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漢字字體有哪些?楷書、隸書、宋體、小篆……秦篆誕生以來的2200多年中,由篆書繁衍開來的漢字字體有記載的約數百種,如今字體庫再添新成員。 書法家、文化學者李京歷時幾十年,在深入研究甲骨文、金文、篆書對稱漢字結構美的基礎上,摸索總結出一整套適用于所有漢字結構的對稱規(guī)律,在“演繹有依據,實踐有案例,源頭有出處”原則下,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對稱字體——完全對稱漢字,形成了較為嚴謹、科學的法則和理論體系。 作為李京幾十年研究成果的呈現,11月27日,主題為“甲骨新風,和美漢字”的《漢字對稱藝典》首發(fā)式暨李京書法藝術展在京舉辦。 《漢字對稱藝典》由李京歷時二十余年書寫、編輯,載入漢字12000多個,其中6500多是完全對稱文字。這種字體源于甲骨文、金文、秦篆,融合了漢簡、漢隸等諸體風格,是在總結古代已有的部分對稱文字規(guī)律,秉承國學辨證理念,恪守審美規(guī)范及漢字構字科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形成的一種新的字體。 這種字體的顯著特征是漢字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中軸線左右兩側均為對稱平衡結構。它縱向取勢,結體左右對稱,中軸翻轉180度可以重合,兩側相互映照、包容,重心垂直居中,字體穩(wěn)健、典雅,圖案奇絕俊美,凸顯和諧、吉祥、人文、哲理之美。 千百年來,人們多囿于漢字七種字體的局限,八種基本筆劃的變形、美化。通過改變、重組文字結構,形成結構完全對稱的字體,一直是書法界孜孜以求的目標,先人們曾為此進行過長期的探索。比如,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清代書法家吳大澄、吳讓之、伊元凱、鄧散木、楊沂孫、吳昌碩等書寫的“流”字,即“三點水分別在“ ”字左右的寫法,形成平衡對稱美。又如,清代出版的《百體千字文》中,“云騰致雨,露結為霜(寶鼎篆)”的“致”就寫成了上下結構,變成對稱形態(tài)。 李京以動態(tài)和空間視角,去審視漢字的構建,像積木一樣調整安排漢字結構,部件像魔方一樣游動于漢字的東南西北中的五行空間,從而實現了尋求漢字結構平衡對稱美的目的。 從事古文字研究60余年的歷史學家李范文認為,完全對稱漢字是中國漢字的再藝術化和升級版,它是中國漢字從原始的模樣脫穎而出的更為雋美的文字。它融匯、傳承了甲骨文的圖畫美、金文的嚴謹端正美、秦篆的純凈簡約美、漢簡的質樸自由美、隸書的抽象頓挫美、漢印的勻稱裝飾美、行書的收放張馳美。 李范文指出,完全對稱漢字將陰陽平衡、互抱理念融入漢字,發(fā)掘出適用于所有藝術漢字的普遍規(guī)律,某種程度上攻克了中國古藝術文字結構再藝術化的難題,為中國藝術文字的再藝術化,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漢字對稱結構形成后,會產生海量俊美、神奇的對稱圖案,幾乎每個字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其中有很大的聯想空間。比如,李京書法藝術展上的《象》《虎》等作品,與本字的概念形象十分接近,讓人感覺憨態(tài)可掬的大象、威猛雄健的老虎向眼前走來。 據了解,《漢字對稱藝典》全書為精裝版983頁,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新華書店發(fā)行。藝典中納入的漢字能基本滿足使用、收藏者的需要。對稱漢字藝術文體可以有多種,《漢字對稱藝典》為篆書版本。藝典中,每個對稱漢字均與其篆書相對應,并在篆書下方做了標記,以區(qū)分于對稱漢字,目的是為讀者了解對稱漢字演變途徑提供參考。通過兩種字體對比變換,對稱性文字演變的藝術路徑清晰可見。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業(yè)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