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960年) 仙游縣開辦莆、仙最早的中醫(yī)館“惠民藥局”。 乾德二年(964年) 陳洪進(jìn)奉表納款于宋,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莆仙兩縣隸于平海軍。 開寶三年(970年) 在莆仙交界處設(shè)長嶺鋪驛站。 太平興國元年至三年(976~978年) 平海軍節(jié)度使陳洪進(jìn)在萩蘆溪迎仙渡截溪筑上、下二陂,溉田百余頃。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陳洪進(jìn)把漳、泉二州14縣(含莆、仙兩縣)正式納入宋朝版圖。宋朝廷改授陳洪進(jìn)為武寧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 同年,仙游游洋人林居裔聚眾起義,自號“西平王”,進(jìn)逼泉州。涵江人陳應(yīng)功率官軍討伐,戰(zhàn)死。浙西南路轉(zhuǎn)運(yùn)使馮翊、漕使楊克讓奉命剿撫,林居裔戰(zhàn)敗請降,后被莆田縣令黃禹錫誘殺。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析莆田、仙游、福清、永福(今永泰)四縣境合游洋、百丈二鎮(zhèn)置興安縣(旋改興化縣),建太平軍領(lǐng)之,軍治、縣治均設(shè)游洋。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 劃德化縣九座山一帶歸仙游縣,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將泉屬之莆仙兩縣劃歸,時興化軍領(lǐng)莆田、仙游、興化三縣。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 移興化軍治于莆田,擴(kuò)建莆田縣城為軍城,內(nèi)為子城,建譙樓;又拆外城筑土垣,以環(huán)居民。 雍熙四年(987年) 湄洲島上始建媽祖廟,紀(jì)念林默娘。 淳化元年(990年) 創(chuàng)建莆田“報恩東巖教寺”,寺前有東晉時種植的古樟樹。 咸平二年(999年) 建興化軍學(xué)、三禮堂和御書閣。 咸平五年(1002年) 仙游遷建文廟于城南燕池,并建立縣學(xué)。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再建天慶觀(即唐初創(chuàng)建的玄妙觀,元代又改名玄妙觀)。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開始種植耐旱的“占城(今越南)稻”,俗稱“旱占”。 天圣八年(1030年) 仙游楓亭蔡襄登進(jìn)士甲科。 慶歷四年(1044年) 興化發(fā)生旱災(zāi),蔡襄奏準(zhǔn)減免一半丁口稅。 嘉祐年間(1056~1063年) 知軍劉諤在興教里(今梧塘、萩蘆)尖山后創(chuàng)建太平陂,引萩蘆溪水南注,溉田700頃。 嘉祐三年(1058年) 蔡襄著成《荔枝譜》,為世界最早的果樹栽培學(xué)專著。 嘉祐四年(1059年) 仙游楓亭建望海塔。 治平四年(1067年) 十月,興化軍發(fā)生大地震。 熙寧二年(1069年) 修建莆田縣至興化縣的驛道100里。 熙寧三年(1070年) 仙游楓亭蔡京、蔡卞兄弟登同榜進(jìn)士。 熙寧九年(1076年) 徐鐸殿試第一,薛奕武科進(jìn)士第一,時有“一方文武魁天下”之譽(yù)。 熙寧十年(1077年) 興化軍發(fā)生饑荒。 元豐六年(1083年) 莆田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木蘭陂歷時9年建成(1988年,木蘭陂被列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元豐八年(1085年) 莆田人李泮舍梅峰地建寺,后稱“崇寧寺”、“報恩光孝寺”(俗稱梅峰寺)。 元祐五年(1090年) 境內(nèi)發(fā)生颶風(fēng),沿海居民被海濤漂溺者1萬多人。 崇寧元年(1102年) 境內(nèi)大旱,干渴而死者眾。 大觀二年(1108年) 仙游建龍華雙塔。 大觀四年(1110年) 十二月二十日,降大雪,群山皆白,荔枝凍死。 宣和元年(1119年) 在軍城立徽宗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碑。 宣和三年(1121年) 改筑軍城,高1丈5尺,周7里83步,引北闕水為濠。建城門5個:東“望海”,西“肅清”,南“望仙”,北“望京”,東北“寧真”。 宣和五年(1123年) 宋徽宗詔封林默娘為“南海女神”,賜“順濟(jì)”廟額。 靖康元年(1126年) 太守江常始建熙寧橋(俗稱“闊口橋”,在今城廂區(qū))。 建炎元年(1127年) 莆田人李富、方天貺建延壽橋,接通福州至興化軍的驛道。 建炎二年(1128年) 李富輸家財募義兵抗金,朝廷授以官,不就。 建炎四年(1130年) 楊功兵犯興化軍,被守軍方迪等擊退。 紹興八年(1138年) 黃公度殿試第一,為榜魁;陳俊卿第二,為亞魁;林鄧以73歲高齡為榜尊;龔茂良年18歲為榜幼。時稱“四異”。 同年,高宗為黃公度讀書處題書“登瀛閣”匾。 同年,莆田人方略撰《祥應(yīng)廟記》,有商人舟往“三佛齊國”(今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記載。 紹興十年(1140年) 宰相趙鼎謫居興化軍,結(jié)識鄭樵。 紹興十三年(1143年) 興化軍發(fā)生大水災(zāi),死者甚眾。民眾以災(zāi)傷投訴者一日數(shù)萬戶,莆田知縣高維岳閉門不予受理。 紹興十五年(1145年) 仙游知縣陳知一始建城墻。 紹興十九年(1149年) 興化縣鄭樵趕臨安上新著書,詔藏秘府。 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 興化各寺田產(chǎn)入官,后于嘉定二年(1209年)歸還各寺。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 莆田縣丞馮文肅主持重修木蘭陂,鄭樵為其作《重修木蘭陂記》。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 鄭樵著成《通志》200卷。 隆興二年(1164年) 知軍張元滔奏準(zhǔn)減“猶剩米”之半?!蔼q剩米”系為鎮(zhèn)壓福建各地起義,向興化軍加征軍米2.5萬石,后成定例。乾隆三年(1167年),知軍鐘離松奏準(zhǔn)盡數(shù)免除。 乾道元年(1165年) 廣化寺釋迦文佛石塔建成。其藝術(shù)精美,為八閩之冠。(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乾道二年(1166年) 仙游知縣趙公卿修建四城門:東“九仙”,西“甘澤”,南“毓慶”,北“橫翔”。 乾道五年(1169年) 興化縣鄭僑(今屬仙游縣)殿試第一。 同年,知軍鐘離松修《莆陽圖經(jīng)》7卷(明代《興化府志》錄存林光朝《圖經(jīng)序》1篇)。 同年,仙游蔗糖開始從太平港(今楓亭港)運(yùn)銷江淮一帶。 淳熙三年(1176年) 開建仙游東鄉(xiāng)平原中部的第一大水渠——杜陂。 淳熙十年(1183年) 理學(xué)家朱熹講學(xué)于軍城東門外。 淳熙十三年(1186年) 境內(nèi)發(fā)生地震,壺公山巨石崩,聲徹數(shù)里。 紹熙二年(1191年) 朱熹在楓亭塔斗山“會心書院”講學(xué)。 紹熙三年(1192年) 知軍趙彥勵主修《莆田志》15卷。 慶元五年(1199年) 境域歲饑,發(fā)生饑民與兵卒暴動。 嘉定七年(1214年) 莆田人李俊甫撰成《莆陽此事》一書,雕版印行。 寶慶三年(1227年) 興化軍通判陳振孫搜集莆田名家藏書1180余卷,編著《直齋書錄解題》。 紹定三年(1230年) 知軍曾用虎修筑軍城,長1298丈,高1丈8尺,表里砌石,覆以磚。 端平二年(1235年) 莆田人吳叔告殿試第一。 淳祐二年(1242年) 知軍楊棟和仙游知縣蔡次傳于仙游縣南筑陂引水,溉田3000畝。 淳祐三年(1243年) 命福建安撫司照沿海例,編組福、興、泉民船,以備更戍。 淳祐四年(1244年) 興化軍疫病流行。 淳祐九年(1249年) 劉克莊的《后村居士集》30卷付梓。 淳祐十一年(1251年) 在涵江建孔廟和書院,理宗為其題“涵江書院”匾。 寶祐五年(1257年) 仙游縣尉黃巖孫為該縣主撰第一部縣志——《仙谿志》。 咸淳四年(1268年) 莆田縣陳文龍殿試第一。 景炎元年(1276年) 年初,元軍大舉南下,宋禮部侍郎陸秀夫奉詔入閩,駐楓亭驛,頒發(fā)《撫安閩民檄》,號召各郡興兵勤王。 六月,右丞相文天祥至涵江訪鄭頤吉,為港頭里社書“新有社”三字。 七月,元軍南進(jìn)。丞相陸秀夫、樞密使張世杰奉帝南航至莆田縣,宿于壺公山白云院。帝以陳文龍知興化軍。 同月,帝駐仙游楓寧驛,招募民兵,籌集漁船。陸秀夫奉太后之命娶楓亭民女蔡荔娘。 八月,元軍入興化縣,知縣胡拱辰自殺。 十二月,元軍在宋叛將林華引導(dǎo)下攻興化軍,通判曹澄孫以城降。陳文龍被執(zhí)不屈,與其母同絕食而死。 同年,在涵江孝義村設(shè)上里鹽場,共有鹽坎2111坎,為莆田第一個鹽場。 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三月,陳文龍族叔陳瓚起兵收復(fù)軍城。宋升興化軍為興安州。令陳瓚為通判,權(quán)知州事。 十月,元軍復(fù)陷州城,陳瓚被執(zhí)不屈而死。元軍屠城3日,死3萬多人,“血流有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