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煙臺市區(qū)有四座比較重要的廟。位于北大街的大廟、毓璜頂?shù)朗坑^、福建會館媽祖廟、芝罘島陽主廟。 這四座廟并列成為芝罘人朝拜圣靈、祈求平安的四大圣地。此外還有煙臺山和塔山的龍王廟,以及所城城隍廟等,但這幾座規(guī)模均較小。 清末民初煙臺山上的姐弟三人 四大廟中的龍王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大廟”,這里是芝罘本地先民“占山戶”和所城軍眷后裔“坐地戶”前來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和人壽年豐的圣堂。 今天,借助于文史資料和老照片,小編就和您聊聊大廟曾經(jīng)的往事,和現(xiàn)在大廟老戲臺背后的故事。 1909年,天后行宮前大香爐前的匆匆人影. 01 大廟究竟供奉的是什么神仙? 關(guān)于煙臺大廟究竟供奉的是什么神仙,歷來是有很多爭議的,流行的說法有三種,其一是供奉龍王爺,所以大廟也被叫做“龍王廟”,其二是供奉的是海神“媽祖”,其三是什么神都供著,龍王、媽祖、玉帝、道家始祖云云,爭論頗多,不一而足(以上觀點散見于報端)。 正史的說法是,早在明代初期,未現(xiàn)城市雛形的芝罘海灣的一些漁民為了保佑出海打魚安順,共同集資在西南河附近興建了三間草屋,供奉海神娘娘(南方稱媽祖),這就是煙臺大廟的前身。由此算計,煙臺大廟存世到今至少有600年悠遠(yuǎn)歷史。 由于古人認(rèn)識自然的局限,特別是臨海民眾對掌控四海的龍王極為敬畏。因此出海作業(yè)一定要先拜龍王,滿倉而歸時再祭龍王。大廟是“龍王廟”、“海神廟”和“天后宮”的合稱。 清末的大廟前街(資料片) 據(jù)譚鴻鑫先生的《老煙臺影覽》一書記載,1810年由當(dāng)?shù)貪O民、船幫及商客集資捐款,按照廟宇規(guī)矩重新修建,由“龍王廟”、“海神廟”和“天后宮”三廟組成,是一座三進式的“多神廟”。 史料中這樣記載:時占地3200平方米,建房64間,由戲臺、旗桿、山門、鐘鼓樓、大殿、后樓、配殿、兩廂、南庭組成了一座三進式的北方典型古樸廟宇,正中大殿供奉天后圣母鎦金雕塑神像,殿門楹柱、戲臺等處都鐫刻著精美楹聯(lián)。 由于地處渤海灣,“靠海吃?!北阋彩钱?dāng)?shù)厝司S持生存的手段, 因此每次出海前漁民們都會去虔誠的祈禱,祈求出海平安。那段時間,大廟的香火及祭祀等旺極一時。 清末海邊靠海吃飯的漁民 02 大廟周邊形成繁華街市 大廟落成后,老煙臺的各項文化活動也多在這里舉行。 諸如除夕、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媽祖誕辰、忌日,以及海難獲救還愿時都會有秧歌、龍燈、舞獅、高蹺、旱船、雜耍、頭戲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 老芝罘唱戲者 人群往來摩肩接踵,鞭炮聲聲,道樂陣陣,酬神演戲鼓樂喧天,真可謂“寶筏渡迷津”,“五音競響譽神麻”。 大廟的北墻外據(jù)說最早就是一個太平灣碼頭,后來為了擴建和新建更多碼頭,不斷填海,海岸線北移,到三十年代后期基本定型,修建成道路、蓋房屋。老煙臺人把大廟北的海岸地帶統(tǒng)稱為“后海沿”。 大廟具體位置在哪?有人認(rèn)為就在現(xiàn)在報社位置,還有人說具體在原北大街派出所西,勝利劇場直往北走往東拐不遠(yuǎn)就是。 潘云強老師在《逛不完的大廟》一文中說道,“大廟”是泛指如今北馬路以南、西南河以東這一帶。 “在我少年時代的記憶里,這個泛大廟地區(qū)是煙臺商業(yè)氛圍最濃、文化底蘊最深的地區(qū),從面市街、菜市街、興隆街等一系列街名來看,便可管中窺豹,看出其中商業(yè)中心的氣息。后來改革開放以后,以菜市街為主的北馬路早市還存在了相當(dāng)一段時間。” 清末,大廟北側(cè)填筑海堤的民工 1930年代,東海灘前的木料抬運 商貿(mào)的促成,使大廟周邊形成10余條街市,上千家店鋪。 大廟也成為了老煙臺人的文化活動中心,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各船幫在大廟戲臺你方唱罷我登場,酬戲不停,熱鬧異常。 “大廟”的例行廟會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因為本地商家店鋪都在正月十五后開市,所以正月十五“大廟”廟會就成為煙臺人過年的最后一個高潮,更成為市民的集體文化慶典深深駐扎在心靈深處。 上世紀(jì)二十年代在大廟看洋片的人們 一時商賈云集,生意興隆,至今仍有估衣巷、面市街、興隆街、瑞蚨祥等舊時遺跡。 北大街上的瑞蚨祥 民國時煙臺街上的蔬菜大賣場 清末,道恕街樓下的路邊攤 03 “大廟”的建筑格局 大廟到底啥樣子的?小編翻了很多史料書,在其中一本書里看到這樣的描述: 廟門向南,包括山門、鐘鼓樓、香火鼎、正殿、后殿、東跨院、西跨院。后殿和東跨院的東殿是二層小樓。正對廟門有一個座南面北的戲臺,戲臺前豎立兩個很高的旗桿。 始建于明朝末年的煙臺天后宮(大廟)復(fù)原圖 “大廟”正殿為天后宮,供奉的是“海神娘娘”(天后媽祖)的金身塑像,莊嚴(yán)肅穆。 正面后殿二樓上為天后寢宮,有居室(床、柜、箱籠、被褥、繡花鞋)、梳妝室(梳妝臺、椅子),每年只正月十五開放一次,人們均可前來瞻仰。后殿兩邊有上下的樓梯,但很窄,只能勉強容兩人并行。人們參觀時只能從一邊上去、從另一邊下去,單方向前行,且不允許中途逗留,有人指揮人流的上下、移動。據(jù)說有一次人太多把樓梯擠壞了,1950年以后,后殿不再對外公開開放。 后殿的樓下?lián)f存放著敬獻給海神娘娘的禮品,不對外公開開放。 東殿樓下供奉的是四海龍王,神像前有供桌香案,兩邊有配神(大約是龜蝦二元帥);殿內(nèi)東西墻上有壁畫,一邊是雷公風(fēng)婆,一邊是雨神電神……但院子里沒有香爐。 東殿樓上供奉有一尊神像,不知是否就是“海神”,由于只見過一次,已記不清楚了。 此外好象有個西跨院,但對外不開放,且另有進出門戶,大概是廟祝住所吧。 網(wǎng)上流傳的一張配圖,小編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大廟戲臺. 04 有關(guān)大廟的“未解之謎” 從辛亥革命到抗戰(zhàn)勝利,幾十年間戰(zhàn)火不斷,大廟年久失修,房屋破損不堪。解放后,歷次運動使大廟的廟堂殿宇逐漸拆毀殆盡。 潘云強老師文中稱,大廟在1974年“文革”期間拆除,后來在原址上蓋起了煙臺群眾藝術(shù)館,并利用一些空閑場地辦起了古玩市場和花鳥市。 大廟在文革中被拆的歷史對于老煙臺人來說并不陌生,在那場劫難中 ,為何唯獨戲臺沒有被毀壞卻仍是個謎。 史料里,提起大廟的民間傳說不少。一些傳說給大廟戲臺的保留下來平添吊詭的色彩:據(jù)當(dāng)時負(fù)責(zé)拆遷的工頭回憶,拆毀大廟的前后殿之后,在拆戲臺時出現(xiàn)匪夷所思的情節(jié):接連發(fā)生工人跌落的事故。 當(dāng)時第一個工人剛剛站到戲臺上,便摔了一跤,跌落下來摔傷了。第二個工人踏上戲臺后,提醒他要小心,結(jié)果又重復(fù)了前者的情況。工頭當(dāng)機立斷,停止拆戲臺。之后,相關(guān)部門又找過其他的建筑隊,但沒有一個敢接下拆戲臺的活兒,于是,戲臺便得以幸存下來。 北大街大廟一帶老照片 05 大廟老戲臺 再后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休整,重建,大廟文化市場讓大廟重新熱鬧了起來,大廟也被賦予了新的標(biāo)簽:“文化底蘊濃厚”、“古玩字畫”、“美術(shù)館”等。 煙臺曾經(jīng)的古玩市場 后來,“大廟”不見廟,買魚買花倒不少。如今花鳥市也沒了,賣古玩字畫的也搬走了,“大廟”只落的一個空地標(biāo)、地名,周圍都是待拆的老房子。 圖為煙臺晚報出版的大廟建筑結(jié)構(gòu)圖 劫后余存的大廟戲臺,位于一米多高的青石砌的臺子上,戲臺部分屬于卷棚頂單檐歇山建筑。戲臺建筑上覆筒瓦,里側(cè)頂部為徹上露明造,外檐出踩斗拱,梁架彩繪。 斗拱之下是簾籠枋,作垂蓮柱?;ò迳蟿t雕刻彩繪“西游記”、“獅子滾繡球”、“鳳凰穿牡丹”等傳統(tǒng)紋樣圖案?!?/p> 柱子下面的柱礎(chǔ)為覆盆式上加一鼓式,鏨鑿比較講究,覆盆式四面用“減地起線”法鑿刻卷草紋圖案。 戲臺南側(cè)緊挨著一棟三間三架梁硬山配房。此配房為小型官式建筑風(fēng)格,屋面覆仰合瓦,屋脊兩側(cè)有脊吻,垂獸前端有五個“護脊消災(zāi)”的鎮(zhèn)脊神獸。三間配房屋檐和卷棚屋檐交錯,配房屋檐屋頂雨水流到兩個屋檐交界的地面,在臺子的東西兩側(cè)臺階處,各有一個斜坡弧形凹槽做流水口。為了方便戲臺上演員的進出,設(shè)計者把配房三間結(jié)構(gòu)分為了兩門三窗。 此外在配房的東南角腰線位置,探出一塊石板雕刻的流水槽,據(jù)分析應(yīng)為配房屋里演員化妝用水時排水之用。 整個戲臺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在石頭構(gòu)件之間,不是用的灰漿粘結(jié),而是用的鐵活連接。石柱和柱礎(chǔ)之間,柱礎(chǔ)和地面之間,都是在縫隙里用的生鐵塞實,這種做法又叫“打鐵山”。生鐵的好處是生銹后時間長了,能夠和石頭牢牢地“長”在一起,比灰漿更加牢固。 戲臺地面的東、北、西三面外圍石條之間,則是在石條上開槽,用鐵“銀錠”灌鐵水鑲嵌連接。此外,在配房的東山墻東北角,有一處斷裂的腰線石條,也是用的鐵“扒鋦”連接。 通過以上諸多細(xì)節(jié)的處理,讓我們看到了百多年以前那些匠人們建造戲臺時一絲不茍的崇敬的心態(tài)。 06 大廟新標(biāo)簽 穿越數(shù)百年的時空,煙臺很多曾經(jīng)的繁華之地,都成了深藏于鬧市的冷清小街。 如今的大廟戲臺,深埋在北大街群樓環(huán)抱的街心公園中,那深鐫在大理石臺柱上,依然是瀟灑遒勁,通達流暢的聯(lián)句: 寶筏渡迷津,萬頃安瀾彰水德; 慈航通渤海,五音競響譽神麻。 對聯(lián)上充滿了人們對大海的眷念,對狂濤海魅的懼恨,對平安富庶生活的向往,對媽祖的敬念,對神祐的企盼。 時有票友們聚在戲臺前陽光下、綠蔭中,操琴運腔自娛自樂。休閑中或慕名而至的游客,徜徉在這古戲臺錢,追憶著大廟的往昔。 一座老戲臺,演繹的是戲里的人生和世界,也是煙臺老城的故事和過往。 清末的露天戲臺 07 重現(xiàn)老大廟戲臺往昔神采 老戲臺,它消失在城市的背后,也消失在老城的老時光里。如今,尋些承載著煙臺歷史文化的廟宇戲臺已漸去漸遠(yuǎn),那個年代的印記,也許真的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像鑼鼓鐘聲一樣,余聲漸消終至不見。 在東方文化市場,還恪守著對傳承老煙臺文化的傳承和執(zhí)著:一處處膠東經(jīng)典老建筑、雕花的屋檐、窗欞、滄桑的拴馬石、老的石頭、復(fù)古四合院……每一處,都鐫著老城的記憶,盤根錯節(jié),綴滿了故事。 辛風(fēng)云攝影 攝影師 徐長連 攝影師 曲際來 在東方藝術(shù)廳里,復(fù)原了“丹桂小戲院”,再現(xiàn)昔日的緊鑼密鼓、西皮流水、如雷的喝彩、孩童的嬉戲、閨閣人的心事、戲臺上字正腔圓的唱腔…… 煙臺人,悠揚的二胡京韻聲,與他們血液里潛伏的某些因子,在某一個時刻碰撞出火花,演變出一些故事和傳說,煙臺人需要一座他們自己的戲臺,看戲臺上的戲劇歲月,過他們自己的日子和人生。 同一個舞臺,不同的時段,不同的“角”和票友,多少人演著相同和不同的戲,隨著煙臺老戲臺的興盛、變動、洇沒而盛開、流傳和繼承,隨著老城光陰,而從一個光陰里,重新走向普羅大眾。 單紅攝影 在這里,在東方。緊鄰市區(qū),在現(xiàn)代化的城市和鬧市區(qū),外面車水馬龍,喧囂熱鬧。這里的“丹桂小戲院”依然還在繼續(xù)著這座老城的歷史和精彩,用不變的京腔京韻演繹著“京劇之鄉(xiāng)”的傳承和發(fā)揚,也演繹著這座城市的過去和希望。 溫福臣 攝影 重現(xiàn)大廟繁華,演繹所城風(fēng)情,打造這個城市永遠(yuǎn)不老的戲臺。送給你。 攝影師 曲際來 本文歷史資料:本文參考韓名和、譚鴻鑫老師、解煥新以及潘云強等老師發(fā)表在報紙上的文字資料。 本文老圖片為網(wǎng)絡(luò)資料。感謝各位文史專家批評指正。文中如有失誤,還請專家給小編留言。 本版東方市場最新圖片由小光圈網(wǎng)站提供,特此表示感謝! |
|
來自: 玉人 > 《家鄉(xiāng)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