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設計目錄 圖|來自網(wǎng)絡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歲在甲子。 洛陽東都的繁華,還未被高門子弟們, 看透它鏡花水月一場空的結局。 而大唐邊關的黃沙,漫卷過又一個寒冬。 當嚴酷冷冽的風沙扯著旌旗呼呼作響的時候, 二十七歲正當年的王昌齡, 身出玉門關,遠赴河隴。 - 開元盛世,萬邦來朝。 帝制王朝的華夏最黃金五十年, 蘊養(yǎng)出的大唐氣象耀耀生輝。 - 身為一個大唐人的驕傲, 在享受大唐榮耀的同時, 也渴望貢獻出個人的綿薄之力。 建功立業(yè)、封王拜侯的人生理想, 是生在同個王朝之下的子民們,共有的追求。 - 在這之前,璀璨詩河里, 已有無數(shù)耀眼的明星,用才情與深情歌頌這盛世王朝。 但那年只身打馬出邊塞,覽盡玉門煙塵的王昌齡, 卻賦出書生豪氣干云天, 撐起了盛唐詩歌里寥落的邊塞詩。 他像異軍突起般, 憑借凌云志氣在詩壇雄踞一席, 亦為盛唐氣象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 唐則天圣歷元年(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 這是一個幾乎沒人關注的開端。 當他的身影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時, 他已過二十載的耕讀、求道生活。 - 無人知曉, 邊關塞外的鐵馬爭鳴, 是如何闖入他的山林田園夢? 他一路的風塵仆仆, 在大唐萬象的身影中, 也并未顯得特別奇異。 他與萬千兵士的不同之處, 在于他有足夠的才情撐起他的豪情。 - 開元十二年(724年)到開元十四年(726年), 這短暫的兩年,是王昌齡一生中最富有生命張力的時期。 他與一名普通的士兵沒有什么不同, 但他的確與普通的士兵不同。 他與大唐邊境的廣袤天地, 與盛唐最后連綿的繁榮昌盛, 共同呼吸。 他高揚戰(zhàn)爭勝利的愿望, 以期護佑大唐國祚延綿永存。 他夸口: 是男兒,就該金戈鐵馬踏冰河、熱血沸騰的過一生。 - 但他沒能那樣的過一生。 一個熱血青年想象中的戰(zhàn)爭, 充滿了輝煌、氣概、霸業(yè), 那些國仇家恨,那些富貴利達。 想象了很多,很多卻想象不了。 - 狼煙四起的邊關戰(zhàn)場上, 血流成河、尸橫遍野, 滿目瘡痍、生靈涂炭。 馬革裹尸還的結局里, 有太多太多被青史掩去的無奈辛酸。 - 他漸漸也感到了凄苦悲涼。 滾沸的熱血慢慢平靜下來, 在“一夜取樓蘭”的豪言壯志后, 在關山月下羌笛聲里, 醒悟了萬里外散不盡的金閨愁。 誰憐女兒心事?誰知戍邊鄉(xiāng)關情? 奈何?春風不度玉門關。 - 他從二十七歲才展開的人生, 好似一場狂歡, 落幕后,迅速歸于寂靜。 開元十四年(726年), 王昌齡避世隱居在京兆府石門谷。 也是這一年, 在平淡的日子里他慢慢地從盛唐一場美夢中醒來。 他開始認真去體察, 這個被萬千人狂熱追捧的盛世夢, 是否是蒼生的真切生活。 - 那個被梨園歌女爭相追捧吟唱七絕詩的王昌齡, 漸漸退出了人們的關注視野。 沉寂一年后, 他以另一種讀書人更普遍的方式, 重新走向社會現(xiàn)實。 在三十歲這年,他進士及第。 四年后參加博學宏詞科考,再度上榜。 如其所愿成為盛世大唐末端的一位官員。 - 而命運跌宕起伏如此: 他一生中最高官職也只是個輔佐縣長的江寧丞。 但不停止的貶謫之路卻成就了他另一段人生。 這一路的南來北往, 他與當時詩壇一流大家皆成為知己好友: 李白、王維、孟浩然、岑參、崔建…… 或是一見如故,或是把酒言歡,或是暢談古今。 - 在與他們相交的過程中, 又誕生出不少佳作。 在他留世近兩百首詩作中, 有五十二首都是送別之作。 -
而這些深情厚誼、匹夫之責, 最后都葬送在了安史之亂里。 盛世大唐的繁華夢徹底破碎, 因它太過美好,痛才那么深。 與盛唐一起迎接終亡之曲的, 還有一片冰心的王昌齡。 - 閭丘曉為什么要殺掉王昌齡, 至今我們已不能知道具體的詳情。 但確切地知道是閭丘曉殺了他。 - 果決地奔赴邊關,果斷地離開戰(zhàn)場。 一朝科舉及第,數(shù)十載浮沉人世。 輾轉異鄉(xiāng)多年,突然地死在無名之輩手中。 他在烽火連天的沙場里聲名鵲起, 又在山河破碎的戰(zhàn)亂里身歸泉世。 他好像就是為赴這一場盛世大唐夢而來。 夢醒了,他也將長久長久地不在了。 - 他不會再回來, 那個繁華不似人間有的盛世大唐也永遠地, 不再回來。 而洛陽親友都知道, 曾有“一片冰心在玉壺”。 - 福利:評論本文,點贊第一名的, 可獲一本2020花廬花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