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是王清任化瘀第一方,見到這3條癥狀就可以用血府逐瘀湯(上)[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成功] 活血化瘀學派的開山鼻祖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瘀郁并治,“通”治百病 王清任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曾被視為離經(jīng)叛道,為一些正統(tǒng)人士所不齒,故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資料比較有限。但時間是無情而公正的,作為中醫(yī)藥學中活血化瘀學派的開山鼻祖,他的醫(yī)學成就正日益引起世人的矚目,活血化瘀方藥的應用范圍之廣,對現(xiàn)代醫(yī)學的啟迪之深,實在令人激動不已。 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字勛臣,清代直隸省玉田縣(今河北省玉田縣)鴨鴻橋人。歷時42載寫成了《醫(yī)林改錯》一書,糾正了以往中醫(yī)學著作中的諸多錯誤,成為中醫(yī)學發(fā)展進步的一個里程碑。他強調(diào)補氣活血與活血逐瘀兩個臨床治療原則,據(jù)此變化出幾十首活血化瘀的方劑,血府逐瘀湯就是其中之一。 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一書中說:“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如坡,前高后低,低處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边@就是王氏所謂的胸中血府。王氏指出,“胸中血府”極易產(chǎn)生瘀血,出現(xiàn)“胸中血府血瘀”之證,治宜活血化瘀,故創(chuàng)血府逐瘀湯。 王清任的血府說有三個要素:第一是血府的解剖認識;第二是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認識;第三是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 王氏血府說的錯誤只在于對血府的解剖認識上。他雖未明確反對“夫脈者,血之府也”,卻臆造了一個“胸中血府”。然而正是這一錯誤,使王氏將注意力集中于胸部,提出了“胸中血府血瘀”。既然我們已知王氏的認識有誤,不妨去偽存真,將“胸中血府血瘀”當作“胸中血瘀”。事實證明,胸中血瘀是極易出現(xiàn)的一種病理現(xiàn)象,這一病理認識合乎中醫(yī)臟腑學說,并與《內(nèi)經(jīng)》合拍,故用活血化瘀為法也就理所當然了。因此王清任的血府說之三要素中,其二血府血瘀、胸中血瘀的病理認識是正確的,其三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也是正確的。所以王氏以臟腑機能、氣血生化為依據(jù)創(chuàng)制的血府逐瘀湯可獲佳效。 唐宗?!堆C論》卷8:“王清任著《醫(yī)林改錯》,論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長。所立三方,乃治瘀血活套方也。一書中惟此湯歌訣‘血化下行不作癆’句頗有見識。凡癆所由成,多是瘀血為害,吾于血癥諸門,言之纂祥,并采此語為印證?!?/div> 【血府逐瘀湯中有這幾條癥狀】 一、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nèi)有淤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副血活熱退。(她耐寒不耐熱,手腳長年冰冷,即身外涼,而喜吹風,冬季喜往外跑,即心里熱) 二、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副可好。(她情志一抑郁,就胸悶氣短,不能展顏舒暢) 三、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副必好。(你說她性情平和,卻仍有酸脹難受的病痛,即在此) 1978年,第一次讀到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在我的印象中,王清任這位清代醫(yī)生,醫(yī)術十分高明,他不盲從經(jīng)典而有創(chuàng)見,我尤其注意他的“血府逐瘀湯”。 首先,這一劑活血化瘀方,能夠治療頭痛、胸痛、心里熱,飲水即嗆、不眠、心跳心忙等那么多病癥,給人啟示是:許多種疾病,究其實質(zhì),都同氣滯血瘀有關。 第二、令人稱奇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病癥,居然用血府逐瘀湯這同一劑藥而得救治。第一個病例是江西某巡撫,他74歲,夜晚躺下必須坦胸露腹,方能入睡,蓋一層薄布也斷不能入眠。他患這個怪病已經(jīng)七年,召王清任診治,用血府逐瘀湯五副而痊愈。第二個病例是一女子,22歲,夜晚躺下,需令仆婦坐在她胸口上方能入睡。她患此病已經(jīng)2年,王清任同樣用血府逐瘀湯,三副而愈。 一個是胸不任物,一個是胸任重物,兩個完全相反的病例,用血府逐瘀湯都可治愈,說明他們的病因都同血瘀有關?,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血府逐瘀湯可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這位胸不任物的江西巡撫和那位胸任重物的女子,究其病源,或許都是一種神經(jīng)感覺系統(tǒng)錯位所至,雖然表現(xiàn)各異,但病因都屬于神經(jīng)官能癥之類,故能同一劑藥而治愈。 服用血府逐瘀丸(湯)最明顯是消化系統(tǒng),不管吃了多少飯菜,多少油膩,一丸血府逐瘀下去,根本不用怕消化不了,吸收不了。 凡有肚腹胸脅疼痛,用藥一丸,迅速止痛。 給兩腿增力:我曾飯后服用血府逐瘀丸,然后騎自行車去南崗,感覺上坡蹬車,腿部十分增力,輕松如飛。記得此方中有牛膝一味,也許是它的引血下行之功吧。 止呃逆:我曾偶然用血府逐瘀丸一味,止住了呃逆,當時驚喜不已,認為這或許是一個新發(fā)現(xiàn)。后翻閱《醫(yī)林改錯》,方知王清任早已將呃逆歸于血瘀,他說:“無論傷寒、瘟疫、雜癥,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div> 更重要的是,每服此逐瘀丸,頓覺呼吸通暢,似有補氧之功。它的作用,不是一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式的局部作用,而是一種全身的、整體的良性調(diào)節(jié)。試想,經(jīng)常性的活血化瘀,使氣血暢通,川流不息,豈不可以防止百??! 我認為,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不但是治病良藥,亦是老年人的頤養(yǎng)良方。人到老年,氣血日漸瘀滯,導致百病叢生。經(jīng)常服用血府逐瘀丸,可以行氣活血,逐瘀生新,調(diào)整臟腑,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清任是一個謙虛務實的醫(yī)家,他在書里寫:“病有千狀萬態(tài),不可以余為全書?!薄肮湃肆⒎街?,效與不效,原有兩途。其方效者,必是親治其癥,屢驗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議論,方從揣度。”(以上為楊新民經(jīng)驗) 【血府逐瘀湯】當歸,生地,牛膝,桃仁,紅花,赤芍各9克,柴胡,枳殼,桔梗,川芎,甘草各5克。共11味。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 。 加減化裁:若瘀痛入絡,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龍、三棱、莪術等以破血通絡止痛;氣機郁滯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氣止痛;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脅下有痞塊,屬血瘀者,可酌加丹參、郁金、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滯。 功效:寬胸理氣,活血去瘀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nèi)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zhì)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 主治病名:三叉神經(jīng)痛、眩暈、流產(chǎn)后腰痛、血瘀性頭痛、胸痛、乳癖、痛經(jīng)、產(chǎn)后發(fā)熱、輸卵管積液、驚恐征、老年性室性早搏、食不知味、低熱、自汗、矽肺、藥物性皮炎、臁瘡、慢性蕁麻疹、皮膚搔癢癥等等,據(jù)說還有人將其應用于癌癥的防治。 方解:血府逐瘀湯乃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枳殼易枳實)合方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紅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化瘀;四逆散行氣疏肝解郁;桔梗入肺經(jīng),開胸理氣;牛膝引血下行。全方氣血兼顧、活中寓養(yǎng)、升降同施,能促進氣血運行,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 【配伍特點】 一為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jié);二是祛瘀與養(yǎng)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三為升降兼顧,既能升達清陽, 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和調(diào)。 歌訣: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枳殼膝芎饒。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癆。(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川芎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jīng)第一方。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少腹逐瘀桃牡丹,元胡靈脂芍茴香。蒲黃肉桂當沒藥,調(diào)經(jīng)種子第一方。身痛逐淤膝地龍,香附羌秦草歸芎。黃芪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血府逐瘀湯是治怪病】 行醫(yī)50多年的吳文鵬老中在談到運用血府逐瘀湯時說:“通過有關病歷的觀察,凡內(nèi)科雜病治之不愈者,皆可考慮有關瘀血之凝滯,根據(jù)筆者數(shù)十年臨床經(jīng)驗,確藥簡效宏,很值得探討。” 【經(jīng)血淋漓】趙某,女,34歲,橋東副食廠工人。經(jīng)來淋漓10余天才凈,二三年經(jīng)量漸多且伴有全身不適,如乳房發(fā)脹,腹痛,經(jīng)來有塊,色黑紫,平日潮熱。煩躁,曾用歸脾湯、柴胡疏肝飲、逍遙散等交替治療,均無效。因血海本有蓄熱,歸脾太早,則滯而不化。脈緊而弦,舌紅紫,苔薄。治療:非王氏妙法不可奏效,故選用血府逐瘀湯,加生地黃、柴胡連服十余劑而愈。 【頑固性失眠】劉某,男,35歲,省某建二處干部。頑固性失眠數(shù)年,每于夏季尤劇,有時徹夜不眠,初服安眠藥尚見效,日長則無效,近頭部覺有異物籠罩,思想不易集中,壓力甚大,影響工作和學習。根據(jù)以上情況,“陽氣不能下達陰血之分,故目不瞑”。脈弦澀,舌紫。治療:瘀滯竅絡,夜不能睡,用安神養(yǎng)心藥治療不效,方用血府湯,原方血府逐瘀湯加遠志6克,炒棗仁25克,瓜蔞9克,茯神9克,水煎服,10劑向愈。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注解中這么說道:“夜不能睡,用安神養(yǎng)血藥治之不效,此方若神。”又曰:“夜睡夢多,是瘀血,此方一兩劑全愈,外無良方?!笨梢娧痧鰷茏屟鲶w質(zhì)的失眠患者,酣然入睡夢鄉(xiāng)甜。 【腦內(nèi)傷頭痛】 患者,男,36歲。4年前有頭部內(nèi)傷史,后常感頭痛,時輕時重,每發(fā)與氣候、情緒、睡眠有關,痛如針刺,固定不移,伴煩躁易怒,夜不得眠,服止痛藥效差。查面色暗滯,舌紫暗,脈沉澀。此乃腦內(nèi)傷致氣血凝滯,瘀血阻塞絡脈所致,不通則痛,故治以活血祛瘀為主方: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2g,柴胡10g,生地黃12g,桔梗10g,甘草6g,乳香6g,枳殼10g,丹參12g,全蝎3g。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服,6劑后頭痛次數(shù)減少,程度減輕,守方20劑,癥狀悉除,停藥1年,未見復發(fā)。 【 神經(jīng)性頭痛】 患者,女,42歲,頭痛病史3年余,經(jīng)多家醫(yī)院各種物理及化學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性病變,診為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每因情緒緊張或勞累而頭痛發(fā)作??淘\:頭痛較劇,表情苦楚,伴失眠健忘,心煩易怒,舌暗紅有瘀斑,苔白,脈弦澀。癥屬病久氣血運轉(zhuǎn)不暢,瘀血阻竅所致。方投當歸12g,生地黃12g,桃仁12g,紅花10g,甘草6g,枳殼10g,赤芍15g,柴胡10g,牛膝15g,川芎12g,桔梗10g,蜈蚣1條,全蝎3g,白芷10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服藥5劑諸癥減輕,頭痛大減,繼服6劑諸癥基本消逝,守方6劑,頭痛悉除。 【長期發(fā)熱】徐某,女,65歲。發(fā)熱惡寒,肢節(jié)酸痛,在當?shù)匕锤忻爸委熀笠恢卑l(fā)熱不退,體溫38.5℃左右,最高可達38.9℃。刻診:發(fā)熱,無咳嗽,大便偶有便秘,口干咽燥而不欲飲,面色蒼白而黯滯。舌質(zhì)黯紅,邊尖有瘀斑,脈細澀。證屬內(nèi)有瘀血,郁熱蘊結(jié)。治宜活血祛瘀,清解郁熱。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柴胡、丹皮、桃仁各10g,赤芍、川牛膝、當歸、白薇各12g,生地15g,川芎、桔梗、枳殼、紅花、蜜甘草各6g。5劑。水煎服,每日2劑。服藥后熱退至37.5℃,藥中病所,繼服7劑,體溫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