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說法我覺得有失偏頗,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崩潰的崇禎披頭散發(fā)圍繞皇宮跑了幾圈,安排兒子們化妝出逃,手刃自己的女兒,自己跑到景山公園,找了一個歪脖樹上吊自殺,崇禎的離去宣告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我們后人了解的崇禎是個非常勤奮而節(jié)儉的皇帝,那為什么他的努力付出沒有拯救大明王朝呢? 對于大明的滅亡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人說大明滅亡是氣數(shù)已經(jīng),是自然的歷史規(guī)律,也有人說大明亡于東林黨人,甚至有人說大明的滅亡源于張居正。 那明朝滅亡的關(guān)鍵原因是什么呢? 張居正是萬歷時期的首輔,因為他是萬歷的老師,又有萬歷母親李太后和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的全力支持,形成了一個權(quán)力的鐵三角。張居正是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為了振興大明,他實行了‘’萬歷新政‘’,萬歷新政從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雖說萬歷新政也有不少弊端,但確實讓萬歷皇帝過上了好日子,國庫富有,讓萬歷皇帝以后的多次戰(zhàn)爭,也沒有為錢發(fā)愁。 可隨著張居正的去世,萬歷皇帝的親政,改革也就戛然而止,因此說萬歷新政并不是一次徹底的改革,萬歷新政和北宋王安石變法有異曲同工的地方,不徹底就會留下許多的未知。 萬歷新政的愿望是非常好的,也為政令的及時傳達發(fā)揮了效果,但同時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加上改革需要的效果,地方官員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腐敗加深。張居正時期也是文人集團的權(quán)力巔峰時期。但張居正去世后,萬歷皇帝對恩師張居正及黨羽進行了清算。在以后萬歷還發(fā)動了多次戰(zhàn)爭,很快就把張居正留下的家底揮霍一空。 萬歷去世后,長子明光宗朱常洛繼位,光宗是個有政治抱負的皇帝,本想大干一番,可是天命不濟,登基一個月不到就去世了。 明熹宗繼位后,由于寵賴奶媽客氏,客氏專橫跋扈,迅速提拔自己的對食魏忠賢,魏忠賢雖然沒有什么文化,卻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自封為九千歲,明朝廷實際上成了魏忠賢的朝廷,他排擠賢良,大權(quán)獨攬。此時文人集團和宦官集團視同水火,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人,讓文官集團遠離了權(quán)力中心。 東林黨人代表的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在魏忠賢的打擊下,明朝從這些人手中獲得了不少的財富,同時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此時的明朝仿佛又迎來了新的希望,不得不說魏忠賢的政治主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隨著明熹宗的去世,明思宗崇禎繼位,魏忠賢被誅殺,宦官集團倒塌,崇禎皇帝重新起用東林東林黨人,卷土重來的東林黨人有了權(quán)力之后,撕下了偽善的面具,繼續(xù)為大地主和大商人撐腰,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李自成揭竿而起,農(nóng)民起義軍風(fēng)卷殘云,直接導(dǎo)致大明的滅亡。 張居正是個能相,但不能約束自己,以至于改革沒有延續(xù),導(dǎo)致他死以后政治更加腐敗,他對明朝的滅亡有一定的影響。但真正導(dǎo)致明朝滅亡的是東林黨人的無恥,他們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去治理國家,所以說明朝的滅亡根本原因是東林黨人的禍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