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咨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里面,喬英子父母離婚后,她跟著媽媽宋倩生活。 宋倩極強的控制欲讓孩子英子患上嚴重抑郁癥,父母離婚,經常當著英子的面吵架,說對方的壞話。這就在喬英子心里產生不可磨滅的陰影,造成了喬英子性格的多面性,面對同齡人很活潑,面對爸爸又變成可愛型,面對媽媽就又變成懂事型。 然后越來越多自媒體將原生家庭的罪惡揭露網上,其實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深知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絕對深刻。 而且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可擺在現(xiàn)實一個情況就是,如果一個人經歷了糟糕的原生家庭縱然有極強的覺察力,深知自己當下的痛苦和過去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時間已然過去,我們沒有回到過去的能力。 怨恨父母就像一道詛咒我知道很多人在做心理咨詢的時候會提到家庭和自己的關系,在這個時候當咨詢師幫他解釋自己的癥狀與過去的關系時,他會非常的痛苦,甚至怨恨自己的過去。 忘記是誰說的,如果你恨一個人,報復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怨恨自己的父母。 這是因為你的人格源自早年與父母的成長互動,無論你做怎樣的心理分析或者成長,你也許終將無法完全擺脫早年和父母成長的影響,而怨恨父母就像怨恨自己一般,你在否定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這種痛苦就像詛咒一般無論走到哪里都很難擺脫。 在心理咨詢中,為什么需要談論原生家庭,談論與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的關系?原因在于,沒有解決的原生家庭問題往往成為自毀行為、心理癥狀、發(fā)展停滯背后的重要原因。 所以千萬不要過分解讀心理學對原生家庭的理解,所有專業(yè)和善意的心理咨詢師幫助你梳理原生家庭都是為了歸因而非歸罪。 為什么我一定要原諒父母?靈性作家張德芬女士曾在她的文章中說,要與我們的父母和解,然后生命的能量才能更好地流動起來。 這句話沒有錯。她以自身為例,只能說她是幸運的,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與自己的父母和解。 如果我們在期待完美的父母,我們就會對父母充滿恨。如果我們看到了真實的父母,我們就會對父母充滿了慈悲。 但回到現(xiàn)實情況來看,有部分人的原生家庭的確非常糟糕。 比如有些極其自私的父母,把子女當做是自己的財產,可以滿足自己私欲的一個事物。而不是真正的站在子女的角度,去為了他們的幸福和快樂著想,也不是把他們當做是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和尊重,也不是無條件的愛甚至有時是愛無能。 這個時候會產生強烈的怨恨是正常的,要允許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可擺在一個現(xiàn)實情況就是: 父母帶來的影響,誰來負責? 當你覺得應該父母來負責,就是怨恨。當你覺得應該自己來負責,就是成長。我們討論如何影響的目的,就是在討論如何改變。 因為所有的分析,我們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改變,而絕非停留在怨恨層面。 不論你是做長程的心理分析也好,還是在更健康的其他關系中浸泡也好,最終都要面臨你自己帶著一部分父母人格的現(xiàn)實。 你明白為何心理學總是講接納嗎?或者你明白佛家總講放下嗎? 因為這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當你怨恨夠了,你有了能量,你知道那些是錯的后,你依然可以不認同你的父母,可你必須盡量和父母和解,換句話說這是在和你自己和解。 當你能為現(xiàn)在的自己負起責任來,你就成了和父母一樣平等的成年人了。你們一樣有著彼此的艱難、無奈、言不由衷。你不再那么需要他們,和解就是個自然的結果了。 (??優(yōu)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qū),這里會每日分享優(yōu)質心理學和精神衛(wèi)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strong> 因為在人生中,不只是原生家庭這個關系會傷害你,任何關系都可能產生傷害,應對人生中關系的傷害是你未來一輩子的事情,當你與自己和解后,你會開始有能力或至少像個成年人一樣敢于面對關系的真相,這樣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所以抑郁的你,該嘗試從怨恨父母的過程中走向和解了,這個過程不容易,別著急慢慢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針對焦慮癥的康復,有時候“慢”即是“快” 焦慮癥半年差點住院,走出后我想告訴你為何“接納”很重要 戰(zhàn)勝焦慮癥:記住“面對、接受、飄然、等待”這四個詞 都知道在焦慮抑郁中接納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這里幾個故事啟發(fā)你一下! 專業(yè)測試: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專業(yè)心理測評量表) 治愈強迫、焦慮、抑郁等神經癥的5個關鍵因素 如何走出抑郁癥(正念冥想方法引導) 心理學講解除痛苦要“接納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接納自我? 走出神經癥,森田療法告訴你必須接納它(專業(yè)解讀) 再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過去焦慮抑郁經歷讓我重新頓悟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