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漿中游離脂肪酸、磷脂、膽固醇、甘油三酯等的總稱,一般血漿中血脂含量在130mg/dl以下為健康。 一旦血脂含量超過160mg/dl,就能稱為高血脂。高血脂是人體健康的“無形殺手”,一旦發(fā)生,則需要采取慢性病健康管理。 血脂“超標”后,臉部會出現(xiàn)4個表現(xiàn),一個不占,說明血管還健康 表現(xiàn)1:面部出現(xiàn)黃色瘤。黃色瘤是一種黃色結節(jié),不疼不癢不影響生活,但卻是血脂水平過高的表現(xiàn)。 一旦面部出現(xiàn)黃色結節(jié),要注意及時檢查,及時調理。 表現(xiàn)2:耳褶心征。正常情況下,耳朵的皮膚十分光滑,而耳垂是反應心腦供血不足的敏感部位。 “耳褶心征”又有冠心病溝的名稱,一旦出現(xiàn),建議盡早檢查。 表現(xiàn)3:視力下降。在高血脂已經比較嚴重的時候,易形成血栓,一旦視網膜血栓形成,就會對視力帶來很大的影響。 表現(xiàn)4:角膜出現(xiàn)老年環(huán)。老年環(huán)也被稱為角膜弓,是角膜處出現(xiàn)的圓環(huán)斑點,看起來是白色圓形。 角膜沒有血管供應,只靠細胞之間的營養(yǎng)滲透,一旦膽固醇堆積或者腦動脈硬化,就會有脂質在角膜周圍沉積,出現(xiàn)老年環(huán)。 高血脂有4個較嚴重的并發(fā)癥: 1:冠心病。這是最常見的新民臟疾病,是冠狀動脈狹窄、堵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導致的心肌功能障礙或者器質性病變。 而一旦血液中脂質堆積過多,就會影響血液循環(huán),使心肌缺血缺氧,誘發(fā)冠心病。 2:腦梗塞。膽固醇水平長期居高不下,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如果發(fā)生在腦血管,就會誘發(fā)腦梗。 3:糖尿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被并稱為“三高”,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在調節(jié)血脂期間,還要密切監(jiān)測血糖血壓指標。 4:脂肪肝。脂肪肝是脂肪在肝臟內大量堆積引起的,患者經常合并有血脂升高的情況。 血脂高的人,這3種食物要盡早遠離,預防并發(fā)癥 食物1:高鹽類。鹽中含有大量的鈉離子、氯離子,攝入過多會增加細胞內外等度查,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腫脹。 最終的結果就是:血管腔狹窄、血壓升高,使血液中的脂質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積,升高血脂及血壓等水平,影響血管健康。 食物2:酒類。喝酒有害身體健康,酒精在人體內,會阻礙脂肪酸的代謝氧化,使多余的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升高血脂水平。 食物3:高油高脂肪類。飲食的不健康與高血脂密切相關。體內的膽固醇、脂肪增多,這些物質在運輸?shù)倪^程中,很容易在血管壁堆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長此以往,導致血管腔狹窄,血管更容易堵塞,誘發(fā)心腦血管意外。 生活中,做好4件事,調節(jié)血脂,預防并發(fā)癥 第1件:藥物治療 血脂異常,在經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后依然無法達標,要采取藥物治療。 有高血壓但無其他并發(fā)癥者: 總膽固醇 > 6.21 mmol/L (240 mg/dL) 或者 LDL-C > 4.14 mmol/L (160 mg/dL),應及時采取藥物治療。 有冠心病、糖尿病者: 總膽固醇 ≥ 4.14 mmol/L (160 mg/dL ) 或者 LDL-C ≥ 2.6 mmol/L (100 mg/dL),要及時采取藥物治療。 第2件:對抗自由基 除了他降脂藥物,美國加州大學有研究發(fā)現(xiàn),血脂高的人,血管長期受到人體內的自由基侵害時,血管內皮會持續(xù)被破壞,彈性變差、脂質更容易沉積增生,堵塞血管。 多攝入自由基的天敵-抗氧化劑,可以對抗自由基對血管帶來的傷害,減少脂質沉淀,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血管壁的彈性和冠脈血流量,穩(wěn)定血脂。 生活中,多酚類、花青素、硫辛酸、黃酮類、維生素E、C等,都是不錯的對抗自由基的抗氧化劑。 它們多存在于花草茶中,特別是雁臺菊,抗氧化劑含量多且無多余熱量,多喝有助溶脂排脂,降低血脂、養(yǎng)護血管。 雁臺菊產自云臺山,去那里旅游的,可以帶點回家。 第3件:健康飲食 每周至少吃一次魚; 適當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扁豆、全麥面食、桃干等; 適當多吃大豆制品,如豆腐等;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 少甜食,糖分在肝臟內會轉化為內源性三酸甘油酯,會升高甘油三酯的濃度,因此要限制糖分攝入; 每日鹽分攝入不超過5g/天; 每日酒精攝入:男性<25g、女性<15g。 第4件:健康生活 戒煙:吸煙會明顯升高血漿中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 不熬夜:熬夜會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對血脂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建議晚上23點之前睡覺,保證睡夠7~8個小時。 勤運動:以走樓梯代替電梯、以步行代替開車,多騎自行車、跳舞、游泳、慢跑等,都對調節(jié)血脂有積極作用。 建議,每周運動運動3~5次,每次在不損傷身體的前提使身體微微出汗。 |
|
來自: 彭_上善若水 > 《中醫(yī)理論診斷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