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遲、五軟 五遲、五軟皆為小兒生長發(fā)育障礙的病證。五遲指立遲、行遲、語遲、發(fā)遲、齒遲;五軟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五遲、五軟既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同時存在。五遲、五軟多見于1到3歲的嬰幼兒。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則預(yù)后尚好,若病情嚴重,或治療不當(dāng),則易造成終身痼疾。本病證泛指西醫(yī)學(xué)所稱的腦發(fā)育不全、腦性癱瘓、智能低下、佝僂病等。 診斷依據(jù) 1、小兒生長發(fā)育較正常兒遲緩,即超過12個月見頭發(fā)稀細黃枯,未見萌牙,不能平穩(wěn)站立,18個月尚不能行走,不會說爸媽以外的字,可診斷為五遲。 2、小兒周歲前后見頭項、口、手、足、肌肉軟弱無力,可診斷為五軟。 3、五遲、五軟不一定悉具,但見一、二即可分別作出診斷。 4、有藥物損害、產(chǎn)傷、窒息、早產(chǎn)史以及喂養(yǎng)不當(dāng)史。 鑒別要點 痿證:以下肢不能隨意運動礙于行走為主癥。不伴有頭項,口等部位的肌肉軟弱無力,與立遲、行遲的發(fā)育遲緩亦有別。多因后天疾病影響所致。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臟腑: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手足軟屬肝脾腎不足;發(fā)遲、語遲、肌肉軟屬心脾不足。 (2)辨輕重:病程長,五遲、五軟并見者,病情較重;五遲、五軟僅見 一、二癥者,病情較輕。 2、治療原則 總以扶正補虛治療為要。偏于脾腎虛弱者,治宜補益脾腎;偏于肝腎虧損者,治宜補益肝腎;偏于心腎不足者,治宜補腎養(yǎng)心;偏于氣血虛弱者,治宜補益氣血。此外,可配合針灸,推拿療法,以提高療效。 3、分證論治 (1)五遲 a.脾腎虛弱 【證候】頭發(fā)稀疏萎黃,牙齒生長遲緩,或生而牙質(zhì)不良,囟門寬大,逾期不合,形體瘦弱,生長發(fā)育緩慢,肌肉松軟,面色淡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補益脾腎。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四君子湯加減。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黃芪、白術(shù)各6g,人參5g,甘草3g。 b.肝腎虧損 【證候】生長發(fā)育緩慢,筋骨萎軟,屆期不能坐起、站立、行走、生齒,頭發(fā)稀疏,面色不華,精神呆滯,智力遲鈍,囟門寬大。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加味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五加皮、太子參、何首烏各6g,鹿茸3g(研末另服)。 c.心腎不足 【證候】語言發(fā)育遲緩,智力低下,常伴有立、行、發(fā)、齒等遲緩證候。神情呆滯,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結(jié)。舌淡苔薄,脈緩無力。 【治法】補腎養(yǎng)心。 【方藥】菖蒲丸合五加皮散加減。石菖蒲、五加皮、丹參、牛膝、當(dāng)歸、珍珠母、何首烏、遠志各6g,人參5g。 (2)五軟 a.脾腎兩虛 【證候】頭項軟弱不能抬舉,口軟唇弛,吸吮咀嚼困難,手足弛緩無力,不能握舉和站立,肌肉松軟,失于彈性,發(fā)育較同齡兒童落后,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補腎地黃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鹿茸3g (研末另服),牛膝、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黨參、白術(shù)各6g。 b.肝腎虧損 【證候】頭項軟弱,不能抬舉,手足筋骨軟弱,不能握舉和站立,神情呆滯,智力遲鈍,肌肉萎縮,心煩不寐,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枸杞子、女貞子、黃精各6g。 c.氣血兩虛 【證候】肢體軟弱,手不能舉,足不能立,口唇軟薄,咀嚼無力,涎出不禁,神情呆滯,智力遲鈍,面色萎黃,精神倦怠,少氣懶言,納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當(dāng)歸、熟地黃、白芍、山藥、牛膝各6g。其他療法 1、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用于肝腎虧損證。 (2)當(dāng)歸補血丸:用于氣血兩虛證。 2、單方驗方 (1)醋炒魚骨50g,胎盤粉7g,炒蛋殼20g,白糖25g,共研細粉。每次0.5g,1日3次,15到20天為1個療程,連服1到3個療程。用于五遲。 (2)龍骨25g,牡蠣20g,牛膝15g,淫羊藿10g,白術(shù)12g,蒼術(shù)8g,熟地黃6g,太子參、當(dāng)歸、石菖蒲、何首烏、山楂各5g,共為細粉。6個月每次0.25g;7到12個月每次0.5g;1到2歲,每次0.75g;2到3歲,每次1.0g,1日2到3次,連服1到2個月。用于五遲。 (3)楮實子15g,何首烏、淫羊藿、鎖陽、狗脊、白術(shù)各10g,1日1劑,水煎服。療程1到3個月。用于五軟。 3、針灸推拿 (1)齒遲、立遲、行遲者,針腎俞、命門、環(huán)跳、大杼、絕骨、曲池、陽陵泉、足三 里。 (2)語遲者,針神門、內(nèi)關(guān)、大陵、心俞、脾俞、靈道。 (3)五軟,取風(fēng)池、天柱、天杼、外關(guān)、足三里,陽陵泉、心俞、腎俞。輕刺重灸。推脾土,揉命門,運外八卦,推肝經(jīng),搖斗肘。 (4)穴位注射:足三里注射5%當(dāng)歸液。每次0.3到0.5ml,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預(yù)防與護理 1、加強衛(wèi)生宣教工作,普及妊娠期、哺乳期保健常識和育兒知識。 2、嬰兒應(yīng)以母乳喂養(yǎng)為主,人工喂養(yǎng)應(yīng)注意乳食的質(zhì)量,并及時添加輔食,保證營養(yǎng)充足。 3、注意戶外活動,重視功能鍛煉,加強智力訓(xùn)練。 4、加強營養(yǎng),平時可食用芡實,山藥,有補脾充肌之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