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是一個有痞帥的易烊千璽弟弟,有遭受校園欺凌的周冬雨,有愛情,也有血案的故事。說實話,電影很不錯,如果把它歸為“青春片”,那毫無疑問是國內(nèi)最出色的青春片之一,從豆瓣現(xiàn)在8.7分的評分可見一斑。 02“相比劇情,現(xiàn)實更殘酷”10月26日,人民日報在官方微博上評論《少年的你》,稱“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園霸凌話題帶入公眾視野。”一度看到有網(wǎng)友提問,電影里的霸凌情節(jié)是不是夸大了?事實上,這可能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縮影。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霸凌,占總學生數(shù)的三分之一。 而這些新聞,也許會引起部分不適: 2012年,甘肅蘭州,張某,被打重傷二級,初中 2015年,湖南常德,蘭蘭,遭圍毆脾臟切除,小學 2016年,青海海東,陶某,喝農(nóng)藥自殺,初中 2016年,北京中關村,斌斌,被扔廁所垃圾簍,小學 2018年,廣西北海,琪琪,自殺墜樓,初中 2018年,安徽懷遠,6名學生,被迫吃屎喝尿,小學 2019年,甘肅隴西,張某,被毆打致死,初中 現(xiàn)在是信息發(fā)達的年代,我們或多或少都能了解到一些關于校園欺凌的事件,但無一例外的,這些事情最后都是給了一個含糊其辭的結果,然后不了了之,淡出大眾的視野,生活又恢復平靜。 03 “ 校園暴力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的嚴重程度一直被低估。” 有數(shù)據(jù)指出,每65000名孩童中,就有一個因為霸凌而選擇自殺的孩子。 電影上映前夕,正值《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修訂之際,要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制度。而人民日報、人民網(wǎng)等官媒的跟進,又將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再一次推到到人們面前。 04 誰來保護“少年的你”? 在波士頓的猶太人死難紀念碑前,有這么一段話: 當納粹來抓共產(chǎn)黨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chǎn)黨人; 當他們來抓猶太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來抓貿(mào)易工會主義者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貿(mào)易工會主義者; 當他們來抓天主教徒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新教徒; 當他們來抓我時,已無人替我說話了。
對父母而言,在校園霸凌中,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到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凡事都有個第一次效應,處理第一次的態(tài)度會深刻影響孩子以后面對這樣事物的心態(tài)。很多因為校園欺凌而走向深重悲劇,甚至送命的,往往不是一次就能產(chǎn)生這樣惡果的,它有個不斷的升級過程。 年幼的時候受過太多的慢性創(chuàng)傷,感受太多挫敗,沒有其他渠道疏解,就會忍不住發(fā)泄到比自己更弱的孩子身上。他們的霸凌對象,那些顯得柔弱無助的被霸凌者,假如逆來順受,則會激發(fā)霸凌者更強烈的恨意。那份恨意的潛臺詞是:你為什么不反抗,你怎么這么沒用! 所以,假如被霸凌者能夠在第一時間,越早越好地去反抗欺凌,那些小霸王反而會感覺更好。
為什么有些孩子遇到霸凌不求助、不反抗,哪怕你強調一千遍打回去,他們也打不出手?因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起,心中就內(nèi)化了一個被(強有力的大人)欺負的形象。他們很早就對自己可以說“不”、可以反抗這件事失去信心了。 他們會覺得,忍一忍,也就扛過去了。這是這些孩子最讓人心疼的地方。 最怕父母在孩子面前掌控欲過強、過度強調孩子聽話、順服。
霸凌者往往不是無緣無故就去欺凌隨便一個人的。他們瞄準一個目標,是有一個過程的。 有心理學家說過,這些霸凌者通常會很擅長分辨出不合群的孩子,或者因為抑郁、心理健康疾病、殘疾或身高體重異常等受到孤立的孩子。 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跟孩子保持一個好的親子關系;在家庭內(nèi)部,在生活中,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會理解你、支持你、幫助你、愛你。這樣的孩子,哪怕他們遭遇欺凌,也能夠掌握有真正的自保與還擊的力量,必要時候他們也更加敢于去尋求大人的幫助。 如今社會,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未成年人犯罪也越來越多,要如何幫助我們的小小少年,去面對這殘酷的世界,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課題。愿整個社會都肩負起守衛(wèi)孩子的責任,愿所有父母都能夠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靠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