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復(fù)性發(fā)作疼痛為主的癥狀。由于疼痛位近心窩部,古人又稱“心痛”、“胃心痛”、“心腹痛”等。胃痛多見于西醫(yī)學(xué)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等病。胃痛的發(fā)生主要由外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寒等導(dǎo)致。 胃痛癥狀,可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消化道潰瘍、各類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及肝、膽、胰等疾病中。 脾胃虛寒 多因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養(yǎng)而發(fā)生疼痛。 典型癥狀: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神疲納呆,手足不溫,大便溏。其證要點為“隱痛”,因脾胃虛寒使運化遲緩,故胃痛隱隱,脾陽不振則四肢倦怠,虛則喜按,寒則喜暖,得溫?zé)釀t痛減。 飲食傷胃 多因飲食不節(jié),或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致胃失和降,不通則痛。五味過極,辛辣無度,肥甘厚膩,飲酒如漿,則蘊濕生熱,傷脾礙胃,氣機壅滯。 典型癥狀: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打嗝泛出不消化食的腐蝕味道)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得矢氣及便后稍舒。其證要點為“脹痛”,并伴有食物阻滯胃脘難以消化,上下氣機不暢的系列癥狀,治療的原則為消食導(dǎo)滯,和胃止痛。 脾胃虛寒 多因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fā)胃痛。 典型癥狀: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其證要點為“胃脘脹痛,攻痛兩脅”,肝經(jīng)布兩脅,氣病多游走,故胃脘痛,時攻兩脅,并伴有肝氣攜胃氣上逆的噯氣、返酸、嘔逆的癥狀,治療的原則是疏肝解郁,降逆止嘔,理氣止痛。 上脘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擅治吞酸嘔吐之癥,與中脘配合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擦熱脅肋時可刺激到位于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內(nèi)的期門和第十一肋端的章門,期門為肝之募穴,章門為脾之募穴,兩穴位于脅肋,可調(diào)和肝脾,理氣止痛。 在以上三種類型的胃痛中,均易在胃痛同時伴隨出現(xiàn)胃脹的癥狀。 脾胃虛寒,中焦運化遲緩而胃脹; 飲食積滯,中焦氣機阻滯而胃脹; 肝氣犯胃,中焦氣機橫逆而胃脹, 如果癥見胃脹,則可用八脈交會穴配穴法之公孫配內(nèi)關(guān)。 T ips: 脾胃虛寒,摩熱中脘,胃之募穴,六腑之會 飲食傷胃,中脘下脘,左滑肉門,功在胃底 肝氣犯胃,上脘中脘,擦熱脅肋,期門章門 胃脹而痛,多用公孫,八脈交會,配合內(nèi)關(guān) 文字 | 程氏針灸 |
|
來自: 昵稱15607564 > 《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