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篇文章,共2476字 作者:丁十二 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其實不光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詩人大都也很難過美人關(guān)。不說元稹、白居易,連蘇東坡在杭州遇到王朝云也被深深的吸引,據(jù)說蘇東坡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其實就是為王朝云而作。但和杜牧比起來,這幾位都是小巫見大巫。如果要把歷代詩人按照風(fēng)流排個序,杜牧絕對能進(jìn)前三。 當(dāng)時長安城有個地方叫平康里,就是長安十二時辰里面的平康坊,歌妓舞女居住于此,是當(dāng)時有名的紅燈區(qū),杜牧因為就住在長安,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從小時候杜牧就喜歡去那里聽歌看舞。 后來,牛黨領(lǐng)袖牛僧孺到揚州做淮南節(jié)度使,讓杜牧在他的幕府做掌書記,負(fù)責(zé)節(jié)度使府的公文往來。揚州,從當(dāng)年隋煬帝修了那條大運河開始,就成了“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的錦繡繁盛地。而且自古揚州出美女。鮑照在《蕪城賦》里就說“東都妙姬,南國佳人,蕙心紈質(zhì),玉貌絳唇”。 從小就喜歡煙花柳巷的杜牧豈能放過這機會,所以他每天晚上都出去游玩,每天晚上都去聽歌看舞。晚上出去哈皮了,白天上班就沒精神,上司牛僧孺是真的很喜歡杜牧的才華,怕他遇到什么意外或者做出什么不正當(dāng)?shù)氖?,就派手下偷偷喬裝成平民跟著他去,實際上是暗中保護(hù)他,卻也偷偷記錄了下他的全部行蹤。 后來杜牧升任監(jiān)察御史,要離開揚州去其他地方任職,牛僧孺就語重心長的對杜牧說:年輕人,你很有才華,但是你到別的地方去工作的時候,行為應(yīng)該檢點一點。杜牧以為牛僧孺不知道他眠花宿柳,只是喜歡說教,就狡辯道:謝謝您的提醒,不過我從來不做那樣的事,您就放心吧。 牛僧孺便叫人拿出一個匣子,遞給杜牧,杜牧打開一看,發(fā)現(xiàn)是滿滿一匣子紙條。里面記載了他每天晚上的行蹤,包括哪一天晚上去了哪家都記錄下來了。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掉淚”,這一匣子紙條也讓杜牧留下了感動的眼淚,拜謝再三方才離開。 杜牧像 《贈別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兩首贈別詩本是詩人送給歌妓的,其內(nèi)容并無深刻內(nèi)涵。但因為清麗的文筆和美好的音調(diào),還有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所以這首詩依然能在中國引起廣泛傳播,甚至不亞于《赤壁》、《清明》等。 這第一首著重寫揚州一位歌妓的美麗,贊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艷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tài),妙齡豐韻。“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那美麗的倩影如在目前。 第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從這句可以看出杜牧真的很懂女人,而且品味很高。這里不再寫女子,轉(zhuǎn)而寫春花,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chǎn)于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用來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優(yōu)美而又貼切的。花在枝“梢頭”,隨風(fēng)顫裊者,當(dāng)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yīng)了“娉娉裊裊”四字。這里的比喻不僅新穎,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 “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小詩的后兩句是說,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卷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的美來突出一人之美,有了眾星拱月的效果。這完全就是古代版的“春風(fēng)十里不如你”。 杜牧這首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再寫到美人,最后又回到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游刃有余。所以即便沒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但這新穎獨到的比喻就足以讓人嘆服。 《贈別二首·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跟上面第一首相比,這第二首的知名度就相差甚遠(yuǎn)了,但卻是同樣的經(jīng)典。第一首重點在刻畫歌妓的美麗。但從題目可以知道這是贈別詩,所以是終將一別的,這第二首便是寫與歌妓惜別,難舍難分。 江淹《別賦》有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所以離別的時候,人的情感是很復(fù)雜的。詩人同樣如此,不忍離別卻又不得不分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多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從容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之人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tài)描寫,把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有句歌詞講:笑著哭最痛。大抵就是如此吧。 “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說明詩人和心愛人是想要痛哭流涕的,但是前面說了為讓對方感到歡欣,不得不強顏歡笑,但是他們內(nèi)心是流淚的,是悲苦的。蠟燭在旁邊目睹了這一切,所以蠟燭就懂了,就替人垂淚了。“到天明”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詩人不忍分離。惜別之情不言而喻,含思深婉,纏綿悱惻,令人動容。 黃叔燦《唐詩箋注》評價此詩:曰“卻似”,曰“唯覺”,形容妙矣。下卻借蠟燭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 杜牧的這兩首《贈別》雖無深意,卻構(gòu)思巧妙,比喻新穎,同樣是天才詩人的天才作品。你更喜歡哪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