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女,77歲,2001年11月26日初診。 患肺氣腫、冠心病20多年,去年由某省級醫(yī)院診斷為“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20多天前感心中悸動,動則心累,咳嗽氣緊,痰白量多,胸悶氣喘,不能平臥,下肢腫,按之凹陷,曾服西藥(藥名不詳)治療,未獲寸功。詢知除上癥外,尚伴納少,大便稀,小便量少。舌淡胖,苔薄白潤,脈結代。 陳老謂:此陽虛飲停,治以溫補腎陽,溫肺化飲,以真武湯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湯加味: 茯苓20g 白芍10g 法半夏15g 桂枝10g 白術20g 五味子10g 生姜20g 紅參10g 炙甘草10g 黃芪20g 北細辛6g 制附片15g (先煎40分鐘) 連續(xù)服15劑后,諸癥平息,整個冬天未再復發(fā)。 【侍診心得】 本案以心悸、脈結代為主癥,諸中醫(yī)學子皆知《傷寒論》中有炙甘草湯可以治療“脈結代,心動悸”,不知真武湯亦可以治之。炙甘草湯證陰陽兩虛而偏于陰虛,故重用生地滋陰,然動悸脈結之癥并非僅獨陰虛也。陳老認為:究心悸脈結之根,為心系血脈時有痙攣,氣血失于通利,不能相續(xù)所致,而血脈痙攣除有陰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外,陽虛飲停也??梢?。此證一派肺腎陽虛,水飲停滯之征,確非炙甘草湯可緩解也。 故宗“治病求本”的原則,用真武湯溫陽強心,化氣利水,心陽得助,陽復水去,血脈無飲內阻,自然血行暢通;再加炙甘草與芍藥合用,甘以緩急,使血脈恢復正常,不呈痙攣,則心血通利,脈來連續(xù),心悸結代可愈。而咳嗽痰多色白,提示肺寒有飲,故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溫肺化飲。 患者年事已高,動則氣緊氣喘,提示心氣虧虛,故加人參、黃芪益氣補虛。陳老反復教導我們,臨床思維應當考慮周全,患者的年齡也是我們臨證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如若不辨,則有顧此失彼之嫌。 【按語】 陳老本身陽虛體質,早年時常抱恙在身,常擬真武湯自服,故有 “陳真武”之稱,因此陳老在臨床運用真武湯治療很多陽虛之證,藥雖平常,卻很精彩,此案即是代表。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的常見致病因素,多見于冠心病、風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等因素造成竇房結供血不足或纖維化,以致竇房結功能減退,臨床以緩慢性心律失常為主要特征。 中醫(yī)認為本證多為陽氣虧虛,痰飲或疲血內阻所致。治療以“溫陽益氣,活血通絡”為主,每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奥辄S附子細辛湯”出于《傷寒論·少陰病脈證并治》,具助陽解表之功。方中麻黃發(fā)表散寒,附子溫腎壯陽,祛除里寒,配伍歸肺、腎經(jīng)的細辛祛風散寒。在本方基礎上配伍肉桂以溫腎助陽,黃芪補氣升陽;葛根升發(fā)清陽,增強補氣溫陽作用;枳實行痰除痞;丹參、焦山楂,活血化瘀。 現(xiàn)在中醫(yī)藥理研究認為溫陽益氣,活血通絡的中藥可以明顯改善竇房結功能,提高心率,對降低病竇患者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有很大幫助(沈映君主編.中醫(y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本案所用藥物雖然有所不同,卻能殊途同歸,其理何在?在于心脈傳導阻滯機制相同故耳。 ——本文摘自《陳潮祖醫(yī)案精解》 |
|
來自: 陳潮祖醫(yī)學論壇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