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中國文化與生命科學 來自佛醫(yī)堂網(wǎng)絡教學 00:00 16:29
師兄們好!思慮傷脾,就如柳永所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思慮過度,不僅沒食欲,還特折磨人,到了極致還會思慮成疾.....歌手齊秦說 「思念是一種病,久久不能痊愈」。這到底是什么「病」?
中醫(y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于思(注解:思念、思考、思慮)過度,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訥呆食少,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這就解釋通了,為何太過思念會「消愁」和「消瘦」!
思考、思慮、思念,本身是非常正面的情緒。與怒相比,思顯得更健康一些。但大家要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思」是指思考、思慮、思念過度,重點在「過」字上。這個「過」,不僅僅是程度上的輕重,還包括時間上的長短。這樣一算的話,很多人天天在燒腦,那就等于自傷身體,但到底傷到了哪里?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便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之情志傷臟理論。可見思與脾的關系十分密切,那思慮過度是怎樣影響脾呢?
《素問·舉痛論》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人們在過度思考之時,因神凝氣止太過,而產(chǎn)生相應的氣運行方面的病理變化,諸如氣滯、氣機不暢等,久而久之則導致全身氣機出入升降的異常。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頭目眩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泄瀉等癥。其一基于「思則氣結」,脾胃升降障礙,腐熟受納及運化不力,終致氣血化生無源;其二氣血原本遍布形體官竅,以發(fā)揮濡養(yǎng)作用,過度思考之時則氣血盡聚于心以供神之用,久而久之,氣血必將耗損太過。此外,無論「思則氣結」,還是「思則氣血損耗」,最終都會導致脾氣虧虛而統(tǒng)血失常。
表現(xiàn)為:心悸,失眠,眩暈,健忘,面色萎黃無華,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等癥;思慮過度,氣機郁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xiàn)納呆、脘脹等癥,進而聚濕生痰而生它病。
《素問·遺篇刺法論》云:「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歷史上的諫議之官,很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很會給別人提醒。脾在人體當中就擔當了這樣一個角色——脾能「檢查」出心肺的問題。脾能夠知道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出在哪兒,即「知周」,然后通過自己的作用來把這個問題改善掉。臨床上脾氣的盛衰可直接影響思維活動正常與否,心脾不足,腎精虛衰,腦失所養(yǎng),可致心悸失眠,神情恍惚,健忘,郁證;虛則清陽不升,氣陷于下,血不上達,可致厥證、癲、癇、癡呆等等。歸脾湯能治健忘就是例證。脾也是精氣營血生化之源,脾強使人善思強記,能諫議人事,明智周詳。若脾的精氣不足,精氣遂并(匯合之意)于脾,就會出現(xiàn)記憶減退,不耐思考、不能諫議,遇事畏難不前的異常神態(tài),此即「精氣并于脾則畏」之意。
《黃帝內(nèi)經(jīng)》提出了情志相勝、藥食溫補以及灸刺之大法以示人規(guī)矩,具體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及《素問·五運行大論》都有提及「思傷脾,怒勝思」 。因為肝在志為怒,五行屬木,脾在志為思,五行屬土,根據(jù)五行相克木克土,所以思慮太過之疾可用「怒」來治療。古時一名知府夫人,經(jīng)常吃不下飯,無法安睡,不過名醫(yī)張子和一診治就知道,知府的夫人平時牽掛很多,執(zhí)著心很重,思慮過度而傷脾,不是藥物可以治好的。張子和就跟知府兩個人密商,故意激發(fā)這位貴夫人的怒氣,知府夫人果然就大怒,生氣到極點,破口大罵。很奇怪了,罵過以后她就覺得舒服了,當天晚上她就能夠安然入睡,睡得很香。第二天就胃口大開,病完全好了。但是,這種方法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動怒也會影響肝臟,不過我們從側面可以獲得,當心事重重之時,適當?shù)男关撁媲榫w,有助于我們身心健康。
假如你的脾罷工了,你該如何安撫它?那就用食物「療愈」它吧。健脾食物有很多種,不過選擇治療「思傷脾」的食物之時 ,我們有兩重考慮:一是健脾益氣,助運化濕為主,如山藥、粳米、薏苡仁等;二是考慮到脾為人體氣血之源,補氣血亦有助于健脾補虛,如大棗、蓮藕等。調(diào)理脾胃推薦大家可飲用紅茶和烏龍茶:在此特推薦古樹紅茶笑顏。笑顏是一款特級極品滇紅茶,是采自120年樹齡的茶樹,這是一款佛醫(yī)堂禪茶課特選使用的實修用茶。
笑顏屬于品質(zhì)最優(yōu)的“滇紅特級禮茶”,以1芽1葉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芽葉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顯露,色澤烏黑油潤;其湯色紅艷透明,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后立即出現(xiàn)乳凝狀的冷后渾現(xiàn)象,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
【茶之功效】
笑顏作為紅茶,不僅有防齲、健胃助消化、延緩老化、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抗癌、抗輻射、提神、消炎之效。還有醒神、明目,身心和諧愉悅,讓皮膚透亮的之效果。同時治療痛經(jīng)效果明顯。
《素問·血氣形志》有 曰:「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即形雖無恙而情志苦悶為患之人,病則多為經(jīng)脈異常,可以灸、刺之法治之。可艾灸脾經(jīng)原穴太白。太白,出《靈樞·本輸》,有「最強健脾穴」之稱。屬足太陰脾經(jīng)。脾經(jīng)當令的時間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nèi)艾灸效果更好。
揉太白穴有個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內(nèi)側多硌它,這樣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按揉太白穴還可以調(diào)節(jié)血糖,治糖尿病。
取穴方法:將一只腳擱在另一條腿上,會看到腳部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線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所在處。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yǎng)脾之升要同時養(yǎng)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jīng)合穴足三里。
足三里:它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
先搓揉雙手直至發(fā)熱,然后用雙手掌按揉雙側足三里部位 15 分鐘左右,或拍打 150 下左右,早晚各1次。施灸方法:將艾灸點燃后,靠近足三里,使穴位局部感到溫熱舒適。手持艾條不動,以穴位處感到紅潤潮濕為宜?;蛘呤褂冒暮幸布纯?。每次灸10—20分鐘。以下再給大家分享4大調(diào)整脾胃的養(yǎng)生功法供大家參考——捏脊療法通常用于小兒,但它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義工示范(僅供參考)
操作方法:
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男生左手在下,右手掌心自然搭在左手手背上,女則相反),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從中醫(yī)角度來看,中焦脾胃是后天之本,雙肩為中焦氣血流通的要津。從經(jīng)絡巡行來看,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從胸腹由雙肩經(jīng)過,若肩胛放松,脾胃滯氣便會隨之調(diào)順。
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八段錦第三式「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中找到很好的證明。在佛醫(yī)堂的佛醫(yī)禪觀課中,弘南老師也曾多次講過這個方法及作用。
方法如下:
1.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舉,五指并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
動作復原后,兩手交替反復進行,反復多遍。
注意事項: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松。
這一動作主要作用于中焦,通過兩手交替上舉下按,雙肩放松對拔拉長,使兩側內(nèi)臟和肌肉受到協(xié)調(diào)性的牽引,對脾胃肝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
唾液其實就是人體內(nèi)最好的健脾胃的藥。中醫(y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春秋時期的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
古代養(yǎng)生學家陶弘景也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span>
方法:以舌在口中攪動,兼以上下牙齒相叩,以使口中充滿津液,然后以此漱口,分三次吞咽。吞時要用力發(fā)出咕嚕咕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