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產品迭代、公司演化、組織變遷……不變的是用戶的情緒和人性。 那些信奉“用戶驅動”的人,從普通人變成了行業(yè)大佬,建立了自己的世界。 喬布斯、扎克伯格、馬化騰、馬云、雷軍、張小龍、周鴻祎、傅盛……這些改變世界樣貌的產品經(jīng)理,究竟具備一種怎樣的能力? 產品思維,需要我們根據(jù)觀察和判斷,建立系統(tǒng)能力,向用戶交付確定性。 運用交互的能力,在連接和迭代中,深化與用戶的關系。 做好產品,最重要的是理解用戶和自己。 只抓表面數(shù)據(jù),無法成為優(yōu)秀的產品經(jīng)理。 但我們對于大多數(shù)事物的認識,都停留在非常淺的層面。 好的產品經(jīng)理,要看到人在不同的資源推動下,會去到不同的地方,還要看到觸發(fā)情緒和推進行動的開關。 要能看到持續(xù)變化的內在動力,能擁抱變化,變得成熟。 一個人為了強化自己的存在感,會不斷擴張自己的能力圈; 一旦存在感滿足,能力圈也就不會繼續(xù)擴充了。 就像很多女人結了婚就不化妝,男人滿足了就不奮斗了…… 用戶往往無法準確說出體驗,只能展現(xiàn)情緒。 把人比作“手機”,后天學的知識就像一個個“App”,而情緒是底層“操作系統(tǒng)”。 理性的調用需要時間和思考,驅動一個人的,可能只是一瞬間的情緒。 通過產品服務人,本質就是用戶是否通過你的服務得到了滿足。 在一段雙方彼此了解的良性關系中,可以讀懂對方的“滿足”和“不爽”,并給予對方“滿足”。 “愉悅”就是被滿足,“爽”就是繃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 讀懂情緒,看到天分和命運。 為什么你照著 PPT 練三次就很痛苦,而喬布斯為了一場發(fā)布會對著 PPT 練 100 次依然樂此不疲? 你不厭其煩愿意一直去做的事,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是上帝給你的操作系統(tǒng)初始密碼。 做讓人愉悅到爽,或是抵御恐懼的產品。 每個人的痛點都是他的恐懼,人們會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地花錢。 醫(yī)療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場,為什么?對生存的恐懼; 為什么醫(yī)美產品比普通化妝品貴那么多?對青春流逝的恐懼; 聽羅輯思維、用得到,為什么?認知焦慮,還是恐懼。 如果一個人找不到“愉悅”和“恐懼”,他不會有什么成就; 如果一個產品在“爽”和“恐懼”方面無所作為,那它就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產品。 “微笑”會讓我們放下防御,“重復”會改變我們的觀點…… 潛意識對我們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產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 靜態(tài)的產品沒有機會去說服用戶,所有的思考,都會讓用戶產生顧慮和戒備。 為什么性格內向、甚至有社交障礙的人(扎克伯格、馬化騰、張小龍),會做出億萬人依賴的社交產品? 為什么溝通能力強的人(馬云),很難成為優(yōu)秀的產品經(jīng)理? 善于溝通的人,擅長打破防御、說服用戶;但一個好的產品經(jīng)理,則根本不會觸發(fā)用戶的防御意識。 好的產品經(jīng)理,往往比較自我。 微信之父張小龍認為:“好的用戶體驗,目標就是做到自然?!?/span> 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去角色化?!?/span> 為“個體”設計產品,要把對方當成鮮活的人,拋開刻板想象,不去假設他“應該”處在哪個角色。 定集體做產品,那就應該充分研究他們的集體人格(在集體中形成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共同記憶和核心觀念。 首先,用專業(yè)化視角對人和產品做出判斷,思考在哪個層面下功夫。 然后,回到內心,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戶的情緒,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不要觸發(fā)防御意識。 這是我們做好一個產品的起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