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微軟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在某次演講報告上的主題忽然跑題般的從科技探索變?yōu)獒槍ξ烈呗印Kf,在上一輩人生活的年代,人們畏懼戰(zhàn)爭、畏懼自然災害,但在目前,能夠大規(guī)模毀滅人類的對手,其實已經不再是世界大戰(zhàn),而是微小到無法看見的病毒。 我們如果往回看看,好像確實是的。此刻關于疫情的報道就好像前線的戰(zhàn)報一樣,雖然前線換了樣,但仍雪花般地飄來,所有人都已經知道了這場"疫戰(zhàn)"的兇險,并為之膽戰(zhàn)心驚。乃至前些年的甲型H1N1流感、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這些十分具有威脅性的疫病都發(fā)生在當代,有人就問了:為什么古代就好像沒有這樣的疫病呢? 其實首先要說的是,古代肯定是有的,而且爆發(fā)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頻繁。在中醫(yī)對抗瘟疫的歷史中,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這2632年間,就記載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明末《溫疫論》序中即言"溫疫四時皆有";而且認識到瘟疫是因看不見的"癘氣疫毒"從口鼻傳入所致,有強烈傳染性,看來古時人們對瘟疫也早有了基本認識。 中國古代已知的瘟疫種類很多。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紅熱、霍亂、斑疹傷寒、傷寒、肺病、麻瘋、瘧疾、吸血蟲病……有的怪病,傳染性極強,至今也不知道它屬于哪一種病。
把凡能傳染的病通稱為"疫"。"瘟"則是烈性傳染病,可以在禽畜動物與人之間相互感染。特別烈性的瘟病可以朝發(fā)夕死。所以中國古代把傳染病、流行病通稱為"瘟疫"。 商代開始就有"瘟疫"的文獻記載。尚且處于青銅文明的商代,國家慣于在重大事務上卜問上天,有卜辭就卜問殷王是否染上傳染病,又卜問疫病是否會漫延流傳?!对娊洝ば⊙拧す?jié)南山》記載,公元前781—前771年,周幽王時期"天方薦瘥,喪亂弘多",由于物侯變化失常,引起疫病。 秦代時,中國為了對抗麻風癥,也就是世界最早傳染病之一的漢森氏病,設"癘人坊"即當時的麻風病院進行集中隔離收治。先秦的許多著作如《國語》、《春秋》、《左傳》,乃至漢代《史記》、《漢書》以及各朝正史的"五行志"中都有關于瘟疫流行傳播和防治的文獻記載。而重大疫情的發(fā)生同時也影響催生了一些醫(yī)學專著。 兩漢交替時至東漢時期,是自西周以來,古代歷史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時期之一。東漢末年從公元204年至219年即戰(zhàn)爭相當密集的建安年間,在三國戰(zhàn)爭風云不息的同時,中原地區(qū)流行瘟疫兇猛。于是有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自述,他的家族曾多達兩百多人,自建安年間以來,特別是建安最后十年,死去了三分之二;而這些死去的人中,十分之七死于疫病,即其所謂"傷寒"。 特別是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憶說:"昔年疾疫,親故多受其災"。 又說:"疫癘多起,士人凋落"。 那時中原每家都有人伏在親人的尸體上痛哭,有的全家都死了,有的甚至全族辦喪事。其慘狀絕不下于今日的疫情,根據后世史學家統(tǒng)計,約有2000萬人在這次瘟疫中死去。 到唐朝時期,政府對于應對瘟疫也建立了一定的體制。以中央醫(yī)政機構和地方醫(yī)政機構為主體的官方醫(yī)療救助單位是唐代防疫救災的主力軍,據載,唐朝中央的太常寺太醫(yī)署掌管全國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進行日常藥物的儲備,在遇到疫情爆發(fā)的時候,遣醫(yī)送藥。地方醫(yī)政機構常與寺院救濟性質的養(yǎng)病坊等慈善機構聯(lián)合開展工作,負責日常疫情的巡邏以及儲備藥材,并直接開展救助活動。 政府同時鼓勵患病的人在本地就醫(yī),并以法律的形式強化,本地駐軍患病也歸本地醫(yī)官治療。所以當突發(fā)疫情時,唐朝的醫(yī)療體制能夠及時展開救助工作,同時加上唐朝官方對于藥材市場的規(guī)范和醫(yī)籍整理,這種體系在當時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宋神宗時期有一場吳越大饑疫,死者過半。然而"盡救荒之術,療病,埋死,而生者以全",這里就有一位能官趙忭。他上任正值饑疫爆發(fā)之時,于是他首先讓下屬官員匯報屬地情況,不及時的就拿下治罪,免職是最輕的,嚴重一點的就要關進監(jiān)獄等候朝廷發(fā)落。 嚴查不作為官員以后,他首先組織募捐,收集物資后讓災民到指定地點領取救濟物資,并專門開設了類似于火神山那樣的隔離醫(yī)院,讓醫(yī)生和懂醫(yī)術的僧人專門負責照顧感染疾疫的百姓,借此限制人員流動防止疫病蔓延,開創(chuàng)了世界上最早的“封城”制度。 但于混亂的宋元之際,占據中原的金國又爆發(fā)了一場大瘟疫。起于河南,不到50天,死亡9萬人,蠶食蔓延至金國滅亡。 而古代歷史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時期之二,則是明末至清初。兩段高峰時期都是處在地理環(huán)境的突變時期。氣候變遷異常激烈,導至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的失調及震蕩。此間一些奇癥、瘟疫就會預想不到地突然出現。 明代中期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歷、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fā),"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余萬。"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4-8月滴雨不下,飛蝗遮天,鼠疫大軍自北而南攻入江蘇,浙江,嘉興府桐鄉(xiāng)縣居民90%被感染鼠疫,蛆蟲從房子里一直爬到街道上。鄰近的湖州府則損失了30%的人口,民眾無病而口中吐血而死,民多投河自殺,哭聲震天。據外國學者統(tǒng)計,明末經過持續(xù)的干旱,蝗蟲,鼠疫,天花和饑荒造成全國損失了40%的人口,令人聞之悚然。 清末東北又有一次鼠疫大流行,然而幸好有海外歸來知識分子西醫(yī)伍連德的出現,使得這次大疫情在4個月內即被離奇宣告控制。也自此,中國的疫情防治正式從古代走入近代。 縱觀古今,瘟疫其實從未消失于歷史中,且總是裹挾于饑荒、戰(zhàn)爭。但如果有完善的機制、穩(wěn)定的民心、有力的手段措施,瘟疫就會止息,會被高效的組織與團結的社會所戰(zhàn)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