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為何要深入地研究內疚、罪疚感、以及良知? 海靈格:這是在系統治療工作中經常看見的東西,很多人無法放下。小孩子需要無邪的感覺,因為他們需要大人稱贊他們乖。這是他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而非面對現實。由這時開始,他們會分不清什么對生活有好處,什么會限制生活,他們不能脫離父母,因為一旦脫離,就會產生內疚感。內疚往往跟隨著成長。 問:內疚跟隨著成長? 海靈格:不去面對和接受內疚的話,人就不可能成長,內疚是難以逃避的,當孩子離開家庭結婚時就會發(fā)生,有時雖然兩人互相深愛,但雙方家庭可能不接受。孩子要結婚,就要違背父母的原則標準。 在成長階段中,每個小孩子都要“越界”,才能進步。父母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因為他們認為必須這樣做,但心底卻暗中希望孩子能夠不遵守。要是孩子從不反抗,父母可能很失望,對孩子也不是好事。不過要是父母事實縱容孩子,對孩子也不好。若是事事如意,孩子不可能發(fā)展內心的力量。要走出界線之外,人的自我才會成長,同時又能和父母保持聯系。 問:你說過分縱容孩子沒有好處? 海靈格:極是。孩子若沒有方向指示,是無法建立內心力量的。 問:你又說過孩子若沒有內心力量,會不顧一切,甚至愿意去死? 海靈格:這只是其中一個層次。在另一個層次,孩子是自我退縮的,為了生存而這樣。最困難的是我們沒有理解孩子的復雜反應。孩子可能說的是一回事,心里想的又是另一回事。孩子可以表面反叛,心底深處卻很忠于家庭,距離太近的觀察者只能看到其中一面。 問:也有些孩子會破壞家庭,或者與全家都合不來。這應該不關忠誠與否的事吧?若孩子真的像你所形容的那樣無私和奉獻,這看起來太完美了,也超越了好與壞的界限。 海靈格:據我的觀察,孩子的行動是源于愛的,即使結果很具破壞力。我的工作只是找出愛在哪里,如能找到,孩子的行為會變得很清楚。我曾在一間壞女孩的收容所內,為女孩子及其家長講課。我應那兒的老師邀請,為她們設立家庭系統排列。每次都發(fā)現,在不同的家庭系統中,總是重復著一個主題:「你消失不如我消失」。從來沒有人留意到這些孩子是如何深愛著家庭。當這個主題浮現時,曾對女孩子束手無策的教師和治療師都深受感動,她們忽然明白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些女孩子為何如此頑劣。 問:有例子嗎? 海靈格:有些女孩子是吸毒者,她們內心的渴望是自己死去,這樣父母就不會分離。 有個女孩子曾經企圖跳樓自殺,在她的家庭系統中,很明顯想死的是她的父親,父親想跟從已死的祖父而去。于是孩子以行動來說:“你死不如我死?!?/p> 當我們知道這些事件后,就有可能作出治療,但孩子可能不愿改變。孩子的心底會有個信念,相信只要自己肯背負重擔,父母就能得救。這種思想在基督教社會尤為普遍。當這種背后的動力被揭示出來后,我們必須告訴孩子,她們的犧牲對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要放下她們自以為疾病或死亡可以挽救一切的幻像,學習怎樣去愛父母,對父母說:“親愛的爸爸媽媽,無論你們做過什么,我會繼續(xù)留下,我的生命來自你們,我接受也尊重這個生命。”這樣孩子就能懷著愛與尊敬,從父母那兒抽離,并向著建立自我力量跨出一大步。如果她們受幻相所惑,覺得死亡對事情有幫助的話,她們很容易尋死。 另一方面,助人者很難袖手旁觀,眼看著孩子面對無法避免的困境,依然不加干預。他們通常會因為無法忍受而加入干預,而非因為病人受苦太多。當然,還有其他動力影響他們去幫忙。 問:你設立家庭系統后,動力便浮現了。那些女孩子明白嗎? 海靈格:有些人明白。其中兩個我認為她們的命運無法逆轉,不宜加以干預,我可以做的,只是把事件顯現出來,告訴她們問題何在。再花心思在這些個案上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如果實相不能幫助她們,還有什么可以幫助她們? 問:真正的幫助是否來自實相,而非他人? 海靈格:當實相就在眼前時,你就不能逃避,你會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能像以前一般無知。 問:這樣說來,家庭系統排列會令人脫離無知? 海靈格:正是如此。根據很多家庭系統排列的顯示,一些本來被認為是壞人或是破壞者的人,其實可能很善良,行事出于深層的愛。一些本以為高人一等的人,可能是壞事的始作俑者。系統為每個人提供了新的觀點。 本來自覺清白的人,忽然要面對自己高人一等背后的真相;本來有罪的人,則能夠了解自己深層的善意。這令她們有更清晰的自我形象和啟發(fā),可能因此減少了壞行為。 |
|
來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