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一個國學書畫學院應(yīng)聘假期書法老師,那里的負責人問我學得是什么字體,我說:正楷學得是智永體。他一臉疑惑,“什么智永體?”我答道:“王羲之第七代世孫,智永?!薄拔也恢?,我們這里都是寫顏體的?!?/p> 好吧,果然市面上的許多書法教學點都以顏真卿字體為教學內(nèi)容,少部分會以柳體、歐體作為教學模板。雖說顏真卿的書法作品有許多傳世佳作,例如楷書《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等,更有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但當我看到《竹山堂連句帖》時,我只能說我自己是接受無能的。 顏真卿《多寶塔碑》 顏真卿《祭侄文稿》 《竹山堂連句帖》,此帖書顏真卿與友人在竹山堂席間的連句詩。此作原是整幅,后制裱成冊,幾近百納,章法已破。明代王世貞評此帖:“道勁雄逸而時吐媚姿,真蠶頭鼠尾得意筆?!?/p> 顏真卿 《竹山堂連句貼》局部 此貼為唐人臨本,后有米友仁率宋高宗命跋尾二行,是紹興御府故物,并知其裁減最盡不晚于紹興時?,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的真書能以大氣磅礴四字來概括。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方中見圓。當我們談及顏真卿時,我們都會看重和強調(diào)其在書法史上的革新,包括他對“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法的“顛覆”與“突破”。 顏真卿畫像 但沒有打好基礎(chǔ),何談突破?顏魯公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又得筆法于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顏真卿師傅師承張旭,可張旭師承了誰的筆法呢?答案是“二王”。因此,顏真卿對二王書法同樣進行過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范,創(chuàng)造了新的時代書風。 顏魯公祠 “二王”指的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 父親王羲之,享有“書圣”之美譽,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币痪鋪碣澝劳豸酥臅ㄖ?。 兒子王獻之,享有“小圣”之美譽,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例如,他的傳世名作小楷《洛神賦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nèi)拓”轉(zhuǎn)為“外拓”。 而外拓筆意在顏真卿書法中發(fā)揮到極致,為了使字的內(nèi)部空間變大,顏真卿使用外拓筆意使結(jié)體向外擴張。這樣一來,我們可以了解到,顏真卿是在繼承前人書法的基礎(chǔ)上,不斷融合貫通,逐漸推陳出新。 顏真卿畫像 但既然這樣,為什么當我看到這幅《竹山堂連句帖》時,會這么不解,全然不見“二王”筆法之影,還與其獨到的“顏體”有所差別呢? 顏真卿 《竹山堂連句帖》局部 774年(唐大歷九年)三月,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與部屬李萼、陸羽、釋皎然、陸士修、韋介等人聚會飲宴,席間吟詩,每人依次各作兩句,相聯(lián)成篇,是為《竹山堂連句》。后傳為顏氏書錄,時顏氏66歲。 而顏真卿一生書學境界的歷練,大略有三:在五十歲以前,是第一境界的歷練;從五十歲后至六十五歲,是第二境界的歷練;在六十五歲以后的十多年中,是第三境界的歷練。 顏真卿 《竹山堂連句》局部 《竹山堂連句》可謂是在顏魯公創(chuàng)作的第二境界到第三境界的過渡時期,具體而言,就是從究字內(nèi)精微,求字外磅礴到臻神明變化,與生命爛漫。在這一過程中“顏體”形神兼具,已漸成熟。既至此境界,顏真卿已一掃初唐以來的那種楷書風貌,他加強了腕力,中鋒運行,筆畫形成蠶頭燕尾,從結(jié)體上說,方正端莊,穩(wěn)健厚重,四周形密。到了晚年,則是在老辣中富有新鮮活潑的生機。 顏真卿 《竹山堂連句》局部 而此書橫、豎用筆毫無變化,無粗細之別,千篇一律,拘滯平板……在“顏體”之間徘徊,雖然看著雄壯,但是確實筆畫粗獷,筆法笨拙,少有美感。 顏真卿 《竹山堂連句》局部 顏真卿 《竹山堂連句》局部 但因這幅被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作品但非顏氏墨跡,為唐人臨本。不知在臨摹時,是技法不全,還是妄自創(chuàng)作。如若真是臨摹得當,那真是對顏魯公的這一作品難以琢磨。 |
|