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重臣三拜宰輔,被戲稱泰山卻寫出 警世奇文 張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是唐朝中興時代一名重臣,唐睿宗、玄宗時曾三拜宰弼,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擅長文學,當時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時有'大手筆'之稱。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于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贊他'發(fā)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張)說居力多'。730年(開元十八年),張說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唐玄宗在為他舉哀,親自撰寫文,并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謚文貞。由此可見張說在當時極高的政治地位和極高威望。 但張說身居廟堂一帆風順時是一個脾氣暴躁之人,好物貪財,斂錢好利,排斥異己,因此受到他人彈劾,在714年他被貶到岳陽做了一個地方官。張說大半生可謂叱咤風云、青云直上,為了財物和金錢栽了個大跟頭。被貶之后,張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才有所醒悟和反省,認識到人離不開金錢,但金錢也能害人,張說痛定思痛,于是他仿《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體式語調(diào),寫下了奇文《錢本草》。這篇文章雖然只有不到200字,卻被后世譽為千古奇文。后來張說東山再起,又被拜為宰相。 現(xiàn)將張說《錢本草》原文錄于下: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使無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shù)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譯文如下:'金錢,味甜,性熱有毒,卻能預防衰老,駐容養(yǎng)顏。可以治療饑餓寒冷,解決困難,效果明顯。可以有利于國家和百姓,可以污損賢達,只是害怕清廉。貪婪之人服用以不過分為好,如果過度,則冷熱不均,引發(fā)霍亂。這味藥,沒有固定的采摘時節(jié),無理采摘的使人精神損傷。如果只積攢不發(fā)散,會有水火盜賊等災(zāi)難。如果只發(fā)散不積攢,會有饑寒困頓等禍患。一積攢一發(fā)散稱為道,不把他當作珍寶稱為德,取得給予適宜稱為義,使用正當稱為禮,接濟大眾稱為仁,支出有度稱為信,得不傷己稱為智,用這七種方法精煉此藥,才可以長久地服用他??梢允谷碎L壽,如果不這么服用,則會智力減弱精神損傷,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錢本草》全文除標點外雖只有187個百字,卻把錢的性質(zhì)、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形象生動,讓人讀后拍案稱奇。 首先,告訴世人錢既'甘'又'毒'的兩面性。'錢,味甘',讓人羨慕、讓人渴望。手中有了錢,'偏能駐顏,采澤流潤',能救濟貧困,興國利民。然而,錢亦'有毒',能'污賢達'、'令人霍亂',如服之非禮、取之不義,則必被錢'毒'所害。輕則能'弱志傷神',重則招'水火盜賊'。 其次,告訴世人錢該如何掙?怎么花?我們掙錢必須要取之有道,否則'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不但要懂得如何賺取財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支配財富,不能當守財奴,否則,財集而禍生,本末倒置,豈不悲哉!'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應(yīng)該'積散相宜'、'博施濟眾'。 《錢本草》為世人開了服用的藥方:'用錢要有度,這就叫'道';不把錢看得太重,這就叫'德';按勞取酬,這就叫'義';不貪非分之財,這就叫'禮';樂善好施,這就叫'仁';交易不違約,這就叫'信';不讓錢傷害了自己,這就叫'智'。'張說認為只有做到這七點,才可以去享受錢的甘甜之味,避免錢的熱毒之害。 張說以錢喻藥,診治時弊,利害之論頗富哲理,寓意深刻,對于古今腐敗不廉者可謂是一劑靈丹妙藥。各位看官以為如何? 大家耳熟能詳?shù)乃渍Z'泰山'就源自張說。史載,唐玄宗封禪泰山時,張說為封禪使。按照慣例,封禪之后,以下所有官員都要遷升一級。張說卻利用職權(quán),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鄭鎰提升至五品,并賜緋色朝服。玄宗大宴群臣,看到鄭鎰,問他為什么升的這么快。鄭鎰無言以對,戲子黃幡綽打趣道:'這都是泰山的功勞啊!'后來,人們就把岳父稱為“泰山”。 |
|
來自: 公司總裁 > 《古文/譯文/啟蒙/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