微妙尷尬中。 ①列子的故事,提出“有所待”的概念,而這種概念與絕對幸福還有一定距離 在拋出,文章主題之前,《逍遙游》中篇部分,描寫了大鳥、小鳥的幸福之后,緊接著莊子說有個名叫列子的人,能夠乘風而行。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因此,莊子提出了一種概念“待”,所謂的“待”是等待依賴的意思,而列子所“待”者就是風。甚至由于他必須依賴風,所以某種程度上,列子其實也和開篇鵬與學鳩那樣,他們的幸福還是相對的。 列子御風而行,無風則不得行,所以他的“逍遙”有待于風。如果我們把這個“有待”推世界上一般人,人或必有富貴而后快,或必有名譽而后快,或必有愛情而后快;和列子一樣,他們的“逍遙”有“待”于富貴、名譽、或者愛情罷了。 他們離絕對的幸福那種逍遙狀態(tài),還有一定的距離,必須和列子一樣,要等到他們所等的東西才行;所以他們的”逍遙“仍然有所限制,不能為絕對的。那么如何才能達到絕對幸福的理想狀態(tài)呢? ②莊子通過設問自答的方式,告訴讀者絕對幸福這一理想狀態(tài)的實際所所指 莊子接著問: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么呢?所以說:修養(yǎng)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于求功,有道德學問的圣人無意于求名。 莊子在這里描寫的就是已經得到絕對幸福的人。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他是至人、神人、圣人。他絕對幸福,因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區(qū)別。他也超越了自己與現實世界的區(qū)別:“我”與非“我”的區(qū)別,所以他無己;他與道合一,道無為而無不為,所以他無功;圣人在道家眼中是道的代表,與“道”合一,所以也無功。 這樣理想的人,他也許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讓人們聽其自然,不加干涉。一如鵬與學鳩那樣,讓每個人充分的、只有的發(fā)揮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無名,圣人與道合一,所以也無名。 因此,順從萬物的自然本性后,就可以從無己到無功再到無名,這是莊子帶有理想色彩的逍遙狀態(tài),也是莊子對獲得絕對幸福的人的一種描寫。層層疊敘,在此莊子進一步闡述文章主題,揭露出幸福這一人生哲思的深邃與博大。 03、結尾從“無用”到“有用”的反復論證,莊子告訴讀者通往“絕對幸?!钡穆?,是基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層的理解而得到的 行文至今,從開篇鵬與學鳩,到中篇的列子,再到結尾與惠子的辯論;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獲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級。自由發(fā)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對幸福(鵬與學鳩);而文章主旨絕對幸福狀態(tài)是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層的理解而得到的。 莊子在結尾對對于那些讀不懂他哲學思想的讀者,準備了兩個寓言故事,作為補充,并依舊含蓄隱晦的告訴了讀者他的幸福觀。 ①事物的自然之性得看我們如何正確運用,充分發(fā)揮 惠子有個“煩惱”,這在莊子眼里其實是沒有必要。莊子認為“大”并不是沒有用,惠子并沒有和鵬與學鳩那樣,依據事物的自然之性而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魏王送給惠子大葫蘆的種子,惠子種下后結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用它來盛水,它卻因質地太脆無法提舉。切開它當瓠,又大而平淺無法容納東西。因此,惠子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為它無用,就把它砸了。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而莊子則用故事的方式告訴了惠子莊子的應對方式,也告訴了讀者們他所認為的“幸?!笔且环N對事物自然之性的正確運用、充分發(fā)揮其天性的能力。 莊子舉了個例子,冬天治療手龜裂的藥方,有人只能賣掉它獲得一百金,也有人可以通過它獲得封侯的位置。惠子砸壞葫蘆的方式,無疑是錯誤的,是沒有理解事物自然本性的行為。 莊子反駁惠子葫蘆大是它的自然之性,何必把它破壞,莊子的建議也充分利用了葫蘆很大的自然之性,把葫蘆系在身上作為腰舟浮游于江湖,悠然自在。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 因此,在我看來,莊子通過惠子葫蘆的寓言,其實是在告訴我:事物的自然之性,一如開篇的兩種鳥那樣并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錯的只是我們的對待事物的方式而已。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力士的特長(自然之性)在于能舉起很重的東西,頭腦很聰明的人他的特長在于算復雜的數學題目速度很快,但是如果讓大力士去算復雜的數學題目;讓聰明的人去舉重,這難道不也是和惠子破壞葫蘆那樣,是不會利用事物自然之性的“愚夫”行為嗎? ②事物的自然之性為什么一定要“有用”?惠子舉得樹大無用的例子,依舊被莊子用同樣的方式破解 另一個寓言故事,惠子說他有一棵大樹,人們把它叫做臭椿;樹干上有許多贅瘤,不合繩墨,枝權彎彎曲曲,也不合規(guī)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所以惠子莊子所說的,就和這棵樹一樣大而無用,大家都不會相信。果真這樣嗎? 莊子用黃鼠狼很小會抓老鼠卻容易被獵人獵捕,而牦牛很大卻不能抓老鼠的例子來反駁惠子;并依據樹木的自然之性,提出了他的應對方法,從而達到逍遙的幸福境界。 莊子說,你如果有一顆大樹,擔心樹木沒有用處;那么為什么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xiāng),廣闊無邊的原野中,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么用處,又哪里會有什么困苦呢? 在我看來,這里莊子依舊強調了他前文中“無己、無功、無名”的觀點,因為樹木沒有必要“有用”所以“無功”;甚至正是因為樹木無所用才能達到逍遙的最高境界。而且兩則寓言中莊子的處理辦法都符合前文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觀點: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而充分發(fā)揮,從而達到絕對幸福的逍遙境界。 因此,葫蘆也好,大樹也罷,如果我們不能對事物的本性有著更高一層次的理解,那么我們也會因為缺乏理解,停留在“絕對幸?!钡拈T口止步不前。這種止步不前,一如兩則寓言中的惠子那樣,不理解大葫蘆的自然之性是可以綁在腰上浮游于江海;一如惠子不理解大樹的自然之性并不在于大而無用,如果我們能和莊子那樣正確的對待,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不也是會很逍遙幸福嗎? 04、基于《逍遙游》文章內容,我將結合現實,談談莊子幸福論對現代人的啟發(fā)與建議 ①思考問題時不能太過狹隘,“有用”與“無用”的差別僅僅在于我們的思維模式 文章中,惠子可以說是一個不會利用事物自然之性,暴遣天物的典型。他有一棵大葫蘆卻把它砸了,他有一棵很大的樹,不堪繩墨也不和規(guī)矩,工匠們看見嘆著氣繞著走準備砍掉。而莊子卻把這兩樣東西變廢為寶,發(fā)掘了它們獨到的內在價值。 界定事物有用與無用時,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來判斷它們是否有價值。因此,我們思考問題時不能太過狹隘。也只有努力學習,提升認知,才能彌補我們思維模式中的漏洞與不足。 ②用心思考,你會發(fā)現事物表象之下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道理 《逍遙游》處處體現的是莊子的哲學思考,無論是大鵬還是學鳩,還是御風而行的列子,他們都以小見大,是莊子用心思考后匯聚的文字。就像美國作家 諾曼·文森特·皮爾說的那樣: 我們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發(fā)掘這股可以創(chuàng)造人生奇跡的力量吧,借助積極思考的力量,你將發(fā)現一種全心的思考與生活方式,相信奇跡,你就能創(chuàng)造人生奇跡。 在我看來,越是善于思考的人,越會透過事物的表象,不斷地追逐這個世界上的種種未知,追求卓越。比如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和你做同樣的事,卻能善于使用復盤思維,思考將來可以進步與優(yōu)化的地方。 ③幸福的度過一生,是人最合理,也是最基本的追求 哲學不只是無用之學,東西方哲學對于幸福論的討論各有千秋。相信讀者在《逍遙游》這篇文章中看到的也和我一樣是有關幸福,最深邃也最受用終生知識。它們盡管需要一定的專業(yè)背景,但莊子富于文學性與哲學性的語言讓人常讀常新。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最簡單的道理其實細品下來也越是難以做到。而幸福是人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最難以達到的精神追求與感知狀態(tài)。 學會文章中幸福論的觀點,我們的生活就會得到美滿,不幸會得到驅散。幸福的本質,本應該不分種族,不分身份,無論貧富。 總結一下: 《逍遙游》總體來說是一篇非常富于哲理的一篇哲學小品,它顛覆了傳統(tǒng)說教式的傳道方式,用寓言的方式帶領讀者感受文章最玄妙也最高遠的精神內核,這才是整篇文章的真正魅力所在。 在我看來,我們看完這篇文章對莊子哲學體系中生命美學與人生哲思,會有更為深入的理解。雖然文章是古老和晦澀的,但時過境遷,一如日出日落那樣,有會變的哲理,也有不會變的哲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
來自: 昵稱58105976 > 《道家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