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縣西約20公里,就是貫穿河南、陜西兩省,全長442.5公里的洛河上下游分界處,也是洛寧縣歷史上的縣城所在地,即今天的長水鄉(xiāng)西長水村,此處以“洛出書處”而聞名天下。 對“洛出書”最早記載的是《易經(jīng)·系辭上》。退休多年一直潛心研究洛書的范石頭老先生講了“洛出書”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有靈龜自洛水出,背上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七右三,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的圖形,這就是洛書。大禹得之而反復琢磨,最后依次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次制定出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即《尚書》記載的“洪范九疇”。 范石頭先生介紹說,古人對洛書推崇備至,認為它能含蓋人間萬事萬物,尤其是縱、橫、斜每條直線上的3個數(shù)之和均等于15,使其成為我國古代都城制度的規(guī)劃模式。如洛陽東周王城南北七里,東西八里,漢魏洛陽城南北9里,東西6里,兩這的長寬之和皆為15里;西漢長安城和隋唐城都是經(jīng)緯各長15里的方行結構;北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的南北長皆為15里。 與河圖相比較而言,洛書標志著中國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洛書只用了9個自然數(shù)(而河圖則用了10個),排列成一個正方形,形成華夏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九宮圖,且奇妙結構和無窮變化令中外數(shù)學家為之嘆服!洛書開了幻方世界的先河,成為組合數(shù)學的鼻祖。數(shù)學家華羅庚對洛書非常推崇,稱“洛書可能作為我們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因為另一星球的生命只要對著數(shù)數(shù)就行了,不必依靠任何語言。 洛書的魅力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對洛書進行長期的研究,認為其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可以說落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nèi),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nèi),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初基,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之一。 盡管有人對洛出書處有不同看法,或認為在陜西省境內(nèi)的洛河岸邊,或認為在河南鞏義市境內(nèi)的洛河交匯處,但在洛寧縣宣傳部副部長曲少波看來,洛出書處在洛寧是不爭的事實。他說,遙遙洛河道上,唯洛寧縣西長水村有專記洛書之源的兩通古碑以及其他相關的“物證”,盡管歷史礦久,傳說紛紜,洛書真貌,眾口不一,但都無礙于“洛河出洛書,洛書出洛寧”的史實。 西長水村現(xiàn)存的兩通古碑中,東邊一碑為沙質(zhì)巖石,上圓下方,額刻圭首,由于年代久遠,只剩一蒼勁有力的魏體“洛”字,據(jù)專家學者考證,當為漢魏遺碑。西邊一碑石灰?guī)r質(zhì),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臘月永寧縣令沈育所立。碑上4個大字“洛出書處”為河南尹張漢所書。兩通古碑是“洛出書處在洛寧”的有力證據(jù)。 大禹在洛寧縣的活動蹤跡也是一個無言的證據(jù)。1969年自河南大學歷史系的洛寧人李德龍一直熱心于對洛書的研究工作。他介紹說,大禹治洪水“到洛自熊耳”,主要工程有兩處:一是洛寧縣與盧氏縣交界的沙河口,一是在洛寧縣的龍頭山西4公里處的禹門河。據(jù)傳說古時禹門河上有一山如大門擋住了河流,使得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劈開山門,使得河水流入洛河,當?shù)乩习傩諡楦兄x大禹,故將該河命名為禹門河,并建有廟宇,至今尚有遺跡。 我們隨同研究辦的人員于近日登上龍頭山,山上現(xiàn)存的禹王廟修建于1995年,廟前有數(shù)通重修禹王廟的古碑,其中一碑立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碑文記載清朝以前該廟共重修過3次。 如果單就傳說而論,“靈龜負書”肯定是虛妄之談。但作為一種傳說,必定是幾經(jīng)演義而成,我們探究的是最初的史實。試想洛水之中出現(xiàn)一只龜,龜背上的圖案讓先哲們受到啟發(fā),而推演出一個由不同點數(shù)組合的圖安,被后人“撲風捉影”地廣泛傳播而成一個神話,不是不可能的?;蛘呦日芗癖娭腔塾谝簧矶蒲莩鲆粋€數(shù)字組合圖案后,為擴大影響而托言靈龜神授,也不是不可能的,既然有洛書存在,就必定有淵源。只不過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演變后,它變成了一個難解之迷,但并不能否認其原本的事實。 對于后來人說,尤其是對洛書的研究者來說,就是如何穿越歷史迷霧,尋找神話傳說中的真實故事。 毫無疑問,這個先哲很可能是大禹,他曾經(jīng)為治理洛河而在洛寧縣境內(nèi)活動。那么先哲是在具體什么地點看到靈龜受到啟發(fā)而出“洛書”呢? 曲少波、曲脈旺等人先后到多家圖書館尋找各種文獻,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而且也確實有了不少收獲。據(jù)明代《河南通志·古跡》中記載:“龜剿:在永寧縣西洛水北岸水濱,乃夏禹治水龜呈汭處。”龜剿即如今洛寧人所說的龜窩,在洛河支流玄滬河?!逗訄D玉版》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滬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雖然這個傳說版本中把人物主角有大禹換成蒼頡(“靈龜負書”有3種傳說),但點明了“靈龜負書”的準確地點,“玄滬洛汭,即玄滬河與洛河交匯處形成旋渦的地方。玄滬河自北向南沿西南方向流入由西向東流的洛河,因而兩河交匯時就形成了陣陣旋渦,也即古書所謂的“洛汭”。在曲少波看來,這里才是”靈龜負書”之處。為何那通漢魏遺碑風蝕雨剝后僅存一個”洛”字,而其他內(nèi)容不復存在?另外,該碑為何有碑無座?唯一能夠另人信服的解釋是,該碑最初被立在洛汭處,由于年復一年洪水泛濫時河水上漲而沖刷碑的下部,使得原本刻有”洛出書處”的古碑只剩下一個“洛”字,元代曾有人作詩對碑文只剩一個“洛”字大發(fā)感慨,想必文人多有諷詠,因而引起地方官員的重視,將該碑移到當時的縣城所在地,即現(xiàn)在的西長水村當作“洛出書處”,連清代的河南尹張漢也不例外,在此處揮筆寫下“洛出書處”。 在洛寧縣幾位洛書研究的陪同下,我們出洛寧縣城,驅車來到長水電站引水渠首,這里便是玄滬水入洛之洛汭處。玄滬河分下、中、上三個澗槽,當?shù)厝朔Q:“上澗槽、下澗槽,金銀財寶在中槽?!敝赃@樣說,主要是因為龜灘、龜窩、石壁詩都在中間槽。 沿玄滬河逆流而上,只見兩側峭壁聳立,谷底澗水瀠回,山谷蜿蜒,小路崎嶇。過了下澗槽,山路越來越難走。天長日久,水壁石開,形成了無數(shù)個陡坡懸崖,我們不得不拉緊山崖上的藤蔓,小心翼翼的向上攀登。來到中間槽,這里豁然開朗 ,河水在這里形成一個漫灘,灘呈圓形,直徑10余米,這就是龜灘??上敒┪鱾鹊纳窖略缒晏言緦懹旋敒?、龜窩的石刻大字毀之蕩然。 幾經(jīng)涉河攀崖,終于找到那首刻在石崖上的楷書《游龜窩至此偶成》:“引蔓緣崖步澗泉,鳥聲正耳弄清妍。潛蹤莫遣驚飛去,留與游人當管弦。”署名是“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題”。劉武臣是明朝弘治年間的進士,西蜀人,在廣東做官。500多年前,在那交通極其不便之時,遠行千余里,低洛寧游龜窩,時人對洛書的趨之若鶩可見一斑! 我們又找到了龜藏溝的龜窩。那是急流峽谷中的一清水灘,谷窄不過兩米,灘深有丈余,往上是高崖,向下是灘涂,灘涂東邊為黛色巖石的一個緩坡。試想:爬到坡上曬太陽,潛入灘底把身藏,谷狹崖高無人擾,灘漫水肥利生長。 最為神奇的是玄滬河谷中的石景:河邊的青石上顯現(xiàn)出各種圖形的圈圈紅暈,讓人不由想起詩人杜人杰當年題詩中所言及的“石面倒偃紅玻璃”,也想起《山海經(jīng)的文化尋蹤》里補述的細節(jié):“寓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封記其所,使玄龜印其上?!毕氡啬蔷褪恰坝∑渖稀钡摹靶敗卑伞?/p> 探詢玄滬河之后,我們到西長水村拜見“洛出書處”碑。據(jù)隨行者介紹說,古碑能完好無塤地保存下來,都是今年已經(jīng)70多歲的符建林老人的功勞。 符建林是長水鄉(xiāng)西長水村人。1950年土改時,洛出書處古碑和附近房屋分給他,因為小時聽老師講述過洛書奇妙之處,故想方設法勸阻他人無遭到破壞而將古碑保留下來。1953年村里建小橋時,有人建議用洛出書處古碑建橋使用。他找借口說,土改分給我的屬私人所有,村里就另做打算了。1954年,又有人跟他商量想用該碑棚橋,他同樣說服他們把古碑保留下來。1959年,全民大煉鋼毀掉很多,各村石碑經(jīng)破碎后煉鐵毀掉很多 當時也有人提議將該碑破碎,他解釋說,這塊碑是沙石質(zhì),不起作用,就沒有人執(zhí)意去砸碑了,1965年,破舊立新時,他和愛人在古碑前面放了一大堆秸草、柴火,把古碑掩藏起來,這才使古碑順利保存下來。2001年春,為了不讓再受風吹雨曬,他用石棉瓦搭了個小棚,四周用棗刺扎成圍墻,并在簡易門上安了鎖,將古碑保護起來。如今在有關單位的支持下,他又建了個大門,從而避免了對古碑的人為破壞。 2004年全國政協(xié)立項研究開發(fā)“河洛文化”,洛寧縣也成立了相關的組織,并計劃用玻璃罩將已經(jīng)風化嚴重的漢魏遺碑保護起來。從個人無私奉賢,到有關部門的全力保護,讓我們看到了“河洛文化”發(fā)揚光大的希望所在。 來源:中國日報 |
|
來自: Mr許wzxdc21ib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