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為什么不能由筆構成最小中樞?其實,這不是一個問題。為什么?因為實質上,我們是可以設計這樣的程序,也就是用筆當成構成最小中樞的零件,但這樣構造出來的系統(tǒng),其穩(wěn)定性極差。 眾所周知,一筆的基礎是頂和底分型,而一些瞬間的交易,就足以影響其結構。例如,突然有人打錯單,或者有人給老鼠倉送貨,那么全天走勢的分析就大變樣了。而由線段構成最小中樞,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為什么?一個線段的改變,不會因為一個偶爾一筆的錯誤而改變,也就是說,線段受偶爾性的影響比較少,想想要破壞一個線段的麻煩程度,就知道這一點。 從心理上看,偶爾因素是允許發(fā)生的,只要不被再次確認,就證明偶爾因素對原來的心理合力沒有大影響,反過來確認了該合力的有效性。所以,線段破壞本身,其實就反應著一種微妙的心理結構的變化。特征序列分型的引入,本質上就是去勾勒這種心理結構的變化的。就像一般的分型,三次的確認才能構成,特征序列的分型,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這樣的確認,其有效性就極大增加了。由此構成最小中樞的零件,才是合適的。 如果說三個K線的折騰就可以決定一筆的轉折,那么一個線段的破壞轉折,就需要三個特征序列分型的折騰,這樣,市場買賣雙方都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應,從而使得體現(xiàn)出的合力痕跡,當然具有了一定的延續(xù)性。而一個線段,至少由三筆組成,這也使得轉折后的新線段,同樣可以讓合力得到充分體現(xiàn),而對比這兩個不同方向的線段,買賣雙方在相應時間內的心理、實力對比,就一目了然了。 更重要的是,線段破壞的兩種方式,是有著很大的心理面不同的。第一種方式,第一筆攻擊就直接攻破上一段的最后一次打擊,證明這反攻的力量是有力的,再回來一筆,代表著原方向力量的再次打擊,但反攻力量抗住并再次反攻形成特征序列的分型,這證明,這反攻至少構造了一個停歇的機會。最壞的情況,就是雙方都稍微冷靜一下,去選擇再次的方向。而這,就恰好構成了最小中樞形成的心理基礎。 中樞,其實就是買賣雙方反復較量的過程,中樞越簡單,證明其中一方的力量越強大。中樞的復雜程度,是考察市場最終動向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jù)。一個超復雜的中樞過后,就算一方贏了,其后的走勢也是經(jīng)常反復不斷的。 而且,在同一趨勢中,相鄰兩中樞的復雜程度、形態(tài),經(jīng)常有所區(qū)別。為什么?人都有提前量,而提前量,經(jīng)常就是找最近的模本去抄襲,這樣,等于在買賣的合力中,都加了一個提前的變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