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本章旨在教人效法天地的無私精神,做到先人后己,忘我無身。這是將“天道”的“無為”、“不爭”的特性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長生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3?故能成其私。 [校釋] 1不自生:指(天地)不有意為自己而求長久生存,意即(天地)無私也。“生”,這里指生存或存在?!安蛔陨保ㄋ椎刂v即(天地)不為自己而活著。 古棣《老子校詁》本中作“不自私”。他認為:“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蓋古人常語。《管子·心術(shù)下》“是故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老子正是從“天地?zé)o私”引出“圣人無私”的。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與“天地?zé)o私”相通,“天地不仁”正是從“天地?zé)o私”中派生出來的。從“天地?zé)o私”推論“圣人無私”,與從“天地不仁”推論“圣人不仁”是同一個邏輯。 2長生:長久生存。諸本多如河上公本作“長生”,想爾本、景龍本、吳澄本,明太祖御注本等皆作“長久”。 3邪:語氣詞。念yé,又作“耶”;“耶”是“邪”的后起字。用在反問句末,表示無疑而問的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今譯] 天地是長久生存著的。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是因為它們無私(而不為自己活著),所以反而能夠長久生存。 因此,圣人效法天地的無私,把自身的位置擺在眾人的后面,反而能贏得眾人的擁戴而德高望重;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得到眾人的保護而安然無恙。這難道不正是因為圣人“后其身”和“外其身”而不自私嗎?所以圣人反而能夠因眾人的成全而得到無意而求的私利(即“身先”和“身存”)。 [札記] 天長地久不自生,圣人法之無私心。 莫問身先身存事,只管后身與外身。 第八章 本章老子以“水”喻“道”,認為“上善”者“若水”,旨在教人應(yīng)該具有水一樣的品格,即“利物”、“不爭”、“處下”等。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1,故幾2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3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校釋] 1惡:這里讀wù。憎惡;討厭;不喜歡。 2幾:這里讀jī。接近;差不多。 3正:河上公本、王弼本及帛書本均作“正”。“正”通“政”,指政事。 [今譯] 最善的人其品格好像大自然中的水一樣。 水的好品格是善于默默無言地滋潤萬物而且不與萬物相爭,自自然然地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地方并且無怨無悔,所以像水那樣的品格最接近于“道”。具有崇高美德的人,像水那樣(避高趨下)而善于位居眾人之后,不計地位卑低;心境像水那樣而善于保持深沉寧靜的狀態(tài);和人結(jié)交像水那樣而善于友好、仁愛而不求報答;說話像水那樣而善于守信用;執(zhí)政像水那樣而善于做到清正廉潔、公平不倚,并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處事像水那樣而善于發(fā)揮能力并圓通;行動像水那樣而善于隨順天時、把握時機、合乎時宜。 上善者正是因為像水那樣而與物不爭,所以便沒有過錯,也不會招人怨恨。 [札記] 上善若水品德優(yōu),利物不爭處下柔。 如能若水致七善,幾于大道永無尤。 第九章 本章老子通過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事例——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金玉滿堂、富貴而驕的結(jié)果——器滿則溢、不可長保、莫之能守、自遺其咎,旨在告誡世人:凡事都不能過度,要適可而止;并特別指出“功遂身退”才符合“天道”。即在“功遂”之后,不盈滿、不顯露鋒芒、不自高自大,當(dāng)適可而止、斂藏鋒芒、謙虛謹慎。換言之,即在“功遂”之后,韜光養(yǎng)晦、淡泊名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1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2。 [校釋] 1揣:這里讀zhuī,捶擊。 2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河上公本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王弼本為“功遂身退,天之道”;帛書甲本為“功遂身退,天□□□”;帛書乙本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楚簡本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本書從楚簡本和帛書本。 [今譯] 手里拿著東西,不斷地往容器里裝,使其充滿,不如適可而止;捶擊金屬器具使之銳利,不能長久保持。 黃金白玉堆滿一大間房子,沒有誰能夠守藏得?。蝗绻艘驌碛胸敻缓偷匚欢愿咦源?、放肆傲慢,那是自己給自己留下禍根。 事業(yè)完成后而謙讓身退,這才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 [札記] 金玉滿堂莫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咎。 凡事須知適可止,功成身退保無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