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水果店,面對琳瑯滿目的水果,是否設想過有一天你會和其中一種水果永遠絕緣呢?最近,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的一篇報道稱:英國??巳卮髮W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在全球廣泛種植的香蕉正面臨“香蕉枯萎病菌4號種”的困擾,而且正持續(xù)加重,最壞的可能性是在2050年全部滅絕。 再過30年咱就吃不上香蕉了?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但你知道嗎?在歷史上,香蕉其實已經“滅絕”過一次了,我們現在吃的香蕉,只是“正版香蕉”的替代品。 如果你能穿越回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并吃到當時的香蕉,肯定會驚奇于那時的香蕉怎么那么好吃。作為一種出身于觀賞植物的水果,香蕉的種類繁多,但真正好吃的其實只有有限的幾種。近代,人們對這些品種進行挑選,最先被選中的,是一種叫作“大麥克”的香蕉。自19世紀初開始,“大麥克”香蕉的種植就已經遍布美洲、非洲以及歐洲,并向世界各地廣泛出口。它與我們今天所吃的“華蕉”是近親,但由于“大麥克”比“華蕉”好吃太多,在它存在的那段歲月里,“華蕉”只能屈居觀賞蕉類。 “大麥克”的味道今天仍能嘗到:你在超市買到的香蕉牛奶,最初就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廠商以“大麥克”的口味為模板,通過調制食用香精配出來的。你是否也覺得香蕉牛奶比香蕉本身味道好太多呢? 到了20世紀中期,“大麥克”已經風靡全球,很多南美國家單純依靠種植香蕉就能支撐整個國民經濟,“香蕉共和國”所言非虛。 然而,作為一種美味的水果,香蕉有一個致命的軟肋,它是一種“多倍體植物”。多倍體是植物在特殊環(huán)境下發(fā)生染色體加倍的現象,細胞內原有的全部遺傳物質(統(tǒng)稱基因組)都多了一倍甚至兩倍。對這些植物而言,由于控制生長、營養(yǎng)及糖分合成的基因多了一倍以上,植株的莖稈往往更加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更加巨大,果實也更好吃。但多倍體植物是無法正常繁殖的(所以香蕉是沒籽的),只能扦插繁殖。從這個角度來說,同一種香蕉的不同個體,其實只是一棵母株的不同枝干。 這種特性導致香蕉在維持品種穩(wěn)定性的同時抗病性卻極差。如果一種香蕉只在小范圍種植,疾病大規(guī)模擴散的概率也許還小一些,但如果把某種香蕉種植得田連阡陌、遍布全球,其遭遇克星的風險幾乎無法避免。這個道理就跟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更容易得流感一樣。 果然,自1927年起的30年里,一種叫“香蕉枯萎病菌1號種”的疾病纏上了“大麥克”,“大麥克”香蕉陸續(xù)在美洲、非洲絕跡,導致無數農場主破產。美國人民一度沒有香蕉可吃,只能靠喝人工調制的香蕉牛奶回味一下當初的美味。 而“大麥克”香蕉的絕跡還導致巴西等國家的種植業(yè)遭遇毀滅性打擊。說起來,這場災難要對20世紀后半葉拉美經濟的步履蹣跚負一定責任。 在“大麥克”被“團滅”后,育種學家不得不加快尋找可代替的香蕉品種。我們今天吃的“華蕉”便是當時作為“替補”上場的香蕉品種。“華蕉”雖然口味比“大麥克”稍差,但“香蕉枯萎病菌1號種”拿它沒辦法,可以在被病菌孢子污染后的種植園中繼續(xù)種植,于是人們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然而,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如今,隨著“華蕉”越種越廣,它終于也遇上了自己的克星“香蕉枯萎病菌4號種”,并且出現了與當年“大麥克”十分相似的產量衰退。如果未來沒有新技術扭轉乾坤,“華蕉”也會重蹈“大麥克”的覆轍。屆時,人們也許會再從其近親中選擇另一種替代品,以滿足全球香蕉愛好者的口腹之欲。 從香蕉的演變史,我們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香蕉種植似乎在進行一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競賽,在不考慮技術出現突破的背景下,越好吃的香蕉越先被選中推廣至全球,也越先因為遭遇致命疾病而絕種,繼而人們不得不選取差一點的替代品。 其實,這種“香蕉式淘汰”在社會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你是否經常覺得新歌不如老歌好聽?在藝術界,那些最經典、最好的詩歌和樂曲往往最先被發(fā)現、被推廣開來,也最早被人們所習慣,不再能成為潮流,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些如“梨花體詩歌”的“怪腔怪調”。再比如在一些公司中,某些最有活力的年輕員工可能率先被發(fā)掘,但如果公司機制不成熟,他們也會最早遭遇挫折,負氣出走,留下來的則是一群平庸之輩。若真是如此,也許你正陷入一場“香蕉式淘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