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本章老子認(rèn)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然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究其原由是因?yàn)闆]有了解“吾言”之宗旨或根本。其旨在教人對(duì)“吾言”要從根本上“知”之,并在生活中“行”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1。是以圣人被褐懷玉○2。 [校釋] ○1則我者貴:從河上公、王弼等本。按:帛書本作“則我貴矣”。 ○2被褐懷玉:從河上公、王弼等本。按:帛書本作“被褐而懷玉”?!氨弧?,此處讀pī,通“披”,穿著。 [今譯] 我所說的話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實(shí)行。然而,天下沒有多少人能夠了解我所說的話,也沒有多少人能夠?qū)嵭形宜f的話。 我所提出的言論是有宗旨的,我所闡明的事理是有根據(jù)的。人們正是由于不了解它,因此便不了解我所說的話。 了解我言論的人稀少,效法我言論的人難得。(由于圣人了解“言有宗,事有君”,即了解言論事理中蘊(yùn)含大道,)因此圣人法之,猶如外穿粗衣內(nèi)懷美玉一般而胸懷大道深藏不露。 [札記] 道言易知并易行,為何天下少知音? 只緣未識(shí)真面目,被褐懷玉若圣人。 第七十一章 本章老子就學(xué)問態(tài)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子主張“知不知”,反對(duì)“不知知”。并指出“不知知”是人的一種毛病。人怎樣才能不犯這種毛病呢?老子認(rèn)為——人應(yīng)當(dāng)效法圣人把這種毛病當(dāng)做毛病來對(duì)待,即深刻地認(rèn)識(shí)到這種毛病是毛病。其旨在教人不要犯“不知知”的毛病,從而達(dá)到“知不知”的境界。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1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2 [校釋] ○1知不知,上;不知知,?。簭暮由瞎⑼蹂龅缺?。按:帛書甲本作:“知不知,上矣;不知不知,病矣”?!币冶咀鳎骸爸恢?,上矣;不知知,病矣。”“尚”,通“上”。 ○2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從河上公、王弼等本。按:帛書甲本作:“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乙本作:“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太平御覽·疾病部》引作:“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p> [今譯]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或即使自己已經(jīng)有所知道也不表現(xiàn)知道,)如此最好;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或不知道卻裝著知道,)這是(人們常犯的)毛病。 人只有把(這個(gè))毛病當(dāng)做毛病,因此才不會(huì)犯(這個(gè))毛病。 圣人(之所以)不犯(這個(gè))毛病,就是因?yàn)樗眩ㄟ@個(gè))毛病當(dāng)做毛病,所以才不犯(這個(gè))毛病。 [札記] 不知顯知是謂病,圣人病病終不病。 勸君知之若不知,為學(xué)日益且求精。 第七十二章 本章是老子對(duì)執(zhí)政者的勸誡,也可以說是老子在論述治國愛民之道。其旨在——希望執(zhí)政者做到“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希望執(zhí)政者要效法圣人而舍棄“自見”、“自貴”,而采取“自知”、“自愛”。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2。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校釋] ○1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從王弼本。此句帛書本作“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河上公道藏本作“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影宋本無“則”字。 ○2無厭其所生:“厭”,這里讀yā(壓)。 [今譯] 如果人民不畏懼統(tǒng)治者對(duì)其壓迫的巨大威力,那么人民對(duì)統(tǒng)治者反抗的強(qiáng)大威力就將暴發(fā)到來了。 (因此,統(tǒng)治者)不要侵占人民的居住之處,不要斷絕人民的生存之路。只有不斷絕人民的生存之路,所以才不會(huì)遭到人民的厭惡或反抗。 因此,有道的人具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現(xiàn)(才能);具有自愛之心而不自我顯示尊貴。所以要效法有道的人舍棄后者而采取前者。 [札記] 民不畏威大威至,所居所生莫兒戲。 勸君自知且自愛,自見自貴當(dāng)舍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