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南宋詩人陸游的一個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的意思是說,文章不需要人加工,是天然而成的,是技術(shù)高超的人偶然間的靈感所得。對于陸游這番議論,你相信嗎?其實古代有不少詩人的名作,都是妙手偶得的。譬如,白居易的千古名作《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載:“余與元集虛十七人,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白居易序中的“口號”,即隨口吟出的意思,也就說明《大林寺桃花》這首詩,是他妙手偶得。那么白居易隨口吟出的這首詩,究竟有著怎樣的藝術(shù)魅力,成為千古名作,被我們廣為傳誦的呢?對于自小就被要求背誦的這首詩,相信大家都知道詩中講述了一個常理,即地勢高低,造成的景觀差異。 但除了這個常理外,更值得我們贊嘆的卻是,白居易對春光的描寫。雖然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但是它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把春光寫得生動具體,活靈活現(xiàn),惹人喜愛。除此之外,它也透露出了白居易對春光的無限喜愛、留戀之情。這些都是白居易這首詩成為千古名作,被我們廣為傳誦的因素。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白居易的這首《大林寺桃花》。首先,詩的開篇“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即廬山香爐峰下的四月里,早已經(jīng)是百花凋零殆盡,而峰上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剛剛開始盛開。倘若只是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來看,它確實只是把地勢高低,會造成景觀差異的常理,做了一番記事和描寫。 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對于古代詩人而言,最容易觸景生情的因素之一,便是花落之時,因為會產(chǎn)生無窮的惜春傷春之情。如杜甫《曲江》詩中的“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 白居易在還沒有登上廬山香爐峰的時候,勢必就已經(jīng)為春光的匆匆逝去而感慨萬分,但是當他從峰上大林寺中,被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光沖入眼簾時,其驚異和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因此它字面上是記事寫景,實則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轉(zhuǎn)變,即由傷春惜春,變到驚異、欣喜。 也正因為白居易心情上的轉(zhuǎn)變,所以才有了接下來的兩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即我常常為春光的逝去無處尋覓而感嘆悵恨,卻不知道它反而躲在了這深山的寺廟里。從這兩句來看,白居易不僅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形象。還把春光擬人化,仿佛她就是一個調(diào)皮的小女孩,在和詩人躲迷藏。由此可見,這首詩的構(gòu)思巧妙,趣味橫生。 綜觀這首詩,語言上還是秉承著白居易詩歌的特色,通俗易懂,可以說是通篇就像大白話。風格上則平淡自然,卻意境深邃,富于情趣。當然尤其難得的,還是這首詩竟是白居易隨口吟出。雖然現(xiàn)在已是寒冬,但是品味這首詩,無疑可以將我們置身于,那片桃花朵朵開的美麗春光中。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