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固澀劑: (一)固表止汗: 100牡蠣散: 〖組成〗 黃芪去苗土 [30g] 麻黃根洗 [9g] 牡蠣 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30g] 〖用法〗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9g),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 〖功用〗益氣固表,斂陰止汗。 (二)斂肺止咳 : 用量: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各30g,貝母15g,罌粟殼(去頂,蜜炒黃)240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9g),白湯點服,嗽住止后服?,F(xiàn)代用法:為末,每服9g,溫開水送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斂肺止咳,益氣養(yǎng)陰。 (三)澀腸固脫 : 用量:人參、當歸(去蘆)、白術(焙)各18g,肉豆蔻(面裹,煨)15g,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24g,白芍藥48g,木香(不見火)42g,訶子(去核)36g,罌粟殼(去蒂萼,蜜炙)108g。 用法:上銼為粗末。每服6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F(xiàn)代用法:共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飯前溫服;亦作湯劑,水煎去滓,飯前溫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證。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喜溫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脈遲細。
處方:肉豆蔻 200g(煨);補骨脂 400g(鹽炒);五味子 200g(醋制);吳茱萸 100g(制);大棗 200g(去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克,一日1-2次。 104桃花湯: 用量: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篩末)500g,干姜30g,粳米500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6g,曰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功用:溫中澀腸止痢。
配方:沙苑蒺藜去皮,炒芡實,蒸蓮須各二兩,龍骨酥炙 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兩。蓮子粉糊為丸 用法:鹽湯服下(現(xiàn)代用法:每日1—2次,每服9g,淡鹽湯或開水送服。亦可加入蓮子肉,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補腎澀精。主治腎虛不固之遺精證。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
用量: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酥炙)各30g。 用法:上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6g。現(xiàn)代用法:除人參外,共研細末,每服6g,睡前以人參湯調下;亦作湯劑,水煎,睡前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主治:心腎兩虛證。小便頻數(shù),或尿如米泔色,或遺尿,或遺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脈細弱。
具有補腎縮尿之功效。主治腎虛所致的小便頻數(shù),夜間遺尿。 組 成 :山藥,益智仁(鹽炒),烏藥 功 效 :補腎縮尿 主 治 :腎虛所致的小便頻數(shù),夜間遺尿 規(guī) 格: 水丸,每20粒重1克 用法用量: 日1劑水煎2-3次,取汁300ml,早晚分2次服,2周為1療程。
固沖湯中用術芪,龍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鞘棕櫚炭,崩中漏下總能醫(yī)。 具有固沖攝血,益氣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腎虧虛,沖脈不固證。猝然血崩或月經(jīng)過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質稀,頭暈肢冷,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臨床常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產(chǎn)后出血過多等屬脾氣虛弱,沖任不固者。 用量:白術(炒)30g,生黃芪18g,龍骨(煅,搗細)、牡蠣(煅,搗細)、萸肉(去凈核)各24g,生杭芍、海螵蛸(搗細)各12g,茜草9g,棕邊炭6g,五倍子(軋細)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固沖攝血,益氣健脾。 109固經(jīng)丸: 主治婦人沖任虛弱,月候不調,來多不斷,淋漓不止。 組成:艾葉(醋炒)、鹿角霜、干姜(炮)、伏龍肝各等分。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熔鹿角膠和藥,乘熱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淡醋湯送下。 【組成】禹余糧(火煅醋淬,不計遍數(shù),以手捻得碎為度) 紫石英 赤石脂 丁頭代赭石(如禹余糧炮制)各120克(以上四味,并作小塊,入坩鍋內(nèi),鹽泥固濟,候干,用炭煅通紅,火盡為度,入地坑埋,出火毒二宿) 滴乳香(別研) 五靈脂(去沙石,研) 沒藥(去沙石,研)各60克 朱砂(水飛過)30克 【用法】上藥前后共八味,并為細末,以糯米粉煮糊為丸,如小雞頭子大,曬干出光。每次1粒,空腹時用溫酒或冷水送下。 【功用】補脾腎,固沖任,鎮(zhèn)心神。 【主治】真元衰憊,五勞七傷,臍腹冷疼,肢體酸痛;上盛下虛,頭目暈眩,心神恍惚;中風癱瘓,手足不遂,筋骨拘攣,腰膝沉重,容枯肌瘦,目暗耳聾,口苦舌干,飲食無味;心腎不足,精滑夢遺,膀胱疝墜,小腸淋瀝,夜多盜汗,久瀉久痢,嘔吐不食;婦人血氣不足,崩漏虛損,帶下久冷,胎臟無子。(不孕)
具有補脾疏肝,化濕止帶之功效。主治脾虛肝郁,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臨床常用于治療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郁,濕濁下注者。 用量:白術(土炒)、山藥(炒)各30g,人參6g,白芍(酒炒)15g,車前子(酒炒)、蒼術(制)各9g,甘草3g,陳皮、黑芥穗、柴胡各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易黃白果與芡實,車前黃柏加薯蕷;能消帶下粘稠穢,補腎清熱又祛濕。 具有固腎止帶,清熱祛濕之功效。主治腎虛濕熱帶下。帶下粘稠量多,色黃如濃茶汁,其氣腥穢,舌紅,苔黃膩者。臨床常用于治療宮頸炎、陰道炎等屬腎虛濕熱下注者。 用量:山藥(炒)、芡實(炒)各 30g,黃柏(鹽水炒)6g,車前子(酒炒)3g、白果(碎,十枚)1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固腎止帶,清熱祛濕 十、安神劑: 具有鎮(zhèn)心安神,清熱養(yǎng)血之功效。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神亂:或胸中懊儂,舌尖紅,脈細數(shù)。臨床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衰弱所致的失眠、心悸、健忘,精神憂郁癥引起的神志恍惚,以及心臟早搏所致的心悸、怔忡等屬于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者。 用量:朱砂(另研,水飛為衣) 15g,黃連(去須,凈,酒洗)18g,炙甘草16.5g,生地黃4.5g,當歸7.5g。 用法:上藥除朱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3-4g),津唾咽之,食后服?,F(xiàn)代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每次6-9g,臨睡前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朱砂研細末水飛,以藥湯送服。 功用:鎮(zhèn)心安神,清熱養(yǎng)血。 115珍珠母丸: 具有滋陰養(yǎng)血,鎮(zhèn)心安神的作用。 組成:珍珠母、酸棗仁、柏子仁、龍齒各12g,當歸、熟地、人參、茯神、沉香各6g,犀角、辰砂、金銀花、薄荷各1g。 適用癥:陰血不足,肝陽偏亢,癥見神志不寧,入夜少寐,時而驚悸,頭目眩暈,脈細弦等。 用法:制蜜丸如悟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40-50丸,金銀、薄荷湯下
具有攝納浮陽,鎮(zhèn)心明目之功效。主治癲癇,神經(jīng)性耳聾,精神分裂癥,癡呆。癥見心悸失眠,頭暈眼花,耳聾耳鳴,癲癇,脈細數(shù)。臨床常用于心腎陰虛,心陽偏亢。 組成:神曲120g,磁石60g,朱砂10g。 用法用量:蜜制小丸,一次服5g,日3次。 功用:攝納浮陽,鎮(zhèn)心明目。 主治:癲癇,神經(jīng)性耳聾,精神分裂癥,癡呆。 具有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之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nèi)擾證。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臨床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衰弱、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等屬于心肝血虛,虛熱內(nèi)擾者。 用量: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 功用: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nèi)擾證。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 配伍特點:諸藥相伍,標本兼治,養(yǎng)中兼清,補中有行,共奏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之效。 運用:本方是治心肝血虛而致虛煩失眠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虛煩失眠,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具有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之功效。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臨床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衰弱、冠心病、精神分裂癥、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所致的失眠、心悸,以及復發(fā)性口瘡等屬于心腎陰虛血少者。 用量:人參(去蘆)、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15g,當歸(酒浸)、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天門冬、柏子仁、酸棗仁(炒)各30g,生地黃120g。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6-9g),臨臥,竹葉煎湯送下。現(xiàn)代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小丸,用朱砂水飛9-15g為衣,每服6-9g,溫開水送下,或用桂圓肉煎湯送服;亦可改為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
具有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之功效。主治臟躁。癥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shù)。臨床常用于治療癔病、更年期綜合征、神經(jīng)衰弱、小兒夜啼等屬心陰不足,肝氣失和者。 用量:甘草三兩(9g),小麥一升(15g),大棗十枚。 用法:水煎服。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功用: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 編輯:追夢一往無前 2019年9月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