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歷史的盡頭,我只是與歷史擦肩而過,卻被撞得滿懷。原來歷史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總在我內心最深處觸動著那淺淺的痛。行走在大江的兩岸,河水夾雜著歷史的黃沙,歷史的碎片沉淀在河水的最遠處。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民間傳說,有風流野史,同樣也有人物評說,有廟堂之高,更有江湖之遠!今天就讓憶古思今帶你踏入歷史的長流中,尋找歷史的功過評說,尋味歷史中的智趣今鑒!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有“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是紫禁城的正門。史書記載,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為今名。 眾所周知,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并參照南京的規(guī)制來修建的。這里是明清發(fā)布政令、舉行慶典和頒詔儀式的重要場所,是明清皇權的象征之一。即使到了今天,天安門依舊是國門,也是家喻戶曉的建筑。 天安門是一座傳統(tǒng)的宮殿式建筑,最初的建筑結構只是一層的,下面是用磚砌成的高大城臺,城臺上則是九開間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筑。剛開始,整座城樓都是木制,城臺前還立有華表和石獅,美麗的金水河從城樓前橫亙而過,上面建了5座精巧華麗的漢白玉石橋,與城臺的五扇大門一一相對。 那么,如此精美重要的建筑是誰設計的?絕大多數史學家都比較認可的是蒯祥。蒯祥,生于1399年,即建文元年,江蘇蘇州人。蒯祥父親是名木匠,在當地非常有名,曾參加過明南京故宮的營造。 在這樣的環(huán)境的影響下,從小聰慧的蒯祥逐漸對建筑設計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精通建筑的設計和制圖。朱棣修建北京城時,在全國范圍內征調能工巧匠,蒯祥也名列其中。 來到北京后,蒯祥很快就顯露出在建筑設計上的過人才華。很快,設計皇城正門的任務交給了蒯祥,此時的他還不滿20歲。要知道當時可是沒有制圖軟件,一切圖紙都是需要靠雙手繪制,然后來印刷保留,以便于后來照圖修繕。 蒯祥果然不負眾望,根據朱棣的要求,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關于承天門主體結構設計圖紙,以施工方案。承天門修建完成后,令現代建筑設計師汗顏的一幕出現了,施工完畢的承天門,竟然跟蒯祥的圖紙絲毫不差。 朱棣龍顏大悅,蒯祥得以官升工部左侍郎(正二品),贈三代,蔭二子。蒯祥在職期間,后宮建筑以及宮殿重修等,都是在蒯祥的指導下進行的。正如《明憲宗實錄》記載,“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者”、 “凡百營造,祥無不與?!?/p>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蒯祥是奠定了明清兩朝宮殿風格的大師,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歷史,從來都是掌握在勝利者的手中。歷史的選擇,也未必是真理。只是,浮華多年后,也只是如夢一場。選擇,最終指明了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在歷史中探索人文,尋味故事,便知興替得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想關于歷史故事,就像它一樣多年孤寂卻毫無喧鬧,安靜的等待著懂它的人,細細品嘗。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