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 蟬 一襟余恨宮魂斷[2],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3],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4],玉箏調柱[5]。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6]。銅仙鉛淚似洗[7],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8]。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9]。余音更苦。甚獨抱清高[10],頓成凄楚[11]。謾想薰風[12],柳絲千萬縷。 [1]王沂孫(生卒年不詳),字圣與,號碧山,又號中仙,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有《花外集》,又名《碧山樂府》。[2]宮魂: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齊王后忿而死,尸變?yōu)橄s,登樹嘒唳而鳴。王悔恨。”謂蟬為宮中人之靈魂所化,故以“宮魂”為蟬的典實。[3]咽:聲塞。涼柯:謂寒冷的樹枝。移:轉移到。暗葉:謂濃陰中的樹葉。[4]瑤佩流空:玉佩碰擊之聲從空中響過去。瑤佩,美玉制成的佩飾。[5]玉箏調柱:謂蟬飛去之聲如女子調弄弦柱之聲。柱,箏上的弦柱。[6]嬌鬢:暗用“蟬鬢”之典。蟬鬢,古代婦女的一種發(fā)式,兩鬢薄如蟬翼,故稱。晉崔豹《古今注·雜注》:“魏文帝宮人絕所寵者,有莫瓊樹、薛夜來……瓊樹乃制蟬鬢。縹緲如蟬翼,故曰蟬鬢?!?如許:像這樣;這么多。[7]銅仙鉛淚: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便~仙,指漢武帝所制以手掌舉盤承露的仙人?!督疸~仙人辭漢歌序》謂:“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盵8]零露:降落的露水。[9]消得:禁受得。[10]甚:為什么。清高:一作“清商”。[11]凄楚:凄涼痛苦。[12]謾想:徒然地想。薰風:夏天的東南風。又,相傳舜唱《南風歌》,有“南風之薰兮”句。 [解讀鑒賞] 王沂孫,號碧山,生于宋元易代之際,是以詠物詞著稱的一位作者。他傳世的詞作不多,大部分是悲涼凄苦的亡國之音。他的一部分詠物詞,涉及了元朝初年一段特殊的歷史事件。當時有一個總管江南浮屠的胡僧楊璉真伽,奉命挖掘了在會稽的南宋皇陵,以所得金寶去修建寺院。據宋人和明人筆記記載,發(fā)墓者把宋理宗的尸體倒掛在樹上瀝取水銀,掛了三天三夜,最后竟失去了頭顱。還有人在孟后陵墓拾到一團女人發(fā)髻,頭發(fā)有六尺多長,發(fā)根上還留有一支金釵。南宋遺民對此敢怒而不敢言。他們所能做到的,只有偷偷收葬暴露于荒野的諸帝后遺骨,并在冢上種下冬青樹以志對故國的懷念。 王沂孫的故鄉(xiāng)就在會稽,他很可能目睹了這些悲慘的事情。后來他和十幾位南宋遺民一同結社吟詞,用五個不同詞調分詠龍涎香、白蓮、莼、蟬、蟹五物,留下了一部題為《樂府補題》的詠物詞集?,F在我們就來看這部詞集中所收王沂孫詠蟬的一首《齊天樂》,看看他是如何在詠物之中表現寄托的。 這首詞比較難懂,因為作者使用了許多關于蟬的典故。據崔豹《古今注》記載,齊王后怨恨齊王而死,死后尸化為蟬,每天在庭前樹上“嘒唳而鳴”,使齊王聽了感到悔恨。所以,蟬又有一個別名叫“齊女”?!耙唤笥嗪迣m魂斷”就來源于這個典故?!皩m魂”指齊王后的魂,“一襟余恨”指她永遠不能消除的一腔怨恨。“斷”是因悲哀而魂欲斷的意思,也暗示了齊王后在化蟬之后凄苦飄零的生活?!澳昴甏潢幫洹保钦f齊王后化蟬之后,年年只能在庭樹的翠陰中棲息。從表面上看,這本是一件聊可欣慰的事,其實卻不然。因為這一句暗用了李商隱詠蟬詩的“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意在描寫庭樹上那凄涼的生活環(huán)境。樹木是無知無識的,哪怕蟬叫得悲痛欲絕,也不會得到任何同情和慰藉。然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這只斷魂所化的蟬并不停止它的鳴叫。它“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有時在寒冷的高枝上嗚咽,有時在濃暗的樹葉下呻吟,不論在哪里,總是要沒完沒了地訴說它的悲哀。在這里,作者把蟬的生態(tài)和齊王后的遺恨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使蟬進入了人類感情的世界。 “西窗過雨”本是大自然中小小的變化,可是對蟬來說就不是一件小事了。作者并不直接寫蟬遭到雨打時的驚恐,卻要借窗內之人的感覺來寫出蟬的動靜——“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瑤佩”和“玉箏”都是寫蟬被驚起時振翅飛去的聲音。“瑤佩流空”是說那聲音像女子身上的玉佩互相敲擊著從空中劃過,“玉箏調柱”是說那聲音又像是女子在調弄箏上的弦柱。接著,詞人在章法上做了一個極大的轉折——“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這句話顯然是把蟬完全想象成了一個哀傷憔悴的女子。作者問道:既然你已經很久不再梳妝,為什么鬢發(fā)還能夠如此繁盛嬌美?既然已經不再有人賞愛你,你這繁盛嬌美的鬢發(fā)保留下來又有什么價值?在這里我們要注意到,“為誰嬌鬢尚如許”從表面看來好像是離開蟬去寫女子,其實不然,他仍然是在寫蟬。因為這里又用上了另一則關于蟬的典故。據《古今注》記載,魏文帝的宮人莫瓊樹發(fā)明了一種叫做“蟬鬢”的發(fā)型,樣子很像蟬翼。因此后來文人們就經常用“玄鬢”來喻指蟬。駱賓王有名的《在獄詠蟬》詩中就有“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之句。所以,碧山的這一句詞非但不是離開了蟬去寫人,而且他用的典故出于魏文帝宮人,又正好與宮廷中齊王后尸化為蟬的傳說互相呼應。周濟所謂“隸事處以意貫串,渾化無跡,碧山勝場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就是指的這一類地方。 下闋“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把典故和想象結合,為斷魂的蟬乂寫出了另一番悲苦的境界。“銅仙鉛淚”用了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典故。漢武帝在漢宮中筑有一尊手擎承露盤的金銅仙人,曹魏篡漢之后,魏明帝派人把它遷到洛陽。據說,在拆下銅人時它的眼睛里流下淚來。這個典故初看似乎和蟬沒什么關系,可是要知道,相傳蟬是以餐風飲露為生的。銅人和承露盤被遷走就再也接不到天上的露水,蟬的生路從此也就被斷絕了。蟬的病弱的薄翼肯定受不了秋風的摧殘,它那快要枯干的身體也難以再經受季節(jié)轉換的冷暖驟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它還能活得了幾天? 最可悲傷的是,這只蟬雖然生命即將完結,可它還在剩下的幾聲哀吟中對自己的一生做最后一次回顧?!吧酹毐甯摺保械倪x本作“清商”。我以為還是“清高”更好一些。因為蟬棲身高樹,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確實可用“清高”二字來形容。駱賓王《在獄詠蟬》詩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李商隱《蟬》詩有“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都是用蟬來象征一種清高的人品。然而,蟬的清高絲毫不能改變世間的齷齪,也無法抵擋肅殺秋風的來臨。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它發(fā)現自己這一輩子活得實在是毫無價值——“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還有什么比這更痛苦的事呢?寫到這里,蟬的悲苦可以說已經無以復加,可是接下去詞人忽然筆鋒一轉,驀然拋開了眼前的悲苦,轉而回憶夏日的溫馨“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這個出人意外的大轉折給全詞留下了低回蕩漾的余波?!稗癸L”,指夏天的東南風。它帶來了樹木的繁茂。夏天是蟬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那時候千萬縷柳絲在飄拂,到處都有蟬可以棲身的地方?!稗癸L”是有出處的。帝舜曾作《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边@個出處的作用是使人聯(lián)想到儒家理想的堯舜時代??上У氖牵@只斷魂所化的蟬再也沒有機會看到那種美好的時代了,只能在對它的回憶中漸漸地僵枯死去。 我們可以感覺到,這首詞中含有一種感發(fā)的力量。它向我們提示:作者在寫作時必然懷有一種表面文字之外的感動,這種感動才是寫寄托之詞的基本要素。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動呢? 如果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再結合詞中所用的典故、詞匯、意象,我們完全可以由此來作一些感發(fā)的自由聯(lián)想。比如說,從齊王后尸化為蟬的傳說,可以聯(lián)想到在孟后陵墓發(fā)現的那一團女子發(fā)髻。“銅仙鉛淚似洗”數句或許是對南宋很多宗室重器被元人遷掠有感而發(fā)。“病翼驚秋,枯形閱世”和“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也許就是作者自己的痛苦和懺悔?!靶标枎锥取绷钊讼氲脚R安陷落、帝?被虜、端宗流亡、帝昺蹈海這一幕幕亡國慘劇。 “薰風”二句則令人想到兩宋升平時期都市的繁榮……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這些聯(lián)想是完全以這首詞本身所具有的感發(fā)力量為依據的,并不是在“猜謎”。胡適先生在其《詞選》中曾對碧山這首詠蟬詞加以譏評說:“作者不過是做了一個‘蟬’字的笨謎,卻偏有這般笨伯去向那謎里尋求微言大義?!蔽乙詾檫@話有失片面。因為燈謎只是一種機智的游戲,它不是文學,不需要任何情意的感動。詠物詞則不然,作者心中先要有一份情意上的感動,同時對所詠之物也要有所了解有所感動,然后設法實現二者的完美融合。在這一點上,王沂孫做得相當成功。因此周濟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贊美他說,“碧山饜心切理,言近指遠”,又說,“碧山思筆可謂雙絕”。他的意思是說,碧山的情意足以給人感動,而碧山的技巧又足以完美地表達出他的情意,這種結合使他的詞顯得沉郁頓挫,對讀者產生一種興發(fā)感動的力量。 王沂孫的詠物詞在用字、用典、句構、章法和托意上都是極有層次和法度的,因此很多學詞的人都喜歡從碧山詞入手。但應該指出的是,正由于碧山詞用心太過,有時就難免有傷自然真率之美。因為,詠物詞用典故來鋪寫所詠之物已是一層隔膜;又要透過所詠之物來寓寫所托之意,則又是一層隔膜。雖然碧山能夠把它們結合得很巧妙,但這兩層隔膜對作品本身的感發(fā)力量不可能不造成一定的限制和損傷。事實上,這個問題已不僅僅是詠物詞中存在的問題,它涉及對北宋詞和南宋詞的優(yōu)劣評價。周濟在其《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北宋詞,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實且能無寄托也。”他的意思是,下等的北宋詞不如南宋詞,因為它寫詩酒歌舞便只是詩酒歌舞,并不能像南宋詞那樣可以有超于表面之外的另一層托意;而上等的北宋詞高于南宋詞,因為它所寫的雖然都是眼前真實感受,并不曾有心寄托什么寓意,但卻自然而然地給予讀者一種深遠的聯(lián)想。這就是思索安排和直接感發(fā)兩種不同的寫作途徑所造成的不同結果。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初步把握住南宋詞的優(yōu)點和缺點,從而能夠對南宋詞的作者有一個比較公正的評價了。 [閱讀思考] 閱讀本講內容,試談王沂孫這首詞是如何在詠蟬之中表現寄托的。 |
|
來自: 樂水無涯 > 《王沂孫1230-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