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討論溫病的本質?因為疾病的本質決定著疾病的治療。治則、治法、選方用藥,都是依據臨床診斷而確立的。若對疾病本質認識不清,則治療就無從談起。 溫病本質是什么?依傳統(tǒng)觀點而言,溫病本質是熱盛陰傷,本人認為,溫病乃是郁熱。不論新感、伏邪、溫疫、濕溫化熱,還是衛(wèi)氣營血、三焦等各個傳變階段,只要有熱邪存在,其熱統(tǒng)統(tǒng)屬于郁熱在里。明確了這一本質,對溫病的分類、傳變、治療,都有重大影響,所以,必須先將溫病本質討論清楚。 一、新感溫病屬郁熱(一)衛(wèi)分證 新感溫病初起的衛(wèi)分證,其本質屬郁熱。衛(wèi)分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無?;蛏俸梗人?,或胸悶胸痛,口微渴,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依八綱辨證的表里劃A,衛(wèi)分證屬表證范疇。所以葉天士說:“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睖夭”碜C,與傷寒表證有著本質不同,其治療亦大相徑庭。這點至關重要,惜多為人所忽略,致使兩者混同。 表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上述衛(wèi)分證的表現(xiàn)中,發(fā)熱、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胸悶痛、口渴、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等,皆不屬表證所獨有,都不能作為表證的主要特征。惟獨惡風寒,才是表證具有定性意義的特征。 為什么說惡風寒是表證具有定性意義的特征呢?這在《傷寒論》中有明確的論述。《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敝倬罢f得非??隙ǎ瑦汉翘栕C的必有之癥。第121條:“太陽病,當惡寒?!痹俅握f明,惡寒是太陽證的當然之癥。134條:“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160條:“汗吐下后,惡寒者,表未解也?!贝苏f明表證存在與否,主要標準就是惡寒一癥是否存在。有惡寒就有太陽表證,無惡寒就無表證。所以,惡風寒是判斷表證存在與否的主要指征。 但是,惡鳳寒亦非表證所特有。白虎湯證,當熱汗傷陽時,可在壯熱的基礎上現(xiàn)背微惡寒,火郁證陽氣不達可惡寒;陽虛之人也可惡寒,東垣的氣虛賊火內熾,也可見類似外感的惡寒表現(xiàn)。當然,不能把這些惡寒統(tǒng)屬于表證的特征。表證的惡風寒,尚須具備以下特點: 1、初起即見表證一開始,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就是惡風寒。若在疾病演變過程中,由于陽傷或陽郁等原因,中途出現(xiàn)的惡風寒,則不屬表證的惡風寒。表證的惡風寒,必須初起即見。 當然,表證的惡風寒,程度上可有很大差異。重者可寒戰(zhàn),輕者略覺身有拘束之感,怕縫隙之風或僅背微惡寒,甚至有的因癥狀輕微,不大在意而忽略。 2、寒熱并見 除虛人外感可惡寒不伴發(fā)熱外,凡屬表實證者,皆寒熱并見。當然熱的程度可有很大差異。 必須說明,中醫(yī)所說的熱,是特定的病理反應,如口渴、煩躁、身熱、漫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癥。其體溫可高,亦可不高。而西醫(yī)所說的熱,是以體溫高為惟一標志。二者表現(xiàn)雖有重疊,但不能混淆等同。我所以說明這一點,是因為往往一見體溫高,就診為熱證而用寒涼藥,易誤診誤治。我就有此教訓,故不得不說明之。當然,外感之發(fā)熱,一般都有程度不同的體溫升高。 3、持續(xù)不斷 只要表證不除,惡寒就不解,故曰“有一分惡寒有一分表”,惡寒伴隨表證之始終。若表證已解或內傳,惡寒也就不存在了。常見有外感表證的病人,惡寒、發(fā)熱、自汗往復交替出現(xiàn)如癥狀,因畢竟惡寒未解,故仍屬表證。即使傳入少陽,呈現(xiàn)往來寒熱,也是表米全解,因少陽為半表半里,故仍有表證存在。 4、伴有表證 惡風寒的同時,往往伴見不同的表證,如鼻塞、流涕、噴嚏、頭痛、身痛等。 只要有具備上述四個特點的惡風寒一癥,就可以斷為外感表證。至于脈浮、頭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都是或然之癥,而不是判斷表證存在與否的特異指征。以上所說的表證特征,既包括傷寒,也包括溫病,是所有外感表證的共有特征。 我所以不厭其詳?shù)刂v表證的特征,因常發(fā)生誤診。臨床一見頭痛、咽痛或發(fā)熱等就誤為表證。尤其當病人自述感冒了,就更容易誘導醫(yī)生誤診那么,溫病的表證亦即衛(wèi)分證,有何特征呢?除具上述四點特征的惡風寒一癥外,尚有舌邊尖紅、脈數(shù)。只要這三點具備,就可確診為溫病初起的衛(wèi)分證,亦即溫病的表證。 傷寒表證與溫病的衛(wèi)分證,雖然都有惡風寒這一主要特征,但二者惡風寒的機制卻是不同的。這一點非常關鍵,必須明確。它不僅關系到對傷寒與溫病不同本質的認識,也直接關系到二者治療原則的不同。 傷寒表證為什么惡寒?是由于風寒襲表,胰理被風寒之邪閉郁,陽氣被遏,不能溫煦皮毛,故而惡寒。這里有兩點要強調:一是風寒自肌表而入;二是外邪所竊居的部位在肌表。肌表有邪,自當汗而解之。 溫病 分證為什么惡風寒?是由于“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邪襲入的途徑,不是自肌表,而是從口鼻。外邪盤踞的部位是在肺,而不是肌表皮毛。 衛(wèi)氣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溫煦。衛(wèi)氣靠肺來宜發(fā)敷布于肌表。當溫邪上受襲肺后,造成肺氣臓郁,衛(wèi)陽不得宜發(fā)敷布,外失衛(wèi)陽之溫煦,于是出現(xiàn)惡風寒一癥。所以吳鞠通曰:'肺病先惡風寒者,肺主氣,又主皮毛。肺病則氣郁,不得捍衛(wèi)皮毛也?!睏罾跎綄Υ苏f得更明確:“在溫病,邪熱內攻,凡見表證,皆里熱郁結,浮越于外也,雖有表征,實無表邪?!闭堊x者注意楊氏這段非常重要的話。表無邪,就非汗法所宜,所以溫病學家都強調,溫病忌汗。吳鞠通曰:“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庇衷弧安∽钥诒俏芏桨l(fā)其表亦無益也?!比~天士于《幼科要略·風溫篇》曰:“夫風溫春溫忌汗?!痹凇杜R證指南·卷五·風溫某案》中又指責那些用汗法治療溫病者說:“溫病忌汗,何速忘也?' 至于溫病衛(wèi)分證的其他癥狀,也都是由于溫邪襲肺,肺氣膹郁,郁熱內盛而引起的。身熱的產生,一是由于溫邪上襲而熱,二是由衛(wèi)陽郁而化熱。郁熱上灼則咽痛、頭痛、口渴、舌紅。肺氣不宜則咳喘胸痛等。至此可以明確指出,溫病初起即屬郁熱。 前述,傷寒、溫病表證的主要依據是惡風寒,而不以脈浮與否作為主要依據。因為表證初起,不論傷寒還是溫病,脈往往不浮。毫無疑問,這種說法與傳統(tǒng)觀點不同,甚至與經典相悖,但只要臨床注意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表證初起,脈確實不浮。所以,不能以脈浮與否,作為判斷表證的主要依據。 表證初起脈為何不?。總碜C,是由于寒邪外襲,寒性收引凝泣,氣血不能暢達,故而不浮。不僅不浮,反而見沉。正如《四診扶微》所云:“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脈必先見沉緊。”又曰:“豈有寒閉腠理,營衛(wèi)兩郁,脈有不見沉者乎?!?/p> 新感溫病初起,由于是溫邪外襲,溫邪升浮主動,脈本當浮,可是徽之臨床,脈多不浮何也?因溫邪犯肺,肺氣膀郁,氣機不暢,氣血不得外達,不能充盈鼓蕩于血脈,故而脈沉。 當然,并非表證始終不見浮脈。當外邪化熱,熱郁而伸時,激蕩氣血外達,脈方見浮。若熱勢進一步亢盛,氣血為熱所迫而外涌,脈不僅浮,且浮而大,成洪脈之象。此時已由太陽轉入陽明,或由衛(wèi)分傳入氣分。 (二)氣分證 氣分證的本質也是郁熱。氣分證的范圍雖然較廣,因邪熱所侵犯的臟腑不同,而有熱壅.'于肺、熱灼胸膈、無形熱盛、陽明熱結、熱郁少陽等不同,然皆屬郁熱。伏氣溫病熱在氣分,濕溫證濕邪化熱,邪在氣分,甚至傷寒寒邪化熱傳人陽明,皆與新感溫病的氣分證相同,本質都屬郁熱,治法亦同,清下為其兩大治則。 歷來皆云《傷寒論》詳于寒而略于溫,非也?!秱摗穼嵞酥酗L、傷寒、溫病三綱鼎立?!秱摗返?條,即溫病提綱,概括了溫病的各個傳變階段及類型。因其特點為但熱不寒,而歸入陽明篇中論之。太陽上篇論中風,太陽中篇論傷寒,太陽下篇論太陽腑證及結胸、痞證等壞證,陽明篇即詳論溫病。三綱昭昭,何言仲景略于溫乎。陸九芝曰:“陽明乃成溫之淵鼓”,誠謂一語破的,人木三分。溫病傳入氣分,濕溫化熱傳入氣分,傷寒傳入陽明,殊途同歸,至此,三者可視為一也。 1、熱壅于肺者 由于熱邪不得外達而纏遏于肺,肺氣不得宣降,上逆而為咳喘:氣機窒塞而胸問.胸痛。 2、熱擾胸膈者 胸中乃心肺所居,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所以邪在上焦者,衛(wèi)、氣、營.而四個階段的病變皆可出現(xiàn)。此時關鍵在于暢達胸膈之氣機,胸膈氣機暢達,則熱可透轉肌表而解。若氣機不暢,則逼熱入營,出現(xiàn)營分、血分的癥狀。梔子豉湯所主之心煩懊儂不得眠,劇則反復顛倒,心中窒,甚至心下結痛,已然出現(xiàn)逼熱入營之端倪。所以熱在上焦最易出現(xiàn)逼熱入營的逆?zhèn)餍陌∽儭?/p> 3、無形熱盛者 氣分證的無形熱盛,即陽明經證或白虎湯證。熱邪亢盛,出現(xiàn)大熱、大汗、脈洪大,已然有熱郁而伸的外達之勢,似應不屬郁熱的范疇。其實不然,仍屬郁熱,只不過熱邪郁伏的程度較輕而已。其肌表的壯熱,乃是陽明的郁熱外淫于肌表使然。病變之根本,依然在于里熱,故仍須因勢利導透熱外達,主以白虎湯。吳鞠通云:“白虎本為達熱出表?!币蚱鋵儆魺嵩诶铮嗜皂氝_熱出表。 4、陽明熱結者 由于熱與糟粕相搏結,蘊伏于內,阻閉氣機,陽氣不能外達,可出現(xiàn)肢厥,甚至于通體皆厥。氣血不能外達而脈轉沉實,甚者脈可沉遲、澀小乃至脈亦厥,其狀如1',其本質屬郁熱,毋庸置疑。 5、熱郁少陽者 溫病之少陽證,亦稱熱郁膽腑,仍屬郁熱。其熱,可但熱不寒,亦可往來寒熱。但是,熱郁少陰的往來寒熱,與傷寒論的少陽證往來寒熱本質不同。少陽主樞,乃陰陽出入之樞。溫病熱郁少陽,是由于邪熱郁滯,阻遏氣機,陽氣不能外達而惡寒,當熱郁而伸時則熱,于是形成寒熱往來。熱郁膽腑的性質屬郁熱,屬實證、熱證。熱郁膽腑屬半表中甲,這個半表半里屬部位概念,位居表里之間,內近胃腑,外近肌肉。而傷寒之少陽證,雖小稱半表半里,但這個半表半里不是部位概念,而是病機概念。表為陽,里為陰。半表半里,即半陰半陽證,邪將從三陽傳人三陰,屬陰陽交界之分野,除有邪熱以外,已現(xiàn)正氣不足的一一面,故小柴胡湯中加人參、甘草、大棗以扶正祛邪。傷寒之少陽證與溫病之熱郁少陽本質不同,治法有別。 (三)營分證 熱陷入營,亦屬郁熱,且熱郁程度較氣分更甚,病位更深,出現(xiàn)神昏譜語、灼熱肢厥,甚至舌卷囊縮。不僅氣機窒塞,而且血行亦凝泣,故而出現(xiàn)舌絳唇暗、脈沉細數(shù)。 氣分熱郁內陷入營的原因有二:一是營陰虧,熱易陷二是氣機壅塞,逼熱入營。導致氣機閉塞的邪氣有痰濕、瘀血、熱結等。此時治療關鍵,務在宣達氣機,使深陷營分的熱邪透轉氣分而解。 (四)血分證 血分證的實質仍是郁熱,是在營分證的基礎上,進而出現(xiàn)動血。血分證的出血,不僅是熱邪迫血妄行,還有瘀血阻滯,血不循經而妄行,兩個因素相合而造成動血。此時的治療原則為涼血散血 散血,不僅是活血化瘀,還有散血中伏火的意思。瘀血除,氣機暢,郁熱方能外出。 可見,新感溫病,不論衛(wèi)、氣、營、血各個階段,其本質都屬郁熱。 (五)關于“在一經不移”問題 葉天士云:“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這句話應如何理解,眾說不一。章虛谷曰:“傷寒先受足經,足經脈長,而多傳變,溫邪先受于手經,手經脈短,故少傳變,是溫病傷寒之不同,皆有可辯也。”其實,溫病傳變最速,??梢蝗杖儯静灰允纸浂叹筒粋?。周學海曰:言溫病傳經者少,因“溫邪為開,重門洞辟,初病即常兼二三經,再傳而六經已畢,故變證少也?!背醪〖磦鞫?,再傳而六經畢,只能言其傳變迅速。傳變速者反日不傳,與在經不移,自相抵悟?!稖夭W》曰:“溫熱,當指溫熱挾濕之證。由于濕性淹滯,轉化較慢,故日在一經不移?!痹拿餮詼責?,徑改為濕熱,已有不妥,即使?jié)駸嶙C,亦有傳經,觀《濕熱病篇》自知,何言在一經不移。 “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乃指溫熱證,就其性質而言,無論衛(wèi)氣營血概屬郁熱。盡管熱郁的部位有不同,輕重程度有別,正氣強弱相殊,兼夾邪氣各異,臨床表現(xiàn)千差萬別,但只要有熱邪存在,其性質皆屬郁熱在里,這一基本性質是不變的,故曰:'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正如吳又可在《溫疫論·卷下·諸家溫疫正誤》中所云:'若果溫病,自內達外,何有傳經。若能傳經,即是傷寒,而非溫病明矣?!?/p> 二、伏氣溫病屬郁熱伏氣溫病,醫(yī)家皆謂伏氣化熱,里熱外達,此屬郁熱。誠如章虛谷所云:“溫病由伏氣者,邪自內發(fā),未病時,已郁而成熱。一旦觸發(fā),勢如燎原,故急清里熱,表熱亦除。是內熱為發(fā)病之本,表熱為傳變之標。即或非伏氣蘊釀,凡感溫病,終是陽邪。”對伏氣溫病屬郁熱這一本質,醫(yī)家并無異議,故而從略。 三、溫疫屬郁熱早在《內經》就已明確認識到,溫疫是具有很強傳染性的一類特殊疾病。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眳怯挚山Y合自己治溫疫的豐富實踐經驗,全面發(fā)展了《內經》的疫病學說,著有不朽之作《溫疫論》。 i關于溫疫的病原,吳氏于卷首即云:“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二種異氣所感。”并鄭重聲明:“此治疫緊要關節(jié)?!?/p> 吳氏認為溫疫是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異氣,畢竟也是一種外感邪氣。外邪,乃指六淫。中醫(yī)理論體系,對六淫的性質、致病特點、辨證論治規(guī)律,都是非常明確的,完全融人中醫(yī)理論體系之中。若云異氣是六淫之外的另一種外邪,那么它的性質、特點及辨證施治規(guī)律,納入不了中醫(yī)理論體系之中。所以,異氣欲納入中醫(yī)理論體系,就必須將其與六淫相銜接,臨床方能實際操作。 異氣究竟是什么性質?《吳醫(yī)匯講·瘟疫贅言》,曰:'所云癘氣,無非郁熱”,又云“疫皆熱毒'?!逗疁貤l辨》亦云“溫病得于天地之雜氣,拂熱在里?!碑悮怆m屬郁熱,但常挾穢濁之氣閉郁氣機,故《溫熱逢源》云:“溫疫之邪,從口鼻吸受,所受者濕穢之邪?!睋丝芍烈弑举|屬郁熱無疑。 綜上所述,溫病無論新感、伏邪、溫疫,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郁熱。明確了這一點,對溫病的分類、傳變、辨證論治規(guī)律的認識,都有重要意義,故不厭其煩詳論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