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xí)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老子的教育思想有自己十分獨特的地方,與后來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的總體教育思想,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反教育的教育”。這句話把兩個含義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看起來十分別扭,而且還有點自相矛盾,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首先,我們看老子的反教育思想。 儒家的重教育主張與道家的反教育主張,建立在他們各自的人性觀和知識觀的基礎(chǔ)之上。 儒家認為道德和知識對人非常重要,必須要用學(xué)而不厭的精神對待。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鄙屠Ф粚W(xué)的人不多,大部分的人是學(xué)而知之和困而學(xué)之的中等人,因此需要教育。孟子認為人性善,但這個善只是個“端”,是個苗頭,還需要通過教育手段對此進行培育;荀子認為人性惡,必須通過教育才能改變這種惡的人性。因此儒家特別重視品德教育以及知識教育。 道家則不同。道家認為人一生下來所具有的天性就是最好的,是完美的,最值得人們保護,這就是老子所反復(fù)提倡的“抱樸”(《老子》十九章)、“復(fù)歸于嬰兒”(《老子》二十八章)、保持“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之心的原因所在。既然人性天生是完美的,那么任何人為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而且都有可能破壞這種美好的天性。正是出于這種看法,老子反對道德教育。 老子反對教育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對知識的看法。儒家及一般世人都認為人類的知識越多越好,而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唯一的辦法就是學(xué)習(xí)。道家對世俗人所重視的知識有著天然的反感,因為在道家看來,人類的知識越多,人類所失去的淳樸天性也就越多,而由此引起的欲望也就越大。淳樸天性失去的越多,欲望越大,社會就越發(fā)的動亂,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所以老子主張回到不要文化、結(jié)繩而治的時代。既然反對知識(老子并非絕對地反對所有的世俗知識),自然反對知識教育。以上兩條反教育的原因,實際上涉及德、智兩個方面。無論從德的方面,還是從智的方面,老子認為都無須教育。 其次,我們看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是反教育的,其實“反教育”這一思想本身也是一種教育觀念,同樣可以作為老子教育思想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來看待。除了這一點,老子也還提出了一系列與此相關(guān)或相反的教育主張和教育措施,而且還明確講過”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老子》四十二章)這一類的話。這里就有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如果是反教育,就應(yīng)該閉口不談教育,基至閉口不講任何有教育別人嫌疑的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老子寫了書,收了弟子,他從事了教育。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原因是老子所面對的人群是一個已經(jīng)失去淳樸天性的人群,讓這些人們重新找回淳樸的天性,就是老子的教育目的,他的一切教育方法和措施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wù)的,換句話說,老子的教育過程就是對人的淳樸天性的修復(fù)過程。老子的具體教育主張如下。 反智慧與愚民政策 老子反復(fù)指出“智慧出,有大偽?!保ā独献印肥苏拢敖^圣棄智,民利百倍”(《老子》十九章)老子所反對的智慧是指一般的世俗智慧,而不是“道”的智慧,因為提倡世俗智慧的結(jié)果是導(dǎo)致“大偽”的出現(xiàn)。 這種反智慧的思想運用到政治中去,自然就是愚民政策。愚民是老子的主要教育主張之一,也是受到后人批評的主要思想之一。《老子》六十五章對愚民主張講得十分清楚: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老子的愚民思想,在法家那里得到最有力的支持?!渡叹龝范啻翁岢鲞@一問題。秦統(tǒng)一中國以后,愚民政策被推行到了全國。老子與后來的法家同樣是愚民,但二者的目的卻不同。老子的愚民目的是為了使百姓都回到本性淳樸的狀態(tài),仔細體味《老子》全書,他所要“愚”的還包括統(tǒng)治者在內(nèi),上下皆“愚”,消除一切奸詐之事,以便使天下清靜安定。老子的主觀目的是好的,而商鞅、李斯的愚民目的則完全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者的地位。 也許有人認為,老子的愚民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方法未必正確。我們認為,老子的愚民思想從整體上來說是不可取的,歷史也證明他的愚民主張是失敗的,但這一思想中難道就沒有任何合理的成分嗎?回答是否定的。為了說明這一思想的合理成分,我們不妨先看看莊子的一段議論: 肩吾見狂接輿??窠虞浽唬骸叭罩惺己我哉Z汝?”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jīng)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狂接輿曰:“是欺德也。……且鳥高以避艚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 日中始的治國辦法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按照個人的意愿制訂各種規(guī)章制度去管理百姓,這既帶有專制主義,又是運用智慧治國的表現(xiàn)。而接輿認為,禽鳥尚且知道高高飛翔以躲避人們的射殺,鼷鼠也知道在社壇一類的神丘下深挖洞穴以躲避人們的挖掘煙熏,更何況人類呢?當統(tǒng)治者運用智慧去管理甚至壓迫百姓時,百姓也會同樣運用智慧去對付統(tǒng)治者。這種現(xiàn)象就是今天人們所講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下都運用智慧去勾心斗角,爭權(quán)奪利,結(jié)果自然是彼此都不得安寧,都無法過上舒心的日子。更為可怕的是,這種運用心智、相互爭斗的情況是無休止的,是逐漸升級的。這就是老子反對“以智治國”的原因。老子特別強調(diào)說,自己的這些主張看起來似乎違反了常理(《老子》第六十五章說自己的理論是“與物反矣”),然而就是這種似乎違反常理的做法,能使國家得到安定太平。 老子反對人為智慧,主要是就政治講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社會安定。實際上,開發(fā)智慧給人類帶來生活方便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生活麻煩。我們且不說科技帶來的物質(zhì)麻煩,僅心理負擔(dān)就已使人類難以承受。 老子反對的是一般人的智慧,或者可以稱作世俗智慧。在反對世俗智慧的同時,他又大力提倡道的智慧,所以在《老子》一書中,我們在看到他反智慧的同時,又能看到他在不斷地提倡智慧。如三十三章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五十三章說“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六章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七十章說“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也”等等。老子對待智慧的態(tài)度,用簡明的話概括就是:反對小聰明,提倡大智慧。而老子說的“小聰明”,是把世俗社會所謂的一流科學(xué)家、政治家的智慧全都包括在內(nèi)的。 削減欲望的教育 欲望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是智慧產(chǎn)生的根源,同樣也是造成社會不安定和個人痛苦的最主要原因。老子既反對社會發(fā)展,特別是科技的發(fā)展,目的是希望社會安定,希望人們沒有痛苦,于是他自然就反對人們具有過高的欲望。他在《老子》四十六章中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边^高的欲望成為人類最大的禍根?;谶@一原因,老子的主要教育目的和教育內(nèi)容就是降低人們的欲望。《老子》四十八章說:“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边@段話中開頭兩句中的“為”,都是“學(xué)習(xí)”“追求”的意思。在老子看來,人們的教育內(nèi)容有兩種,一種是世俗教育,一種是大道教育。世俗教育的結(jié)果,使人們的世俗知識和欲望一天比一天增多;大道教育的結(jié)果,使人們的世俗知識和欲望一天比一天減少。當人們的欲望減少到一定程度時,就能夠做到清靜無為了。 如何才算是富足?在溫飽得到保證以后,富足的標準已經(jīng)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一個心態(tài)問題。一個人不知足,將會被自已的欲望所淹沒;整個人類不知足,同樣擺脫不了被欲望埋葬的后果。老子減低欲望的教育,我們今天的人們應(yīng)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們最后還要特別說明的是,老子并不反對一般的、正常的欲望,比如他要求對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八十一章),主張“長生久視”等等。對于一些稍微有點過分的欲望,老子似乎也能容忍?!独献印妨徽抡f:“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闭麄€《老子》六十一章就是為大大小小的國家如何能夠各自滿足各自的欲望而出謀劃策。 主張以無欲虛靜的心態(tài)去認識世界 《老子》的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痹诶献涌磥恚挥袩o欲之人,才能夠認識大道的奧妙。換句話說,清靜無欲的心理狀態(tài)是深入、正確認識萬物的前提。做到心中沒有欲望,也就是做到了內(nèi)心虛靜,虛靜的心理狀態(tài)是認識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后來的莊子把這種狀態(tài)叫做“心齋”。 有時老子把“虛靜認識論”推向極端?!独献印返谒氖哒抡f:“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睘榱吮WC虛靜的心理狀態(tài),就拒絕“出戶”“窺牖”。老子的這一思想受到今人的一致批判,被視為唯心主義認識論。按照王弼的說法,那就是萬物一理,只要掌握了大道,就能夠以一知萬。荀子認為老子說的不出戶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靠的是以一理而推知萬理,以一人之情推知萬人之情。這一解釋也不是全無道理。 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總觀老子的整體思想,他提倡不言之教不外乎三個原因。 第一,不言之教是“無為”思想的一個部分。既然圣人是“處無為之事”,那么“多言”自然不符合“無為”的要求。所謂的不言之教,也就是不去用語言進行教育,或者說就是反對進行世俗教育,因為人為的教育會破壞人的淳樸天性。 第二,大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因此語言教育是沒有意義的?!独献印返谝徽抡f:“道可道,非常道?!崩献佑脕斫逃说木褪沁@個“常道”,而“常道”又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于是就只好使用不言之教。在第五十六章中,老子講得也很清楚:“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泵靼状蟮赖娜耸遣粫嘀v話的,而侃侃而談的人并不懂得大道。 第三,不言之教類似于今天說的身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圣人不必說,身體力行就可以。只要自己作出了表率,眾人自然會去效仿。五十七章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斑@幾句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寬容的教育態(tài)度 在先秦諸子中,道家是最為寬容的一家?!肚f子·德充符》記載道家學(xué)者叔山無趾對老師的要求就是要像天地那樣,“天無不覆,地?zé)o不載”,能容納包括壞人、惡物在內(nèi)的一切人、物。這一主張符合老子思想。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庇靡活w善良、誠實的心去對待包括壞人在內(nèi)的一切人,老子認為如此做就可以使所有的人都被感化為好人。這也就是第二十七章說的“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為了更好地說明老子寬容的待人態(tài)度,我們不妨把他與孔子作一比較。 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而孔子卻反對“報怨以德”,主張“以直報怨”。老、孔的主張究竟誰的更正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怨”是具體的,有些“怨”可以以德報之,而有些“怨”大概就很難讓人容忍。但從抽象的理論上看,老子的教育胸懷無疑比孔子的更為寬廣。如果我們再把“以德報怨”的行為縮小到師生關(guān)系上,那么這一主張就基本上屬于正面理論了,因為做弟子的,一般比老師年輕,而且還是受教育的對象,作為學(xué)生,他們的錯誤是完全可以原諒的。 正是因為老子的教育思想與一般人的看法有一定的距離,不適合“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這一客觀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不可避免地?zé)o法成為教育史上的最成功者。天下沒有人聽從他的教育,他只好當一個“被褐懷玉”的孤獨圣人。但今天回過頭來審視老子的教育思想,其中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