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約前390—前338),本姓公孫,因后來在秦為政有功被封于商,世稱商鞅,又叫公孫鞅或衛(wèi)鞅。公元前361年,商鞅離開魏國到了秦國。公元前359年實施“變法”,創(chuàng)立中國歷史上較有成就的第一次政策“改革”。后來由于得罪權貴被車裂而死。 商鞅的先祖可以上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周武王分封到朝歌之地,建立了衛(wèi)國。衛(wèi)國在春秋時期還有一定的實力,后因大國爭霸,越來越衰弱,到戰(zhàn)國時已淪為魏國的附庸了。公孫鞅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日漸衰敗的王族中,他不是嫡長子,只能以公子的身份生活在魏人與衛(wèi)人的夾縫里。國運的衰微與家道的淪落使他在少年時代便胸懷大志而發(fā)憤讀書。 大秦帝國-劇照 公元前361年,在魏國久未見擢的公孫鞅,離開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桑梓之邦,帶著自己經常研讀的《法經》,赴秦國去了。此時的秦國,獻公剛剛去世,新即位的孝公年輕氣盛,他目睹一些重臣權貴終日聲色犬馬無所事事,自己的父親嘗試著進行了一些變革,雖有效果但沒能徹底改變貧窮積弱的狀況,而魏、趙、楚等國又一個個虎視眈眈。自己的先祖不也曾立過撼世的霸業(yè)嗎?今日的秦國為什么不能恢復到穆公時期那種稱霸西戎一匡諸侯的氣勢呢? 這位新即位的國君,感到再也不能坐視這種局面繼續(xù)下去了。人才,乃強國之要。因此,孝公下了一道求賢令,廣招天下的賢士英才。公孫鞅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來到秦國的。 公孫鞅來到秦國后,通過孝公寵臣景監(jiān)的關系求見孝公。孝公接見了他,想聽聽他的治國之策。 通過幾次的會見、交談,孝公決定起用公孫鞅,把振興秦國富國強兵的重任委托于他。公孫鞅在分析了秦國的形勢后,準備推行法家的治國之術來整飭秦國的朝綱,嚴明法紀,改變當前貧窮積弱的局面。要做到這些,首先必須改變秦國舊有的法令制度、陳規(guī)陋習。他把這種想法向孝公陳述,正與孝公不謀而合。 貴族甘龍對孝公說:“臣不以為如此。圣人不改變人民的風俗習慣便能實行教化,智士不改變原有的法規(guī)便可達到大治。按舊有的習俗去教化,不用勞神費思便可成功;按原有的法規(guī)去治理,官吏們得心應手,百姓也能安居樂業(yè)?!?/p> 公孫鞅嚴詞反駁道:“甘龍大人所言,未免太流于世俗了。只有尋常之輩才會拘于舊有的習俗,只有亦步亦趨的人才會像書呆子般恪守教條,這兩種人去做官守法還可以,卻不是可以與之討論成法之外的道理的人。三代的禮法不同,卻依次稱王;五霸的令規(guī)各異,也先后成霸。賢能之士會適時變更禮法,不足成器之徒才墨守成規(guī)拘于舊禮!” 公孫鞅壓倒了甘龍的氣勢,但另一個貴族杜摯卻發(fā)難了,他在孝公面前說:“沒有百倍的好處,不改變舊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不改造舊器具。師法古制沒有什么過錯,遵循舊禮沒有什么偏差?!惫珜O鞅聽了這些,對孝公道:“治理天下不能死守一法,欲利國家不能只學古制。因此,商湯周武沒有拘于舊禮王道大興,夏桀殷紂沒有更改禮法身敗國亡。由此可見,反對古制的人不應該非議,遵循古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贊美!” 公孫鞅的旁征博引,駁得那些舊貴族啞口無言,也深深打動了孝公的心。孝公變法的決心越來越堅定,終于在公元前359年,任命公孫鞅制定變法律令,向全國頒布了第一道新法——《墾草令》,并由此拉開了一場大規(guī)模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頒布了。但仍然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即如何取得全國百姓對新法的信任。 一天,秦國雍都城市場的南門口,聚集了一大群人在圍觀什么。在人群中豎著一根三丈多長(合今日二丈余)的木頭,一位軍士大聲宣布著:“如果哪一位能將這根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將賞給他十金(金是計量單位,每金相當于二十四兩)?!痹捯袈淞?,四周圍觀的人面面相覷,無人相信。這樣唾手可成的事,竟然會重賞十金,會不會有詐?官府以前總是不把答應百姓的事當回事兒。 等了良久,沒有人出來扛那根“昂貴”的木頭。軍士馬上又宣布:“如果有人把它扛到北門,賞他五十金?!边@下更讓圍觀的人驚詫不已了。人們竊竊私語,仍在猜疑,這時,一個愣頭愣腦的小伙子從人群中走出,二話沒說一口氣把那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等候發(fā)落。軍士立刻取來五十金賞給了他。在眾人羨慕與驚異的目光中,那小伙喜不自禁地離去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幾日秦國的百姓都相信官府言必信,行必果了。 這一幕原來是公孫鞅設計的。他深深地知曉欲要變法必先取信于民,做到上情下達、令行禁止??吹竭@個目的已經達到,公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 這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法措施,有效地刺激了秦國生產力的發(fā)展,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力量。新法實行了近二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而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國內安定,一派祥和。秦國的力量迅速增強,在諸侯中地位也日漸增高。前343年,周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前來賀喜。孝公恢復穆公霸業(yè)的夢想已不再是遙遙無期的神話了。 為了獎賞公孫鞅,孝公即封給公孫鞅十五個邑的地方,作為對他的獎賞。這十五個邑包括商(今陜西商縣東南)、于(今河南內鄉(xiāng)縣東)等地,公孫鞅從此被人稱為“商君”,后來人們也就呼其為商鞅了。 大秦帝國-劇照 幾年以后,秦孝公身染重病突然逝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惠王從小受教于公子虔、公孫賈等人,他的執(zhí)政,無疑在商鞅的頭上籠上了一層不祥的烏云。果然,惠王即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控告商鞅謀反,慫恿惠王說:“如今國內婦孺知道的都是商君之法,卻不知道是大王之法。商君做了人主,大王卻為人臣。大王難道忘了當年商鞅對您的處罰嗎?”惠王本來就與商鞅有隙,經公子虔等人一挑撥,怒從心頭起,發(fā)了一道詔書,宣布商鞅謀反,派士卒四處追捕,懸賞捉拿。 商鞅聞風逃到邊關,一天,他打算在一家客店住下,身上卻沒帶任何可以證明身份的東西。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對他說:“按商君之法,客人沒有證件我們是要受連坐的,請您另投他處!”商鞅聽了,仰天長嘆,逃到魏國邊境,要求在那里留下,魏王聽說是曾經以詐而勝公子印的公孫鞅,便不愿接納。無奈之下,商鞅只好另謀出路。 魏人得知后,認為他是秦國緝捕的罪犯,如果不把他送回國,會招來麻煩,便派人把他送回去。他一踏上秦地,就感到山窮水盡、走投無路。返秦后,乃逃回自己的封地,聚集封邑內的部屬邑兵,北出擊鄭(今陜西華縣),擺出了拼死一搏的姿態(tài)。惠王發(fā)兵來攻,商鞅寡不敵眾,兵敗逃至彤地(今華縣西南),被秦軍捕獲。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在彤地,一群秦軍士兵將一片地方圍了起來,權作刑場。秦惠王下令:車裂商鞅。但見一聲令下,五輛馬車拉著犯人的頭與四肢朝五個不同的方向拉去。剎那間,犯人的尸體被撕裂成五塊。為秦國變法圖強立下了大功的商鞅,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 商鞅雖然死了,但他創(chuàng)立的新法并沒有被廢除,它早已在秦國扎下了根。他的變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風俗,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刺激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力量,秦國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奠定了日后逐鹿中原一統(tǒng)六國的基礎。他的變法思想及變法措施被后人整理成為以他的名號命名的《商君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
來自: 爬蟲愛書 > 《春秋戰(zhàn)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